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1
中老年保健按摩掌識
自我保健按摩療法,是以自己的雙手,根據自己健康狀況和病症需要,依據人體生理功能係統性,用不同手法在身體上進行組合或單式按摩,借手法的刺激能量(壓力、熱能等)作炯於局部或特定穴位,產生應激性生物信息,經傳遞係統的傳輸,對機體組織、髒腑功能係統起到開達、抑遏的調整作用。
這種調節作用,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稱之為調整陰陽。中醫學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均用陰陽學說高度概括,如髒腑、經絡、氣血、表裏、升降等都分屬陰陽,陰陽關係失於常度,陰陽偏勝、偏衰,即失去生理平衡,表現為不同病症。疾病的發生原因在於機體內部係統的陰陽失調。陰陽平衡,即陰平陽秘則為健康之體,平時善於調整陰陽,不使其偏勝偏衰,則為養生之道。保持持久即可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按摩是中醫手法醫學的傳統名稱,明代出現了“推拿”一詞,此後兩者並存通用。目前我國政府以“推拿”正式命名這一學科。
手法,除了與推拿、按摩同義,作為手法醫學的統稱外,一般是指手法醫學中具體的操作技法。所謂手法,是指以治病或保健為目的,施術者用手(或手的替代物)刺激人體的有一定法度的動作技法。因此,廣義的手法代表一個學科,是一門科學;狹義的手法則是其操作技法,是一門技術和藝術。
手法醫學是最古老的醫學。皮膚接觸是人的天性。人在繈褓時期就渴望得到親人的撫摸,母嬰皮膚接觸對嬰兒情感健康的重要性已為當今醫學界所公認。相互間的人體觸摸能給人帶來身心快感,對人的健康也有積極意義。原始人在肢體受凍時,知道用摩擦取暖;在外傷疼痛時,會本能地去撫摸或按壓受傷部位;在打嗝、咳嗽時,也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去拍打胸背部;在需要得到安慰和理解的時候,善意的撫摸可能勝過任何語言;在肌體和情緒過度緊張的時候,適當的手法可能勝過任何藥物。就這樣,我們的祖先從一代又一代與疾病抗爭的親身體驗中,從原始的、下意識的、簡單的手部動作中,總結出了手法醫學。作為一門古老的非藥物療法,手法醫學的曆史,可能與人類的文明史一樣長,它必然早於藥物、針灸等較多依賴外部物質條件的其他醫學學科。
中老年期生理、病理變化特點
中老年期重要的生理變化,就是曆經一個衰弱至老變的過程。衰老,是生物體在正常環境條件下發生的整體機能減退並逐漸趨向死亡的現象。生命的存在,就決定了生命從開始到終止這一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
衰老現象不是一種突發性變化,而是人一生全身各器官、係統不斷發生不可逆變化的積累表現,隻不過在中老年期衰老過程明顯突出而已。衰老本身是正常的生命現象,並不是疾病,但疾病可加快衰老過程,這也是中老年期衰老明顯而突出的主要原因。
對於老年年齡的界定,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年五十以上為老”(《靈樞·衛氣失常》),並認為衰老現象開始出現於35~40歲,《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詳載:女子“五七(35歲)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男子“五八(40歲)腎氣衰,發墮齒槁。”至女子“七七(49歲)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七八(56歲)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始進入老年期。
現代老年醫學界通常以45~59歲為老年前期,60~79歲為低齡老年期,80~89歲為高齡老年期,90~99歲為長壽期,100歲以上為壽星期。中華老年醫學會的最新劃分是:44歲以下為年輕人,45~59歲為老年前期,60~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
一、生理變化特點
(一)衰老征象
人的衰老征象首先從頭麵五官部可以明顯觀察到,如鬢發斑白脆折、麵焦顏頹、臉布皺褶、眼瞼垂墜、牙齒枯脆、目眵睛混、唇幹少津、耳廓薄大、耳垂皺縮、涕淚俱下等征象,以及舌淡無味、視物昏花、鼻燥易衄、聾聵等表現。
頭麵五官與五髒有著直接關係,如“舌為心苗”,“其華在麵”;“目為肝竅”;“腎氣通於耳”,“其華在發”,“餘在齒”等。這也是“老從上”觀察衰老征象的依據。頭麵部的上述征象不僅是麵部的衰老變化,同時也反映著五髒的衰老變化。
對於髒腑係統的衰老變化,傳統醫學有著形象的描述。如《靈樞經·天年》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五髒的衰變,相應出現情誌的衰老變化。
(二)情誌變化
情誌五髒所主,五髒衰變導致情誌的變化,一般多出現性格孤辟、鬱悶怨嗟、煩躁易怒。孫思邈說:“老人之性,心恃其老,無有藉在,率多驕恣,不循軌度,忽有所好,即須稱情。”以致同周圍人及親屬無法和諧相處等。
(三)衰老期特點
進人老年後,氣血漸衰,元陽虧虛,五髒衰弱,脾胃虛薄,神氣浮越,筋肉疲怯,腠裏不固,機體處於極不穩定的虛弱狀態,凡外邪、內傷、飲食不節、勞倦、房室之傷皆易引發疾病,諸疾易著“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狀況。
若感外邪風寒、濕熱,還會出現新感引動宿疾,致使疾病纏綿難愈,加速機體精、氣、神的耗損,成為痼疾。
年老雖形體皆憊,但心卻自壯,內傷於惱怒、憤恚之情,可導致髒腑不和,釀成大患。
二、病理變化特點
(一)氣血失和
人體衰老,不外乎陽氣和陰精的虛損。《黃帝內經·調經論》雲:“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氣血失和,淤血內停,出現氣滯血瘀引起的頭暈、胸悶症狀,或痰濁諸邪內生,各病隨之而來,“病形乃成”的局麵,這也是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髒腑失調
髒腑功能正常,則形壯神旺,生機乃榮。若髒腑虛衰,功能失常,就會出現髒腑不和,導致症候出現。如:心火不能下降於腎水,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即心腎不交,就會出現健忘、失眠、多夢、癡呆;脾胃虛弱,脾失升清,胃失降濁,則脾胃不和,影響消化功能,而致飲食停滯,食欲不振;腎藏精,肝藏血,精血相互化生,腎陰虧,肝血虛,即出現陰虛五心煩熱、眩暈頭漲、視物不清、咽幹口燥、失眠等;肝脾不和,失於製約,可引起消化功能長期紊亂,出現胸脅脹滿、腹脹痛、厭食、腸鳴、矢氣多、便溏等;腎水虧損不能滋養肝木,肝陰不足,陰不潛陽,肝陽上亢,即出現頭暈目眩、頭痛麵赤、血壓高等。
總之五髒六腑之間,因髒腑的虛損衰老而破壞、幹擾其內在聯係的協調,即可引起相關的症狀表現。
(三)情誌變異
因五髒虛衰,情誌方麵出現變異,而這種變異又轉化為導致損傷的因素。情誌的激昂或遏鬱,對處於生理變化期的中老年,極易造成傷害。情誌為病,初期病理是氣機失常,若涉及髒腑,則氣機紊亂,功能失常,導致精血耗損,損形傷神。神傷,五髒所藏精失去統攝,則耗散不止,而竭盡生命。這也是養生家倡導的暢達情誌以養生益壽的內在精義。
中老年保健按摩原理
中老年保健按摩,是施術者運用各種手法,施於機體體表特定部位及穴位,由表及裏地使經絡疏通,營衛調和,氣血周流,促進和維護機體陰陽平衡及髒腑機能的協調,從而增強中老年人機體的自身抗病能力,達到強身壯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健按摩療法,其理論是建立在傳統中醫學陰陽、營衛、氣血、經絡、髒腑學說理論基礎上的,是遵循經訓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欲求最上之道,莫妙於治其未病”(《證治心傳·證治總綱》)及“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遲也。早者易,功受萬全;遲者難,反因病以敗其形,在知與不知之聞耳。所以有上工、下工之異”(《類經·針刺類》)的醫療意識,在醫療性按摩實踐經驗基礎上,延伸發展形成的一種非藥物性保健療法。
人體的髒腑、皮肉、筋骨、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皆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而氣血津液則通過經絡運行輸布於全身各部。經絡內屬髒腑,外絡肢節,分布全身,調節著氣血的運行,使氣血上下內外貫通,周流不息地把人體連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生命整體,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而生存。
陰陽相對平衡,陰平陽秘,經絡氣血通暢,五髒六腑和調,各組織功能協調統一,神誌和怡,皮肉筋骨得以良好頤養,這是人體健康的具體表現。此時,即使遇到外邪也不會患病,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中老年保健按摩,就是運用各種不同手法,沿循經絡,以柔和勁力,揉按皮部,點按穴道,推拿經絡,在機體上施以物理的機械性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來激發內部各髒器間的矛盾轉化,調節內髒各組織機能,使營衛調和,氣血流暢,關節滑利,故正氣得以扶助,邪氣得以外泄,機體陰陽平衡,髒腑功能得以調和統一,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按摩手法能使作用區內產生物理和生物化學反應,這種反應通過對神經反射和體液循環的調節,起到防治疾病、康複機體的作用。
按摩可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進毛細血管的擴張,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使局部膚溫增高、代謝增強,促進皮膚的光澤和彈性,並能通過末梢神經傳導到中樞神經係統,調整全身機體功能狀態。
按摩可引起細胞蛋白質的分解,產生組織胺及類組織胺物質;手法的物理力可轉化為熱能,促進血管擴張,增強肌代謝能量和營養物質供應,使損害組織得以修複,增強肌組織的彈性和活力,促進炎症滲出物的吸收,消除肌組織腫脹、痙攣和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