第一章 乘勢而行,猛虎不據(1 / 3)

第一章 乘勢而行,猛虎不據

所謂學會乘勢而行,也就是學會依據時局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意。生意場上的機會,說到底是時局變化給生意人提供的發展自己的事業的契機。對於生意人來說,其實不管什麼時候,也不管時局怎樣,都會有機會存在,所謂時局不穩有時局不穩時的機會,時局安定有時局安定時的機會。這裏的關鍵,在於生意人自己懂不懂依據時局的變化,去發現自己的機會,會不會依據時局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意,以把握住自己的機會。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有些事情,表麵上看起來時機尚未成熟,還存在某種巨大的障礙,而實際上,促成這事的各種外部條件已經具備,也就是具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這時,我們就要果斷出手,乘勢而動,打破陳規,去獲取成功。如果我們等待那些陳規清除後再去做,就會喪失真正的成功機會。

胡雪岩是中國曆史上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第一個人。而在他之前,清朝政府還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當時的官府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例如曾是軍機首領深受朝廷器重的恭親王就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為海軍購置軍艦,所獲朝廷批示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朝廷重臣恭親王的碰壁,甚至讓一向果敢又決斷的左宗棠對向外商借款能否獲朝廷批準也常常心存猶豫。直到胡雪岩向他說明辦大事要乘勢而動的道理,並幫助他分析,形勢之後,左宗棠才下定了決心。

胡雪岩分析了這次獲準的必然性:

首先,洋人已看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收複東南地區的決心,這對洋人經商也有極大的好處,所以非常願意借款給朝廷。而恭親王那時向洋人借債買船,這是與洋人爭奪水運生意,即使朝廷允許也會受到洋人的多方為難,因此,朝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恭親王也打了退堂鼓。

其次,這時形勢逼人,軍務重於一切,眼下的要務是鎮壓太平天國,國庫的空虛使朝廷也不可能斷然拒絕洋人的貸款。

再次,左宗棠手握重兵,且平亂有功,深得朝廷的信任,由左宗棠提出借款一事,分量自是不同凡響。

據此三點,胡雪岩斷定,此次由左宗棠給朝廷提議向洋人借款一事,準能成功。

事實確實如胡雪岩分析的那樣,朝廷批準了向洋人借款。而他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商人代表政府引進外國資本的失例。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這裏所說的勢,是指那些對於促使事件的成功起著關鍵性作用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即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對於事件的成功能夠起積極作用的機會集合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助成“畢事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能夠促使事情成功的有利時機。所謂“彼一時,此一時”,同樣一件事,時間不同了,條件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彼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辦成,而此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裏的“事”是指具體要進行實施的事情。在處理事情時,我們應

認識到: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想辦就能夠辦成,彼時卻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在條件不具備時,則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成功。這裏的人即具體辦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辦會辦出不同的結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也有可能出現同樣的一件事,這個人辦得成的,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合適的時機由恰當的人選去辦理能夠辦成的事情。

勢是一種力,是指那些促成事情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俱備,即是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好的機會集合而成的一種大趨勢。不少商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搖旗呐喊,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殊不知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順流而下,乘勢而行。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在恰當的時機,由合適的人,去把事情辦成、辦好。

胡雪岩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行借款,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獲得了成功的商人,就是乘勢而行的成功手筆。

在胡雪岩之前,保守的清政府還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例如曾是軍機首領的恭親王奕訴就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然而,所獲批示卻是: “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遭到上諭斥責,毫無商量餘地。

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無著,胡雪岩便幫他動起了向洋人貸款的念頭。雖然左宗棠一向果敢有決斷,但對向外商借款一事能否獲朝廷批準也心存猶豫,是胡雪岩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使左宗棠堅定了向洋人借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