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用行動證實你的心靈1
行動的基石
假如我問你是否相信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也就是說,隻要能力與精力許可,人人都能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你極有可能會回答:“是”。一聲清脆而響亮的“是”,並且還會有別人在旁邊搖旗呐喊,表示讚同。但是,你相信的程度如何呢?假如你此時正失業在家,完全沒有收入,新的工作又全然無望,你仍會相信這種說法嗎?你不但相信,而且會采取行動以證明此話的真實性嗎?
有個人便如此相信。他名叫雷納·川伽,住在密蘇裏州獨立市的雷德街。在1928年,川伽先生繼承了一筆價值10萬美元的產業。到了1938年,他卻宣告破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我的父親不但事業成功,而且為人慷慨。”川伽先生如此寫道,“在我高中的時候,隻要我需錢花用,他都允許我隨時用銀行的賬號開支票。到了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更是精於此道了。我完全不知錢的價值,更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去賺取,我隻知道如何用父親的賬號去簽寫支票。
“我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繼續到父親過世。父親去世的時候,留給我一塊相當大,而且十分值錢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蘇裏河下遊靠近萊新頓一帶。我開始以農夫自居,但不多久,大蕭條橫掃全國各地,我第一年的財務便呈現嚴重赤字。我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償還債務和填補銀行存款,但不景氣繼續維持下去,使我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賣出。由於我仍然需錢花用,便又以同樣的方法陸續把田地抵押、販賣出去。
“最後,算總賬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我知道我已一無所有。假如我要繼續活下去,得出去找一份工作——那是我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我苦不堪言,夜不能寐。我惟一的技能是開支票,但這方法已行不通了。我完全不知所措。
“一天晚上,我由噩夢中醒來,終於知道自己必須麵對事實。我對自己說:‘滑雪橇的童年日子已過,現在你已長大成人,當然行事也要像個大人。起來吧,要起來工作!’
“除了麵對自己的困境之外,我也開始找出自己究竟信仰什麼。以前,我一直人雲亦雲地認為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隻要努力,便能達到追求的目標。如今,雖然正值蕭條時刻,工作機會不多,但我個人仍有一些長處。
“我的健康情形良好,有一份大學文憑和一些商業訓練——又有從失敗和錯誤中所得到的經驗和體會。現在,我需要的是采取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感歎自己的不幸遭遇。
“我完全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對我來說,找份工作並不容易。但是,我不能讓自己頹喪下去,我必須強迫自己用信心來取代恐懼和疑惑。我要相信這個國家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隻要有決心,人人都可掙得一席之地。就是這份信念,使我能夠不輕言放棄。
“這份信念終於得到證實。我在堪薩斯市的一家財務公司找到工作,並在那裏愉快地工作了4年。後來,我辭去職務,再度回到農業上。這一次,事情進行得順利多了。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逐漸擴大事業的範圍。我買進賣出,獲得利潤頗豐。感謝多年來失敗給我的教訓,這一次,我是走上成功之路了。
“我失去的產業,都被我再度賺了回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寶貴經驗都傳給了兩個兒子。這比單獨隻給他們財富要有意義多了。
“由此可知,我們必須信仰某些事物。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就此信仰去采取行動,一切仍然無用。隻有信心而沒有行動,是無濟於事的。”川伽先生的故事是邁向成熟的最佳例證——他從一個被嬌寵、不知責任為何物的男孩,在一夜之間認清自己不但要有所信仰,並且要借由采取行動來印證這個信仰。在此之前,川伽先生像孩童般的逃避現實,但是,他對美國的信心,使他能像成人一樣再度麵對現實。
《如何度過一年365天》的作者約翰·辛德勒(DrJhon ASchindler)告訴我們:“成熟必須靠學習得來”。而且,通常必須經過心碎的苦難才能學到。
這也正是李莉安·赫德黎所學得的教訓。赫德黎太太住在加拿大的沙卡契文市,是個快樂、平凡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一直順心如意,直到發生一場可怕的車禍,使她毫無防備地掉入一個大深溝裏。
起初,大家以為赫德黎太太的脊椎骨斷裂,後來,根據X光顯示,雖然她的脊椎骨並沒有碎開,但骨骼表麵仍因擦傷而長出刺狀物。醫生吩附她臥床靜養3個星期,並且,還帶來另一個壞消息。
醫生告訴她,由於她的脊椎骨有嚴重的僵硬現象,也許過了五六年之後,會全身無法動彈。
赫德黎太太描述當時的心情時說道:
“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潑好動,又從沒遇過不順利的事。但現在,不幸終於發生了。臥床靜養的時間由3星期延長到4星期,然後是5星期、6星期……我的勇氣和樂觀此時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全然的恐懼……我隻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
“一天早晨,我由夢中醒來,發覺自己的思緒如水晶般清澈透明。我告訴自己,5年的歲月不算短,我可以做許多事情以幫助家人。隻要我繼續用藥物治療、不求別的,並且有決心戰勝病魔,說不定還能改善自己的狀況。我不想毫無奮鬥便宣告投降,我一定要盡可能勇往直前。由於我這麼相信,並且又下了決心想要立刻能有所作為,這麼一來,恐懼和無力感立刻消失不見。我掙紮著起床,想要立刻開始新生活。”
“我找了兩個字當成座右銘,時時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這已是5年半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再度進行身體檢查,醫生認為我脊椎骨的情況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另一個5年。醫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對生命感興趣,並且繼續保持活力。這正是我的信念。隻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赫德黎太太的確是另一個鼓舞人心的例證。她成熟的表現來自一個信念,並且根據這個信念采取行動。
當然,信仰並不足以讓我們變得成熟。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加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至臨陣退卻。除非我們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否則任何道理原則都沒有什麼用處。
有時候,我們的行動和信仰也會有矛盾的地方。舉例來說,有名婦女笑著告訴我,店裏的女售貨員多找了50分的零錢給她。我問她是否打算把錢退還,並向那位女店員說明理由,她聽了大不以為然。
“當然不啊!”她提高了聲調急急說道,“那是她的過失,當然得由她負責。想想看,若是她少找了錢給我,不就是我吃虧了嗎?”
假如我們要認真質疑這名婦女的誠實度,當然她就要自取其辱了。她對女店員的過失似乎采取幸災樂禍的態度,甚至到了不顧體麵的地步。這種不磊落的行為,完全暴露出她不誠實的品格。
另有名會計師也告訴我他接受麵談的經過。他曾應征一家公司的會計職務。由於這個職務需處理極大的款項,公司便派了一名心理學家來與他麵談,以借此詳細觀察他的品格與誠實度。那名心理學家問了他一個問題:“假如你有機會可以溜進一家戲院看電影,不用付錢,你會這麼做嗎?”心理學家知道,假如一個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現誠實,則在有機會獲取大利益的時候,就更不會感到猶豫了。
我們的信念往往借行動表現出來。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是的,隻有行為才算數。如果我們不能遵行,則任何哲學理論叫得震天動地,對我們也沒有絲毫益處。我們所結的果子將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是假冒偽善的。
我們一旦有了堅強的信念,就應當付諸行動。
在夏威夷有一名建築承造商,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他不但如此堅信,並且時時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因此事業做得十分成功。他的名字叫保羅·瑪哈。
在1931年的時候,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四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輕沒有經驗,因此處處碰壁,工作完全沒有著落。由於當時經濟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師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往往遭到解聘。
“我實在感到氣餒。”瑪哈先生坦承道,“但後來我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自己來做。我從親友那裏借了500塊錢,然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築承造公司。
“不景氣嗎?當然是的。想要蓋房子的人,誰會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呢?但無論如何,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幹到底。就憑信念和堅持,我終於找到了幾份小生意做。
“我的第一筆生意是承造一棟2500元的房子。由於缺乏經驗,估價不準,結果賠損了200元。但是,因這次失敗的經驗,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可以彌補過來。由於我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終於度過了一生中最大的難關。”
不錯,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而是我們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
行動的必要條件
“先了解你要做什麼,然後去做。”對行事容易魯莽衝動的人來說,這是很好的座右銘,尤其是前半段。假如決斷和行動是邁向成熟的部分必要條件,則表示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必須根據良好的分析與判斷。
“躍進之前先仔細看。”或“投資之前先仔細研究。”,均不表示我們做事要猶豫沒有決斷。這些話的意思是要敬告我們:采取行動千萬不可魯莽、倉促,要認清事實的真相。
假如醫師在急救病人的時候,沒有事先把病況弄清楚,則極有可能給病人帶來不幸。不錯,在許多情況之下,立即行動是必要的,但其成功的比例往往視其對問題診斷的正確度而定。
舉一個較為明顯的例子:
住在新墨西哥州阿布魁克市的泰德·考絲太太,好幾年前曾為財務問題而煩惱不已。她有一位多病的母親住在布魯克林,由兩名婦人負責照料她的起居。考絲太太後來發覺很難維持這樣的開銷,而一位時常在財務上資助她的叔父,也打電話問她是否可以減少開支。如減少那兩名看護人員的薪水,或縮減房屋的維修費等。
考絲太太一時不知該如何作決定,便說她需要時間研究一下,等作了決定之後再回電給他。考絲太太十分感謝這位叔父長期的幫忙,也覺得應該想辦法減輕這位叔父的負擔。
“我取來一些紙張,然後開始分析。”考絲太太描述道,“我先把母親的收入——如有價證券、叔父給她的補助等——列出來,然後再列出所有開支。沒多久,我便發現母親在衣、食方麵的花費極少,但那棟擁有11間房的住所,卻得花一大筆錢來維持——光是每月的煤氣費就得二三十塊錢。再加上各種雜項開支和稅金,還有保險費等等,為數十分可觀。當我看到這些白紙黑字的數據,便知道事情該如何處理了——那房子必須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