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婚姻家庭關係篇1(1 / 3)

第一章 婚姻家庭關係篇1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統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它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親屬在內。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家都有八出戲”。這充分說明,家庭問題是人人都要麵對的,而且每個家庭都有難處理的問題。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後人評說他的功過時說:“治國有方江山美,治家無方是非多。”拿破侖三世,也是一代帝王,由於他妻子的緣故,偌大的國家裏,沒有一處可以安靜辦公的地方;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他的品質和貢獻,被譽為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的總統,而在家庭生活中,林肯卻無奈地對人說,他已被妻子折磨了十五年了。

這些事例說明,家庭問題是很難處理的。因此如何處理好家庭問題,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去研究和探討。

怎樣與長輩處好關係

有句俗話這樣說:“家裏有個老,等於是個寶。”中國素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尊老”二字就道明了如何與長輩相處的技巧。

——摘自巴金《家》

(一)怎樣與固執的老人相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關係的好壞將給你的事業、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性格與待人處事的態度,所以處理好家庭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子女與長輩的關係。人生的好多煩惱與無法解釋的苦衷來自於家庭,而這又多半與兩代人之間難以融洽相處有關。

有些作父母的,認為子女是自己生、自己養的,他們理應該像小貓、小狗那樣順從、乖巧;自己是家長就得說一不二,老子的話是聖旨,誰敢違抗,對錯都得執行,沒有這點權威哪行;還有些父母固執己見,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不肯在孩子麵前認錯,有時甚至屈打成招,在孩子麵前保持自己起碼的威嚴;也有的家長認為“家有家規,棒子底下出孝子。”家庭中根本沒有民主,隻有專製,所以許多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上很怯懦、悲觀,既不願因此而與父母決裂,同時又難忍受父母固執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壓抑與心理摧殘,他們感到深深的無奈與茫然,因而也對人情世態冷淡而無所適從。在這種專橫而不講道理的長輩麵前,我們晚輩到底該怎麼辦呢?

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家庭的和睦,成員關係的融洽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和渴求的,這是我們在紛繁複雜人生中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源泉,也為我們完美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和父母攜手搞好家庭的建設,爭取在溫暖、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圍中找到自己發奮圖強的支撐點。本著這種認識,晚輩們應以各種方式求得父母的了解與理解,同時也與長輩建立相互諒解、信任,用和煦的理解春風化解積蓄心頭的固執的寒冰。

其次,解決家庭中與父母的矛盾,我們應分析清楚父母專橫、固執的原因。據觀察,有的家長總是愛拿自己從前和現在比,用老一套來要求子女,以各種模式卡他們,讓兒女按著自己設計的方式去生活、成長,他們根本聽不進逆耳之言,兒女稍有不順,他們立刻暴跳如雷,相信武力與強權會使兒女乖順;也有的父母由於事業上的挫折或其他的外在壓力,使他們感到無法發泄心中的鬱悶,於是子女稍有“逆耳”之言,他們就要“山洪暴發”一般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還有一部分父母在更年期間,脾氣古怪、性格暴虐,總是懷疑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要背叛自己,心裏總有一種失落感和恐懼感。他們往往多疑無理,對孩子動輒發火辱罵,動輒大打出手,等過後又感到深深悔恨和自責,這種矛盾心理如不及時調整,惡性循環往往是孩子離家出走和與父母背道而馳的根本原因。我們作為兒女的不要去議論父母是與非,而應冷靜地想一想我們如何才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重新贏得父母的耐心與愛心,去贏得平等與互相的尊重。

再次,要以“理”服人,但這決不是給父母講大道理。那樣做隻能適得其反,而應避開鋒芒找到合適的場合,借用合適的話題,運用巧妙的語言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某些陳舊觀念和不是,既不傷他們的麵子,又讓他們心服口服。做兒女的應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同時應用積極孝順的愛心去感化他們,幫他們走出自我狹小的生活圈子,也不妨多與父母談談他們年輕時的生活,喚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要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長輩的固執脾氣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去讓他們多看看社會的光明麵與現代年輕人身上的長處和優點,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參與到我們的討論與活動中來,也可以把一些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的好書悄悄地放在他們的枕旁。多在生活的細微之處了解父母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要做父母身邊的有心人。這樣冷漠對抗的家庭氣氛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心、疼愛,子女對父母的尊重敬愛以及毫無保留的孝心,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父母突然間和以前判若兩人,明明不是你的錯卻拿你發火,這時就要巧妙地想一下,是你的爸、媽在工作、事業上受到什麼挫折,在人際關係上是否遇到了什麼麻煩,如果確實如此;我們做兒女的應該從大局考慮多為父母分憂,幫他們平息心中的怨氣。具體的就是多幫他們幹幹家務,給他們買些或自己親手做點他們愛吃和東西,多找些開心的話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時,“乖順”點也是可以的,給他們抒發自己苦衷的機會,不妨讓他們盡情地說說,要知道長輩雖說經曆、閱曆比我們廣,可他們的內心有時也是很脆弱的,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這麼大,人難免有心情煩躁的時候,兒女畢竟是父母的定心丸,多替父母著想,給他們真心的理解,讓他們感受到兒女對他們永遠不變的需要與敬愛,讓他們疲憊的心在家這個溫暖的港灣徹底地放鬆與休息,盡兒女所能,讓父母快樂也是子女所表達的一種孝順。

如果自己的父母已到了更年期,好多習慣都發生了變化。一時讓我們也難以接受,這時我們晚輩切忌遇事必須明辯是非,或保持緘默不予理睬。要知道人都有這個時期,隻不過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反應罷了。父母把我們養大,吃再大的苦他們也毫無怨言,他們一直在為我們奉獻著自己的光與熱。所以,他們現在由於生理、心理上的不適而產生的一連串的變化都是兒女們應該理解並給予重視和關心的。這時做兒女的可以抽空多陪老人出去轉轉,發現他們的樂趣所在,給予及時的鼓勵,養養花、養養魚、養養鳥都可以緩解更年期給他們帶來的難以自製的心緒,也可以適當買點補養品,等老人心情好的時候送上去。要善於察言觀色盡量滿足父母的要求,遇到老人固執、鑽牛角尖發脾氣時,我們要理智、克製,找一些輕鬆的話題緩解緊張的空氣。父母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我們說話也要多留心,不能言語過重傷了父母的心,熟不知隻要孩子多體貼多關心父母,他們是會很快渡過這個時期的。我們也應該多研究一下不同時期老年人的特點,使我們自己成為他們的“保健醫生”,讓我們的孝心化作一杯夏日的清涼的甘露,一盆冬日熊熊的碳火,一把秋日雨中的傘,一束春日枝頭乍開的迎春。

當然,對於那些特別蠻橫、不講道理的父母,我們可以適當采取些機智而行之有效的辦法,讓父母逐步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而接受你的意見,但在處理與固執父母的關係中最忌諱“以牙還牙”、“反目成仇”。讓我們以孝為本,從孝出發,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讓父母開心,使自己滿意。相信,生活的磨礪同樣給我們以豐厚的饋贈,成熟的人將擁有這筆財富。

(二)怎樣與脾氣怪的老人相處

常聽一些年輕人議論,他們經常與自己的父母產生矛盾,說父母越老脾氣越古怪了。怎樣與脾氣古怪的老人相處確實很傷腦筋。其實,這主要是不了解父母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原因。一旦摸清了老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要求,相處就不會難了。老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需求:

一是依存需求。退休以後時間閑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從子女那聽點消息,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二是自尊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點怕老,逐漸變得多愁和敏感起來,擔心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得到社會和子女應有的肯定和尊重。這時他們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齡的人都要強烈。

三是求助需求。剛進入老年期,健康狀況尚好,他們可以承擔不少家務,子女當然也十分高興。但是,隨著老人生理逐漸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漸漸對子女的要求多起來。

四是文娛需求。老人的文娛需求也有別於年輕人。如愛看京劇或聽戲曲,對流行歌曲有的不願意接受等。

作為晚輩且莫責備老人性格“怪”,不要忽視老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對老人應在人格上多尊重,在精神上多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顧。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經常主動與老人交談,多談些老人關心的事情;節假日外出遊玩,盡量邀請老人一起去;對老人的合理要求,應盡量滿足,不能滿足的應向老人解釋,取得老人的諒解。

(2)教育子女尊敬老人,遇到老人心緒不佳時,要忍耐,切忌頂撞;與老人意見發生衝突時,一時又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可暫時轉換話題,等老人心情好時,再以婉轉的方式商量解決。

(3)無論老人經濟狀況和持家能力是否變化,有關家庭的大事都要主動征求老人的意見;應經常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如有不適,及時陪同老人就診;對老人幫助自己照料小孩,操持家務,應經常用各種方式(特別是用語言)表示感謝。

(4)逢年過節或遇老人生日,要特意為老人做些愛吃的東西,買些禮物,這會給老人帶來很大的快樂。

做到這些,老人自然會其樂無比,你也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不會覺得老人古怪了。

(三)怎樣與“偏心”的父母相處

家庭中,常常聽到這樣的牢騷:爸爸媽媽就是偏向小弟,似乎當爹媽的常常厚此薄彼。由於存在這種想法,家庭的某些矛盾由此產生,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不和。從而影響子女與父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