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腎炎
腎炎包括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
急性腎炎多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體炎後1~3周,發現尿色變深,呈洗肉水樣或棕褐色醬油樣,檢查尿中有紅細胞,尿量減少。晨起眼瞼水腫,嚴重時下肢亦有浮腫,並且血壓升高,有時還有疲乏、厭食、惡心、腰部壓通等不適。
慢性腎炎係多種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導致的以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為臨床表現的慢性疾病。其中少數人可逐漸惡化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直至尿毒症。
慢性腎炎病人常可有蛋白尿以及輕度顯微鏡血尿,輕度水腫,血壓稍高。少數病人在勞累後出現蛋白尿增多、血壓升高伴腎功能急驟惡化。 慢性腎炎病人常可合並有高血壓、貧血、繼發感染等。
腎炎的症狀
1.急性腎炎的症狀
急性腎炎多為急驟起病,表現為少尿或無尿、血尿(常為肉眼血尿且反複發作)、大量蛋白尿、尿中有紅細胞管型,伴有或不伴有水腫和高血壓,病程進展迅速,病情持續發展,致使腎功能進行性損害,可在數周或數月發展至腎功能衰竭終末期。
腎炎可能會有三種轉歸:①在數周內迅速發展為尿毒症,呈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②腎功能損害的進行速度較慢,在幾個月或一年內發展為尿毒症;③少數病人治療後病情穩定,甚至痊愈或殘留不同程度腎功能衰竭。
2.慢性腎炎的症狀
慢性腎炎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水腫、高血壓、尿異常,三者可以同時並見,也可以單一或相兼出現。
(1)水腫
水腫部位往往出現在眼瞼、顏麵及雙下肢,一般為輕中度水腫,在慢性腎炎未引起尿毒症時很少出現胸水、腹水等。
(2)高血壓
一般為中等程度高血壓,收縮壓在20~22.7kPa左右,舒張壓在12.7~14kPa左右,通常用利尿劑和心得安後,血壓可得到有效控製。
(3)尿異常
中等程度的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在2g左右,常為非選擇性蛋白尿。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也是慢性腎炎尿改變情況之一,用相差顯微鏡檢查,90%以上的為變形紅細胞血尿,少數為均一型紅細胞血尿。除蛋白尿、血尿外,尚可有管型尿、尿量的變化、尿比重及尿滲透壓的異常。
腎炎的病因
1.急性腎炎
感染後如何引起該病,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已有臨床和實驗觀察表明腎炎並非由細菌直接感染腎髒,而是由感染後產生的變態反應引起。
急性腎炎不發生於鏈球菌感染的高峰,而在病後約二至三周的恢複期,符合變態反應的出現期。
急性腎炎時血中補體濃度(以測定BC球蛋白表示)常降低,補體濃縮降低反映補體在抗原-抗體反應中被結合。
最近用免疫螢光方法檢查,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急性腎炎的小球在基膜上皮細胞之間有致密的小塊狀物質存在,為抗原—抗體的複合體。
在動物中,反複多次注射異體血清(抗腎清)或球蛋白後,可以出現高血壓、蛋白尿、血尿等極似人體急性腎炎的表現。
2.慢性腎炎
引起慢性腎炎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小兒急性腎炎發展到慢性者罕見,但小部分急性腎炎成年病者因反應性差,或在急性期未經適當治療,或因慢性感染病灶存在,以致變態反應繼續影響腎髒,使病情繼續發展,終而演變為慢性腎炎。多數慢性腎炎患者常無急性腎炎史,發病時抗鏈球菌溶血素“O”以及其它鏈球菌抗體測定值並不升高,其發病年齡、起病方式以及病理變化均與鏈球菌感染後腎炎不同,因此認為二者並非由同一原因引起。很可能在目前所謂慢性腎炎,除鏈球菌引起者外,包含著不止一個疾病,但臨床表現很相似,隨著醫學的發展,該病病因及分類將逐漸明確。
腎炎的預防
由於慢性腎炎的致病因素和發病機理複雜,所以預防比較難,但 一般認為,預防急性腎小球腎炎,避免不徹底治療,是防止某些慢性腎小球腎炎由急性演變而來的主要措施,抓好這一關就有可能減少15%~20%的慢性腎炎的發生,對降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率有積極意義。因此必須防止受涼和冒受寒濕,積極防治由鏈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從皮膚化膿性炎症,及時清除暗藏的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