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卡耐基論人生與社會1(1 / 3)

第一章卡耐基論人生與社會1

一、人生的交友與社會

卡耐基認為,時時保存一顆素心修養自身,並以俠義之心去影響周圍的友人。如此,人人不但能獨善其身,更能夠兼善天下了。

賓客雲集,暴飲狂食,酒氣洋溢,是多麼的歡快,然而,轉瞬間,滴漏聲已盡,蠟燭成灰,香爐煙火已消,滾熱香銘已冷,更深夜也寂,悲慘淒涼之心油然而出,倍覺孤獨難奈,不禁哽咽飲泣,感歎人生不如意。天下事,大抵如此,為何吾人不能預知歡樂後的寂聊,及早回首,盡去虛浮逸樂之心,而安閑寧適地度此一生。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到頭來,仍然是悲慘淒涼。

漢武帝至河東(山西省)祭後土之神時,途中,回顧國都長安,心情暢快無比,而於汾水船上,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興至在而吟《秋風辭》,其後半段是:

泛樓船注濟汾河,橫中流素波揚。

蕭鼓鳴棹歌發,歡樂極哀情多。

少壯機時奈何老。

此文大意為:他們坐著龐大的船上,正要橫渡汾河,船隻過處,掀起滔天白浪,簫鼓齊鳴,和著船夫們響亮的歌聲,眾人皆歡樂至極,然而,緊接著歡樂之後,卻產生了一種悲哀之情。像這種盛大的酒宴能維持多久呢!時光漸逝,韶華退去,又奈之何?歡樂的時光,轉眼即逝,怎不令人心生悲思哀愁!

此為武帝歌詞之意,但也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

歡樂雖盛,隨後而至的孤寂,也會時時縈繞人們胸懷。非但酒宴如此,人生的榮華富貴,嗜欲淫樂,功名利祿,都會很快的化為泡影。

人生的歲月極其漫長,但庸庸碌碌,汲汲營營者,卻覺得時間是極其短暫的;天地是寬廣無邊的,但見識短淺,心地狹窄者,卻甘願劃地自限,會覺得天地是狹小的。大自然的風光,清新宜人,風花雪月,情調柔美,氣氛悠久閑適,真讓人心曠神怡,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識風雅,為求功名利祿,四出奔波因而覺得天地四時繁雜擾人。

時光歲月原本悠久無疆,所以,人的一生原應充裕悠長,無奈世俗中人,私心雜念繁多,為實現自己的欲望而日夜奔波。乃覺時光匆促,人生苦短。

天地宇宙,廣闊無比,見識短淺心地狹隘者,不能領悟宇宙的生生之機,以致劃地自限,難怪會覺得天地狹小,生活範圍有困縮之感。

大自然中,四時的遷移轉換,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總是風景優美宜人,可是,為了生活而勞苦奮鬥者,對於這怡人的景色,卻不能以悠閑的心情領悟,乃覺天地四時的轉換,過於繁雜擾人。

人的生命與悠悠歲月相較,自是短促,因此,自古來,詩人們常於詩中,慨歎人生苦短,生命急促,為解此“萬古愁”,李白嚐作《將進酒》詩,勸世人多飲酒;而陶淵明《歸去來辭》曾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勸人樂天知命。此二句大意是:

自然的變化,四時的遷移,都由它自身而定!生命總歸要終止的,應記取古人的教誨,樂天知命,享受自己生命中的樂趣,雖然,生命有限,但何需庸人自擾呢!

君子多能行道立德,雖局促於狹隘的世界上,亦能安心立命,都會感覺人生的美好。而四時的變換遷移,是一幅難得的自然風景,將己心寄托於自然中,自然超脫塵俗雜務的羈絆,過著清新無物的生活。

卡耐基認為: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存一點素心。

所謂俠義,就是濟弱扶窮,反對霸權的精神。而交朋友,不外是交心,隻有交心的朋友,才能持久,才能是心與心的承諾。遇到事情時,便會互相幫助,相互周濟。真正做到真誠相待,並達到“有難同當,有福共享”的極致。

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便不是貴重的東西。

——茅盾我們平日交朋友,就是要帶著三分俠義心腸去相交,在世上才能有知己。否則,若隻是平淡的萍水相逢,或商場上的往來,或工作上的接觸,都隻是交際應酬之類罷了。何來的朋友之意?又何來的交心?而心懷俠義之心交友,也並不是人們所說的義氣,而盲目地同友人胡作非為。黑社會的兄弟間重義氣,是絕非俠義之氣的。一個真正以俠義交友的人,是同朋友相互規勸過失,勉誌勵行,砌磋學問,更可以在你受到脅迫時,向你伸手援助。所以朋友間唯有以俠義之心相交,感情才會真摯。

俗話說:“肝膽相照是知己。”交友要以誠換誠,誠心相待。

做人,素來講求一顆善良的心。有了善良的心,思想就會純青一色。既然心誌純良,不合乎道德的惡邪之事就不會做。所以也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而失去做人的準則,與一些不幹不類的人打交道。雖然社會上,充斥著許多的罪惡,更潛藏著許多的陷阱,但是隻要我們保存一顆善良的心,就能與邪惡的氣焰對抗,並且擴大善良風氣的影響力。世上邪惡的氣勢必會減弱、降低。

卡耐基認為,時時保存一顆素心修養自身,並以俠義之心去影響周圍的友人。如此,人人不但能獨善其身,更能夠兼善天下了。

桃李的花朵,雖豔麗奪目,卻不如鬆樹的青蒼及柏樹的翠碧,鬆柏的剛強堅貞。梨杏味道雖鮮美甜蜜,卻不如橙桔的金黃,柑橘的碧綠。

色彩濃豔而生命短暫者,不及色彩清淡而持久不變者。早秀不如晚成,這些都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橙黃橘綠”,出自於宋詩人蘇東坡《初冬贈劉景文》詩的詩句,此為七言絕句詩。

荷盡已無擎寸蓋,蓋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荷葉碩大如傘,如今皆已散盡,再也不能與雨水抗衡,菊花在飄霜之際,雖已凋零落盡,然其殘枝,卻仍帶著孤風傲骨,挺立於霜雪中,一年當中,景色最美的時刻,莫過於秋末初冬,橙橘成熟,讓大地披上一件金黃色的外衣,而其果實的芬芳香冽,則飄滿於天地問,你應時刻記取,這美麗動人的畫麵。這首詩,從字麵上看,是吟頌風景的好詩,但如斟酌其內蘊的含意,便可領悟出,作者旨在誇讚劉景文具有如挺立於霜雪中之菊花殘權的孤風傲骨,並勉勵他應該保持其高尚的情操,猶如挺立於秋末冬初之清風中的橙橘般散發本身所具備的高超德性。

橘子出產於我國淮南,傳說,如把淮南的橘移到淮水以北,便成枳(枸橘)。屈原深愛橘樹此種節操,而將之奉為圭臬,並作詩名為《橇頌》,並以伯夷不事周王之堅貞節操自許。在人世間,出汙泥而不染者也有,屢經狂飆而不倒者也為數不少,可忘恩報怨的人也大有人在。

受人之恩,即使十分深厚也不樂意報答。相反的,受人之怨,雖微不足道,卻非報複不可,聽到別人醜聞,雖知非為事實,卻輕易便相信了,而對於別人的善行,雖明知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總憂心仲忡,這種現象似是人之常情。這種待人之道,可謂苛薄至極,殘酷至極,我們應深以為戒。

受人恩惠的當時,沒有不心存感激的,而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可是,事過境遷後,卻很少有人想報答,世上多的是所謂的“忘恩之徒”。

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魯迅相反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忿懣,也非報複不可,此乃人之常情。可見世上人情之淡薄。古有“睚眥必報”一詞。此語意為隻是怒目而視,然而世人卻連此種小怨都耿耿於懷,而存報複之心。

卡耐基認為,為人不能忘恩負義,而要受恩必報。

人們每天生活在美麗的童話王國裏,但是,人們卻看不見、感覺不到,為什麼?

卡耐基認識哈羅·艾伯特好多年了。他以前是卡耐基的教務主任,有一天,他和卡耐基在堪薩斯城碰頭,開車送卡耐基到密蘇裏州貝爾城。路上,卡耐基問他是怎麼得到快樂的,他給卡耐基講了下麵的故事。

“我以前常為很多事情而憂慮,”他說,“可是,一九三四年春天的某一天,我正走在韋伯鎮西道提街,有一幕景象使我以後永遠不再感到憂慮。事情發生的前後隻有十秒鍾,可是在那十秒鍾裏,我學到的關於如何生活的事情,比我過去學到的知識要多。我在韋伯城開過兩年的雜貨店,”哈羅·艾伯特在告訴卡耐基這個故事的時候說,我不單是賠光了所有的積蓄,而且還借了債,花了七年的時間才還清。我的雜貨店剛在前一個禮拜關門,當時我正準備到工礦銀行去借點錢,以便到堪薩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我像一個一敗塗地的人那樣在路上走,以前的雄心和壯誌現在都喪失了。突然之間,我看見迎麵來了一個沒有腿的人,他坐在一個小小的木頭平台上,下麵裝著從溜冰輪鞋上拆下來的輪子,他兩手各抓著一片木頭,撐著地讓自己滑過街來。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剛好已經過了街,正準備把自己抬高幾英寸上到人行道來,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頭車子翹起來的時候,我們兩人的眼光遇個正著,他對我笑了一笑:‘你好啊先生,早上天氣真好,是不是?’他很開心地說,當我站在那裏看著他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是那麼富有。我有兩條腿,我能走路。我對自己從前的自卑感頓時消失。我覺得自己的胸膛已經挺了起來。本來我隻是想去向工礦銀行借一百美金的,可是現在我有勇氣去向他們借兩百。我本來想說我打算到堪薩斯城去試試看能否找份差事的,可是現在我能夠自信地告訴他們說,我要到堪薩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我借到了那筆錢,也找到了一份工作。”

“目前,我在浴室的鏡子上貼著下麵這幾句話,好讓我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時候能夠讀到:

人家騎馬我騎驢,

回頭看看推車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有一次我問艾迪·雷根伯克,當他毫無希望地迷失在太平洋裏,和他的同伴在救生筏上漂流了二十一天之久時,他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我從那次經驗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他說,“如果你有足夠的新鮮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請決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

《時代雜誌》有一篇報道,講到一個士官在關達坎諾受了傷,喉部被碎彈片擊中,輸了七次血,他寫了一張紙條給他的醫生,問道:“我能活下去嗎?”醫生回答說:“可以的。”他又另外寫了一張紙條問道:“我還能不能說話?”醫生又回答他說可以的。然後他再寫了一張紙條說:“那我還擔什麼鬼心?”

卡耐基告訴人們,你很可能發現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根本沒有必要去擔心。

人們生活裏的事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對的,隻有百分之十是錯的。如果他們要快樂,他們所應該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在那百分之九十對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百分之十的錯誤。如果他們想要擔憂,想要難過,想要得胃潰瘍,他們隻要集中精神去想那百分之十的錯事,而拋棄百分之九十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