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說服對方的要點1(1 / 3)

第一章 說服對方的要點1

說服對方的要點

(1)要摸準真實思想

一個人堅持某種意見,都有些表麵的“正當”理由。但這常常不是他的真實思想。如有的人調動工作不願去,表麵理由是“對新的工作不熟悉,力不勝任”,但真實思想可能是:怕減少收人,或離家太;遠照顧家庭不方便;或嫌職務太低,被人瞧不起等等。這些想法,均有個人主義之嫌,羞於啟齒,所以就找一些“堂堂正正”的理由來搪塞。如果領導不了解真實思想,隻是針對表麵理由做思想工作,即使磨破嘴皮,也是很難奏效的。如果摸準了真實思想,對症下藥,耐心說服,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便會藥到病除。

人的思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要摸準脈膊,並非無法人手,心有所想,言行必現,隻要細心做一些調查工作,總是可以做到的。調查的渠道很多:

一是向本人調查。在做說服工作時,不要急於針對對方提出的表麵理由,大加闡述,要從各個角度耐心啟發對方多說話,特別是要交心,無拘束地交談;也可以從關心的角度,否定對方的理由,為對方提出別的理由;還可以為對方打消顧慮,消除戒備心理,用赤誠的心,打開心靈的“窗戶”。

二是向家庭調查。如果是因為家庭原因而產生的思想問題,向家庭調查最有效。就是其他原因,家庭調查,也往往能摸到真情,因家庭是人們傾吐真實思想的場所,心情不痛快,親人的安慰是最重要的。

三是向同事、好友調查。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知心朋友,當心裏有疙瘩時,常常找知音傾吐。因此,找他的知心人,往往能摸準他的思想真情。

四是用換位思考反思。自己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怎麼想?以己推人,也可能摸準對方的真實思想。

(2)要了解氣質特點

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不同的氣質。氣質影響性格,二者關係密切,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如膽汁質興奮型的氣質,性格外向,教育好了可能成為直爽熱情,生氣勃勃的人;教育不好,也可能成為性格浮躁,脾氣暴烈的人。粘液質安靜型的氣質,性格內向,教育好了,可能成為沉著冷靜,性格堅定的人;教育不好,也可能成為性格孤僻,脾氣抑鬱的人。領導者了解下級氣質的某些特點,可以有的放矢進行教育,使氣質往好的方麵發展。

諸葛亮針對張飛暴烈好勝的特點,經常使用“激將法”;針對羽高傲自負的特點,經常用“推崇法”。有次關羽聽說四川的馬超武藝高強,心中不服,想離開荊州到四川與馬超比武。諸葛亮馬上給關羽寫了封信,意思是說,馬超隻能與張飛等人為伍,不過是匹夫之勇,怎能與你智勇雙全的“美髯公”相比呢?再說你擔當守衛荊州的重任,如有閃失,罪莫大焉。關羽看信後感歎道:“孔明知我心也。”不再堅持人川了。

怎樣了解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呢?最主要的是靠平日的細心觀察。看走路,是一貫風風火火,還是慢條斯理?聽說話,是一貫聲大氣粗,還是輕言細語?看表情,是一貫泰然自若,還是扭捏拘束?看眼色,是敢於直視對方,還是偷眼斜視?等等。注意一貫言行,久之,便可揣摸出氣質特點。

(3)要發現對方長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這是一個智能和性格的興奮點、閃光點。凡特長都凝聚了辛勤的汗水,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一個能歌善舞的人,平時不知練跳、練唱多少次;一個長跑健將,不知跑了多少坎坷路;一個善寫文章的人,不知耗費了多少紙和筆;一個優秀教師,不知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領導者善於發現對方長處,尊重對方長處,就是尊重對方的勞動、對方的人格。這樣,互相間不隻有了共同語言,在感情上接近,甚至把領導視為知己。通過領導說服、引導,使對方的特長賦予新的價值意義,可以增強對方的自信心、自強心,把思想境界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怎樣發現並發揚人們的長處?要發現人們的長處,主要是觀念新、方法對。所謂觀念新,就是用先進的思想來觀察人。所謂方法對,就是看問題要看實質、看發展。如果用老眼光看問題,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對待人,特長也可能看成特短。譬如:勇於直言,敢於給領導提意見,開拓型的領導認為這是長處,而保守觀念嚴重的人則認為是目無領導。發現特長不易,發揚和利用特長更不易,在這方麵主要是想辦法給對方的特長賦予新的價值意義。如一個人能言善辯,用在和同誌們頂嘴上,可能會賺個油嘴滑舌的名聲;如果用在推銷業務上,就很可能成優秀推銷員。優秀領導者善於發現別人的特長,並充分利用特長,從發揮特長出發,去做說服工作,就會使人們心悅誠服。

32.說服的方式

說服,就是說明道理,使之信服、服從。同樣一個理,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其效果大不一樣,因此,說理也有技巧。下麵介紹九種方法。

(1)正麵說理法

這是最一般的方法。“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要說服人,關鍵是自己有理,“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一般說,隻要能把道理講明,就能把人說服。不善於說理,光靠喉嚨粗、嗓門大武斷下結論,是於事無補的。所以領導者要善於分析問題,善於邏輯推理,把理由擺充足,把道理講深透,把真理交給群眾。理論越徹底,越能征服群眾。正如馬克思說的:“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9頁)

(2)事實說服法

一般人都重視事實,不輕信言辭,對受過幾次騙,不肯輕信的人,隻有拿出鐵的事實,讓他看,讓他想,才能使他心服口服。改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衝擊著人們頭腦中的舊觀念。這些舊觀念光靠理論說服,很難奏效,隻有拿出現實中的大量的活生生的事實,才能把頭腦中的曆史印記掃除掉。譬如有人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感到懷疑,主要依據是“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等一些傳統的舊觀念,他們的結論是“凡發財的手段都不正當”。解決這種傳統觀念的糊塗認識,單靠說理顯然是難奏效的。

(3)耐心疏導法

做思想工作,人家一時想不通,你不能強行“我打你通”,應該允許人家保留看法,應該耐心等待,想法設法,細心疏導,直到想通為止。越是艱苦的思想工作越是要有耐心,既要積極地啟發、誘導,又要允許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欲速則不達”,雷厲風行的作法對於轉變人的思想是不適宜的,必須用耐心疏導法。

(4)比較說服法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不能兩全其美的選擇。這就要用比較法,來權衡利弊大小,說服人們作出利大弊小的選擇。

《戰國策·秦策》上講了個故事,有一次魏趙韓三國聯盟攻秦,兵逼函穀關,形勢危急,秦王想割讓河東之地與三國求和,於是召公子池商量。公子池說:“講和大王要後悔,不講和大王也要後悔。”秦王說:“那為什麼?”公子池說:“大王割讓河東之地而講和,三國退兵後,大王一定會說:‘真可惜!三國退兵了,我卻把三座城池白白地送給了他們!’這是講和後的後悔。不講和,三國兵人函穀關,危及鹹陽,大王可能又會說:‘可惜啊!我舍不得三座在池,落到這等地步!’這是不講和的後悔。”秦王說:“反正都要後悔,不如後悔失去三座城池,而不後悔鹹陽危急。行啦,我決意講和啦!”於是派公子池以三座在城與三國講和,三國之兵遂退。

公子池的用意很明顯,是勸秦王講和,但他卻隻分析利害得失而不直言取舍,幫助別人分析而最終讓對方選擇,這種比較分析藝術,可以說是“不斷之斷深於斷,不勸之勸深於勸”。

(5)表率說服法 。

滿口大道理,滿腹小算盤的人做別人的工作是無能為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能是完人,但是,一定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努力去做,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決不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為好比一個分數的分子,做得越好分子越大,分數值也越高。領導者表率作用做得越好,說服力也就越大。

《韓非子》中,有一段“齊桓公好服紫”的故事,說是齊桓公愛穿紫色的衣服,全國人都學,引起了齊國紫服價格暴漲,五件素服的價格也比不上一件紫服。齊桓公很憂慮,想勸全國老百姓不要爭穿此服,於是就請教管仲。管仲說:“《詩經》有言:‘不躬不親,庶民不信。’大王想糾正這個風氣,何不從您自己開始試著不穿紫服呢?”齊桓公接受了建議,先自己不穿紫服,看見左右或覲見的官員穿紫服,就說:“離遠點,我討厭紫服!”結果,在當天宮中沒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城中沒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國百姓再也沒有穿紫服的人。

正人先正己,齊桓公自己帶頭不穿紫,並兼之以宣傳,沒費多大力氣就把一個影響大、涉及麵廣的問題解決了,領導者實際行動的影響力、感召力、說服力可謂大矣。對於我們黨內的一些不正之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深惡痛絕,黨中央也三令五申、勢在必正。糾正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恐怕就是領導幹部從我做起、率先垂範吧!

(6)明揚暗抑法

在盛怒中的人,有時會失去理智,如果這時直接指出他的不對,往往會火上加油,難以接受。可用褒貶結合,明揚暗抑的方法,當麵公開肯定、讚揚他的長處,再從側麵暗示他的短處,說服效果會更好一些。《資治通鑒》中寫“杜襲諫曹操”,就用此法。

建安24年,劉備殺了曹操的征西大將軍夏侯淵,奪取了漢中。曹操大怒,親率大軍討伐劉備。此時關中營帥許攸也不服曹操。曹操盛怒之下,決定先伐許攸。好多大臣主張召撫許攸,以便集中力量對

付劉備。曹操一概不聽,並橫刀在膝,以戒諫者。

關中的留守長史杜襲對曹操說:“你認為許攸是怎樣的一個人?”曹操說:“凡人。”杜襲說:“天下中有賢人理解賢人,聖人理解聖人。凡人怎能理解聖賢呢(把曹操捧為聖人)?眼下豺狼當道,你卻要先打狐狸(貶許攸)……千鈞之弩,不為鼴鼠而發,萬古之鍾,不因莛撞而響。(一揚一抑),小小的許攸值得煩勞您的聖明威武?”曹操點頭稱是,派人去安撫許攸,許攸很快歸附了。

杜襲先給曹操戴了頂高帽,稱他為“聖賢”,緩和了曹操的怒氣,為說服創造了良好的氣氛,然後再批評他“豺狼當道先打狐狸”的錯誤主張,先揚後抑,明揚暗抑,便收到了良好的說服效果。當然,這是封建社會裏以下對上的進諫,吹捧之詞可以任意挑選。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領導與群眾、同誌與同誌都是平等的關係,明揚用詞必須實事求是。

(7)委婉說服法

正處在得意之中的人,在順境中的人,獲到某項成功或取得了某種勝利的人,頭腦發熱、虛榮心強,往往願聽順耳話,如果直截了當指出他的錯誤想法或做法,猶如當頭潑一瓢冷水,掃了他的興致,他就會不高興。最好用委婉的方法,陳述利害,使之醒悟。《資治通鑒》中樊噲、張良勸劉邦,效果不同,便是一例。

劉邦率兵人函穀、破鹹陽,滅亡了秦朝,“彼可取而代之”的宏願就要實現,不禁忘乎所以。他人秦宮,見宮室帷帳,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便想留在宮中,享受一下當皇上的快樂。樊噲氣衝衝地說:“沛公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此宮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願公急還霸上,勿留宮中。”劉邦大為反感,不聽這時張良趕來,對劉邦說:“隻因秦王貪暴,你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理應以節儉為本。現在剛進鹹陽,如果又象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您聽樊噲的話。”劉邦幡然醒悟,退出秦宮,還軍霸上,從此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