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常見疾病的預防5
牙周病
牙周病又稱牙周組織病,牙周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牙槽骨,故牙周病主要為牙齦炎和牙周炎。
牙周病是口腔科常見病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待到病情較重,症狀突出時,往往不易徹底治愈,有些患牙失去治療機會,隻有拔除。
1.牙齦炎
(1)牙齦充血、紅腫、鬆軟、齦溝變深。
(2)進行刷牙時牙齦易出血。
(3)口腔常有異味。
(4)牙齒無鬆動。
治療方法有:
(1)清潔術:俗稱“洗牙”為治療本病的關鍵措施。
(2)1%~3%過氧化氫,洗必泰,口泰等含漱。
(3)局部塗碘甘油。
(4)口服四環素,螺旋黴素,甲硝唑等。
2.牙周炎
(1)牙齦充血、水腫、易出血。
(2)牙周袋形成或牙齦退縮。
(3)牙齒鬆動。
治療方法有:
(1)清潔術,是本病的基礎治療。
(2)牙周手術。
(3)鬆牙固定術。
(4)拔除患牙。
(5)藥物治療同牙齦炎。
牙周病的預防常識:
1.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堅持每天刷牙,飯後漱口,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2.積極治療齲齒、牙齦炎、錯位牙等。
3.改正偏側咀嚼的習慣。
4.堅持牙齦按摩,叩齒等。
口腔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是一種外感染性慢性炎症,常發生於口腔或皮膚。本病病因不明,目前認為發病與精神神經障礙,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有關。
1.口腔損害多見於雙側頰部,舌背,多呈不對稱性分布。
2.病損多為白色斑塊,條紋狀。
3.有灼痛感,進食刺激性食物時加重。
4.病損區粘膜有不同程度炎症反應。
治療方法有:
1.治療全身性疾病:如肝炎、糖尿病。
2.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拔除殘冠殘根,去除不良修複體。
3.藥物治療:口服昆明山海棠或雷公藤多甙,維生素B6、維生素E、口含或口服氯喹。
4.局部使用含漱劑:如口泰、洗必泰、3%過氧化氫。
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表皮的炎症。病因比較複雜,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密切關係。疾病的特點是劇烈的瘙癢,以丘皰疹為主的多形性皮損,多對稱分布,可有滲出傾向,反複發作,容易慢性化。
按其發病緩急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
1.急性濕疹:皮損呈多形性,初期多為密集的點狀紅斑、丘疹和丘皰疹,基底部充血很快變為小水皰,破潰後形成糜爛及結痂等,皮損易向周圍蔓延,外圍散在小丘皰疹,致損害境界不清。自覺瘙癢及燒灼感,搔抓或燙洗會加重症狀。頭、麵、四肢等暴露部位多見。
2.亞急性濕疹:由急性濕疹演變而來,或因治療不當形成暗紅斑塊,上有結痂、鱗屑,間有少量丘皰疹、滲出等。癢感仍較劇烈。
3.慢性濕疹:濕疹病情遷延不愈,則轉為慢性。患處皮膚增厚,表麵粗糙、苔蘚化,有色素沉著及輕度脫屑等,皮損多局限,自覺瘙癢,以四肢多見。
不同部位的濕疹各有特點:手部濕疹易受氣候影響,冬重夏輕,因過多水洗或受肥皂、洗滌劑影響而惡化。耳廓及外耳道濕疹癢感較劇,外耳道濕疹禁用皮質類固醇霜膏。乳房濕疹見於哺乳婦女,有癢感及疼痛,停止喂奶後易痊愈。外陰及陰囊濕疹瘙癢劇烈,過度搔抓可致皮膚糜爛、肥厚、橡皮腫樣改變。
注意急性濕疹須與接觸性皮炎鑒別,慢性濕疹應與神經性皮鑒別,手足濕疹注意與手足癬相鑒別。
濕疹的一般護理方法有:
1.去除一切可疑病因,避免接觸外界刺激因素,不吃刺激性或易致敏的食物,如辣椒、酒、海鮮等。保持皮膚清潔。患者應進行係統性檢查,清除病灶,治療全身性疾病。
2.避免熱水燙洗,熱水燙洗時感覺舒適,事後加重病情。
3.局部皮疹可用膚輕鬆、去炎鬆軟膏塗擦。
脂溢性皮炎
脂溢皮炎是發於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慢性、淺表性、炎症性皮膚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與遺傳,精神因素,維生素B族缺乏,飲食習慣等有關;或因皮脂分泌增多致使皮膚表麵正常菌群失調,而引發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