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要直來直去3
毛澤東的幽默
對於毛澤東談話的幽默,人們無不讚歎其高妙。是的,透過毛澤東那些雅俗共賞、妙趣橫生的言談笑語,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他那一代偉人的坦蕩的胸懷、過人的才思和淵博的學識,同時也可以從中探尋一些有關幽默的方法和技巧來。
(1)析名
即分析人的姓名。一個人的姓名是基本人的符號,不少人的姓名蘊含豐富、寓意深邃。毛澤東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對對方的姓名很感興趣,並進而作一番這樣那樣的分析,從而創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交談氣氛。
①對人的姓氏作音樂與形的解析。中國漢字是方塊字,音、形、義三者密切相關,其構成很有趣味。請看毛澤東對yu姓的音形解析。1958年夏,毛澤東去南方巡視,張治中先生和他的秘書也應邀同行。到武漢,在去長江遊泳的船上,張治中向毛澤東介紹說:“這是我的秘書餘湛邦同誌。”這位秘書怕毛澤東聽不清楚,便補充說:“是湛江市的湛,聯邦的邦。”毛澤東跟著問其姓氏:“是幹鉤於嗎?”“是人未餘。”秘書答道。毛澤東接著說:“yu姓很多。有幹鉤於,有人未餘,有人刖俞,還有虞姬的虞,”說到這裏用手指一指長江說,“還有水裏的魚”,最後補上一句:“其魚甚多呢!”
在此,毛澤東一口氣說了這麼一串有關yu姓的文字構成,且又善於利用物境,再輔助以指向江水的手勢,既文雅而又詼諧,引發了在場者的哈哈大笑。
②對姓名作詞義解析。延安時期毛澤東曾與一位女青年跳舞。舞間,他問女青年叫什麼名字。“何理良”女青年回答說。“何理良”毛澤東重複著,進而以他那政治家的敏感,饒有興趣的分析起來。“理是道理,良就是好,整個姓名連起來是什麼道理好的意思嘍!我看,還是共產主義道理好!”一個普通的名字,毛澤東竟從其本身含義人手,使之與當時紅區的政治氣氛聯係起來,發出對共產主義思想的由衷讚歎,其分析何等的簡潔與高妙!
③把今人姓名同古人姓名掛起鉤來。中國曆史悠久,曆朝曆代傳下來難以計數的名方名土。而今天不少人的名字又同他們或是相近或是相同。毛澤東熟悉古代曆史,在與人交談中,往往不加思索就把眼前之人的名字同古人名字聯係起來,從而製造出一種雅致的幽默1957年,《新民晚報》總編趙超構寫了幾篇不太好的文章。後來毛澤東去上海想和他談談,於是趙心裏七上八下的奉命前往。可當一舅麵,毛澤東卻詼諧地招呼道:“宋高宗的哥哥來了!”立即,屋裏眾人大笑,趙也在笑聲中輕鬆了許多。原來,宋高宗姓趙名構,這位總編姓趙名超構,如此看來,以“宋高宗的哥哥”來戲稱這位總編不是也頗有幾分恰當貼切嗎?
(2)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它既可以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易懂,也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且看毛澤東以比喻取得幽默的話語。
①笑用“進京趕考”比喻我黨進駐北京。1949年3月,解放戰爭已是勝利在望。黨中央決定從西柏坡進駐北京。出發前夕,毛澤東高興地對同誌們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我們決不當李白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進京建立新政權,該是何等大事!毛澤東卻用古代文人學士謀取高官厚祿的進京趕考作比,似乎有點開玩笑。但這個玩笑,既與當時人們的喜悅氣氛相協調,又能發人深思。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毛澤東的這個笑談,仍猶如警鍾,響在我們耳畔。
②笑用“有雞何愁沒蛋”鼓勵幹部受挫之後莫氣餒。1937年,一位將領指揮作戰失利。對此,有人埋怨說,把幾萬人都丟光了,還回來幹什麼?毛澤東卻胸襟開闊,爽朗地對他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了雞何愁沒蛋呢!”並勉勵他以後要準備率領二十萬,上百萬人馬同敵人作戰。一席話,說得那位將領倍感親切,既有愧,又有喜,以至熱淚盈眶。
(3)自嘲
自嘲即自己開自己的玩笑,自己取笑自己。自嘲的範圍很廣,可包括本人的出身、相貌、年齡、學識和地位等。毛澤東在晚年,常以自嘲的口吻談論自己,從而造成一種稍帶苦澀的幽默。
①自嘲相貌。毛澤東生得身材高大,到老年發福,身寬體胖,胸闊耳垂,更顯魁偉。正如西方某要人所言:是一位巨人。1976年1月,尼克鬆的女兒同丈夫戴維·區森豪威爾訪華,當時毛澤東身體十分衰弱,但思維仍極活躍。當戴維久久地看著他時,毛澤東問:“你在看什麼?”戴維回答說:“我在看您的臉,您的臉上半部很……很出色。”毛澤東笑了。指著自己說:“我生著一幅大中華臉孔。”隨後,又別具興味地同客人談起中國人的鼻子與西方人的高鼻子在演戲時誰優誰劣的問題。
毛澤東的形象,在多少年裏,真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而對他的麵部特征,人們恐怕隻能說其大或富態,誰又能想得出用“大中華”來描繪那幅臉孔的闊大呢?但毛澤東自己想出來了,說出來了,不僅說得形象、有趣,而且說在外國人麵前,又充分表達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②自嘲年齡。曹操曾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詩句。毛澤東一生轟轟烈烈,可到了晚年,縱然是壯心如潮,也難有所為。對此,他頗有自知之明。
1975年10月,毛澤東以82歲的高齡會見了來訪的基辛格博士和當時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的布什。當客人間及他的身體狀況時,他先指指頭,後又拍拍腿,述說自己身體不好。接著又笑著說:“我是為來訪者準備的一件陳列品。”“我很快就要去見上帝了。我已經收到了上帝的請柬。”這番話語使得客人深感有趣,以致基辛格也跟他開了一句:“不要急於接受”的玩笑。
毛澤東老了,“指點江山”,運籌惟幄的壯舉已成為過去。盡管如此,毛澤東仍以他彪炳千秋的偉業而受到眾多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的普遍尊重,以致他們訪華,非要見毛澤東才覺得不虛此行。這麼說來,毛澤東把自己說成“是一件陳列品”,不是既同現實相近而又達觀風趣嗎?
周總理的氣質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來高超的語言藝術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他那頻繁的交往活動中,有時也免不了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場麵,而他總能急中生智,妙語連珠,應付自如。
(1)反唇相問
1961年7月18日,陳毅外長陪同周總理去著名電影演員白楊家作客。白楊家住得比較寬敞,二樓的書房兼客廳窗明幾淨,周圍的書:櫃裏放滿了書刊。陳老總進屋環視了一下就問白楊:“這麼多書,你:都看嗎?”白楊一下子被問得不知如何答好。總理見了趕忙解圍,反問老總:“你家那麼多書,你也都看嗎?”此話一出,大家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不能否認,陳老總的語言功力是很不錯的,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外交場合,他出口成章幽默風趣,滴水不漏,十分得體。但是,因為他性格較豪爽,加上這次是在一個比較隨便的場合,因此說話也就不加思索,脫口而出問了這麼一句比較唐突的話。話一出口,他隨即感到有些不妥。總理的這句反問,妙在既給白楊解了圍,又給陳老總解了窘,而且問得幽默,令人捧腹。
(2)指豬為雞
愈是使人感到難堪的場合,周恩來愈是製造幽默。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諦奧多·懷特(中文名曰修德)曾記述了周恩來抗戰時在重慶一次宴請他的事情:
“先是拚盤,有熱炒,有涼拌,再上竹筍炒雞絲,炸鴨胗肝,然後就是主菜——烤得金黃,宣脆可口的烤乳豬。
‘請,請’,東道主周恩來拿起筷子,指著烤乳豬請客人起筷,我愣了,不知如何是好,但我遵守傳統,頂住了幾秒鍾,然後把筷子放下,盡我最大的本事用中國話解釋:我是猶太人,所有猶太人是不許吃任何樣式的豬肉的。席上的人那時全都是我的朋友,他們很窘,說不出話來,因我是他們請來的客人,而他們把事情辦錯了。
還是周恩來解圍。他又舉起筷子,重複一次‘請,請’,指著那酥脆的乳豬,笑著解釋:‘特迪’,他一麵喊我的名字一麵說:‘這是在中國啊。你再好好看一下,明白嗎?看!你看它像豬。但是,在中國,這不是豬,而是鴨啊’。我不由得縱聲大笑起來,我實在忍不住了。他也大笑起來,全桌的人都笑了起來。我拿起筷子,直搗那酥脆的乳豬皮,夾著一塊,往嘴裏一塞。從此之後,我就吃起豬肉來。”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這種幽默是何等的機敏與得體!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幽默都可以起到解圍的作用,因為在窘境中人們的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若幽默不當,則不僅不能解圍,反而會使人更加受窘。而周恩來之所以能用幽默解圍,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他理解人家的心理,維護人家的尊嚴。他的這種幽默的語言和方式,是處於窘境中的各方都能夠接受的,他總是能既遷就人家又無損於己。由於他遷就,使人家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因此反過來,人家也就會理解的良苦用心並遷就於他,所以諦奧多·懷特還寫道:
“周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會說服人,使你相信豬就是鴨,因為誰都願意相信他,因為他了解別人和人家社會的風俗習慣,並且尊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