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駁的藝術
當你想要駁倒對方時,除了必須理由充分,還要靠說話的技巧。你要悉心靜聽對方的說話,摘出他話中的要點與漏洞,如果對方不曾說完,無論如何不要插嘴,麵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麼地方不對,什麼地方讚同的表示,等他說完,有時還需問他一句,還有其他的意思嗎?言多必失,讓他暢所欲言,正是找尋反駁點的好機會。
你開始反駁時,態度必須從容,說話必須穩當,先把他的話總括扼要地提出,問他是否是這些意思,再從他對的方麵,表示適當的讚同,使他高興。說到後來,用“但是”兩字一轉,逐層反駁,把輕的放在前麵,重的留在後麵,越說越緊,越說越硬,直使他無法置辯。如果你要教訓他幾句,更要留在最後,看見他的麵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開始說教訓的話。說教訓的話,態度必須誠摯才顯出你的善意,千萬不要有斥責或譏笑的意思,免得他惱羞成怒,引起新的紛爭,因為反駁者雖恃理由與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須動以感情使他心悅誠服。理由越是充分,反擊越是強烈,語氣就越要婉轉。中間有時還要替他設身處地,代為表達苦衷與用意,然後隨即加以反擊,使他知道錯誤。有時還不妨態度激昂,接著又須和悅,春風與雷霆,相互間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場的公正,表示你的凜然難犯,表示你的富於同情。就全部反駁過程而論,都是欲抑先揚,但不要揚得過分,否則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抑得過分,這會使你的揚引不起他感悟,廢話是絕對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絕不是廢話,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同悟。
反駁完畢,你雖取得勝利,態度仍須謙讓,使他不覺得是失敗,更須丟開正文,隨便談談,總要有說有笑,把反駁時嚴肅的空氣盡力衝淡。爭辯是一回事,交誼是一回事,爭辯隻限於一個事項,不要牽涉到交誼,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隨時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開,不要產生有直接人身攻擊的嫌疑。萬一對方盛怒之下,對你作人身攻擊,你必須用和氣的態度向他說明你是代表人,不是當事人。經過多方的解釋必可減少誤會,即使對方出口辱罵,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於沒有利害關係的辯論,有的是維護各人的主張,有的則是比賽彼此的口才。為維護主張而反駁,多少要承認對方若幹的論點,反駁的語氣,有時可用補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擊的態度,倘若是在會議上,隻要爭取多數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麵的響應,讓各方麵群起而攻擊,造成他四麵楚歌的局麵,就可以不必單槍匹馬和他相辯。這種四麵合圍,不但力量雄厚,聲勢壯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費極大的氣力。
至於比賽辯論技術,原隻是遊戰性質,不要過分認真,倘使對方假戲真做,你便乘機退出,表示講和。有人不能明白這一點,往往因薄物細故,極力爭辯,弄得雙方麵紅耳赤,不歡而散,其實這又何苦呢?
交談時要留神
說話之難在於無法修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它不像寫文章一樣,可增刪改動,可仔細思考。話一說出口,幾乎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何況,社交對象形形色色,交談之前宜先打個腹稿,理出主題,免得臨時口不擇言或摸不著重點。說話時兩眼當然要注視對方,表示很有興趣的樣子,並隨時注意對方的反應,以調整自己的話題。如發現對方有不想聽下去的表情,或不時瞄一眼手表,你就該長話短說,盡快結束談話。如果他表情疑慮,你就該多加解釋。如果他很感興趣,你不妨加以發揮。如果他想插嘴,你就讓他發表意見。總而言之,與人交談必須懂得察顏觀色,以免誤會。
表明態度時,也要有個分寸,譬如認為是對的,就回他一聲很好;覺得不對,就表示此一問題很難說,各有各的立場;可以辦到的,不妨回答我去試試,成功與否不敢保證;辦不到的,就直說此事太困難,恐無多大希望……總之,在交談中要留餘地,以免事後進退兩難。
事實上,交談是應該受到一點限製的,因為交談本來即受三方麵局限: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說三分真話已嫌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恰好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反應如何;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另作長談,這才叫作通達世故。
舉個例說,有時碰到喜歡刺探別人隱私的人,他會迂回進攻,在交談當中插入一些主要的問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願意告訴他,應該特別留神,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幹脆說“無可奉告”,以阻止他不斷的煩擾。
此外,宿醉未醒,或是盛怒之後,都不宜交談。因為此時心緒不寧,最易“禍從口出”。
如何選擇說話的最佳時機
聰明的小孩子往往懂得在大人高興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這時他們的要求多半會被滿足。家長們在心情比較好的時候,為了不破壞氣氛,往往會比平時更加寬容大度。在上下級相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自然,下屬並不是小孩子,不存在著對領導的人身依附關係。但是,他們之間的權力從屬關係卻是毫無疑問的,下屬要取得的每一分利益都需要有領導的首肯。在中國這種文化傳統下,事實上,每個領導都有一種“家長”傾向,都有恩威並舉的心理,那麼我們就不妨因勢利導,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領導春風得意之時,或提要求,或進諫語,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史載,有一次唐太宗意興舒坦,心情十分高興,便笑著問大臣魏征:“你看近來政治怎麼樣?”魏征覺得這是一個進諫的好機會,馬上回答說:“貞觀初年,您主動地引導人們進諫;過了三年,遇到有人進諫,還能愉快地接受;這一二年來,勉勉強強接受一些意見,可是心裏總覺得不舒服。”
太宗聽後有些吃驚,問道:“你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魏征於是便舉出三件事來加以佐證,這三件事反映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所說的三個時期內對人的三種不同的態度。唐太宗於是明白了,說道:“若不是您,不能說這樣的話。一個人苦於自己不知道自己啊!”於是,更加虛心地聽取臣下的意見了。由此可見給領導提建議,有很重要的一個學問,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時機和場合,以便使領導更能用心領會你的意見,並不會導致對你的反感。例如在娛樂活動中,一般領導的心情比較好,這時候提出建議會使領導更容易接受。特別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議同當時的情景聯係起來,通過暗示、類比等心理活動的作用,則會對領導有更大的啟發。還有些比較成功的下屬善於接住領導的話茬兒,上承下轉,借題發揮,巧妙地加以應用,從而很好地觸動了領導,使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過去有一個單位剛購置了一批計算機及相關設備,並準備修建一個機房。但在機房安置空調機一事上,領導卻不肯批準,認為單位的同誌們都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辦公,不宜單獨對機房破例。雖然有關同誌據理力爭,說明安裝空調是出於機器保養而非個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領導的老腦筋,說服領導。
後來,單位的領導與同誌們一起出去旅遊、參觀。在一個文物展覽會上,領導發現一些文物有了毀壞和破損,就詢問解說員。解說員解釋說,這是由於文物保護部門缺乏足夠的經費,不能夠使文物保存在一種恒溫狀況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製冷設備,如空調,這些文物可能會保存的更加完善。領導聽後,不禁有些感慨。此時,站在一旁的機房負責人乘機對領導低語:“其實,機房裏裝空調也是這個道理呀!”
領導稈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後說:“回去再打個報告上來”。很快,這位領導就批準了機房的要求,為他們裝上了空調設備。
妙語反擊無理的行為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的語言。你對某人的不良或錯誤行為進行直接責備,他卻反過來與你頂撞。如在一外國球場裏,一個大學生的視線完全被前麵一位年輕婦女的帽子擋住了,於是他對她說:
“請您摘下帽子。”可婦女連頭也不回。“請您摘下帽子。”大學生氣衝衝地重複一遍。“為了這個位子,我破費了15個盧布,卻什麼也看不見!”
“為了這頂帽子,我破費了115個盧布。我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它。”年輕的婦女說完,一動也不動的坐著。她違反公共道德,卻反而振振有詞地反駁大學生的正常幹預。
年輕的朋友們,碰到這種無理行為,你怎麼辦?許多人常常大發一通怒火,大罵一頓無賴,可到頭來,對方還是振振有詞,條條有道,“理由”充足得很。你自己倒氣得手腳發顫,隻會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那麼,應該怎樣說話,才能反擊這種無理的行為,使得對方覺得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呢?有四點值得注意。
(1)情緒平和
遇到無理的行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動,要控製情緒。這個時候的心境平和,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現自己的涵養與氣量,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質上鎮住對方,如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古人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對方對此不但不會懼怕,反而會對你的失態感到得意。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隻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選出最佳對策,否則人都弄糊塗了,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來,更不要說什麼最佳對策了。
(2)反擊有力
對無理行為進行語言反擊,不能說了半天,不得要領,或詞軟話綿。而要做到打擊點要準,一下子擊中要害;反擊力量要猛,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
有一個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湯姆。這天早晨,他正在門口吃著麵包,忽然看見傑克遜大爺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走了過來。於是,他就喊道:“喂,吃塊麵包吧。”大爺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毛驢。”說完得意地一笑。
大爺以禮相待,卻反遭一頓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氣憤,可是又難以責罵這個無賴。無賴會說:“我和毛驢說話,誰叫你插嘴來著?”於是大爺抓住湯姆語言的破綻,進行狠狠的反擊。他猛然地轉過身子,照準毛驢臉上“啪、啪”就是兩巴掌,罵道:“出門時我問你城裏有沒有朋友,你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沒有朋友為什麼人家會請你吃麵包呢?”“叭叭”,對準驢屁股,又是兩鞭子,說:“看你以後還敢不敢胡說。”說完,翻身上驢,揚長而去。大爺的反擊力相當強。既然你以你和驢說話的假設來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認你的假設,借教訓毛驢,來嘲弄你自己建立和毛驢的“朋友”關係。給這個人一頓教訓。
(3)含蓄地諷刺
對無理行為進行反擊,可直言相告,但有時不宜鋒芒畢露,露則太剛,剛則易折。有時,旁敲側擊,綿裏藏針,反而更見力量,它使對方無辮子可抓,隻得自己種的苦果往肚裏吞,在心中暗暗叫苦,就像蘇格蘭詩人彭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