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農民起義與唐朝的滅亡2(1 / 3)

第九章 農民起義與唐朝的滅亡2

公元892年 朱全忠擊時溥

自光啟三年(887年)起,由於朱全忠與時溥連年交兵不斷,使徐州、泗州(治今江蘇泗洪東南)、濠州(治今安徽鳳陽東)的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從事耕作,加之洪水災害不時發生,病餓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時溥無力保障戰爭所需,被迫於景福元年(892年)二月向朱全忠請求和解。朱全忠以其撤離鎮所徐州為講和條件。時溥答應後又擔心上當被殺,依舊占據徐州與朱全忠相對峙。景福元年十一月,濠州、泗州刺史張璲、張諫叛時溥歸附於朱全忠。二年二月,時溥在朱全忠的大軍進逼下,向兗州節度使朱瑾求援。朱全忠為防備朱瑾增援,派部將霍存率騎兵3000進駐曹州(治今山東曹縣)。朱瑾領兵2萬救徐州,霍存立即發起進攻,並與朱全忠子朱友裕在彭城(徐州)附近的石佛山下合擊,大敗徐、兗軍,朱瑾逃回兗州。二十二日,徐州軍再次出戰,霍存恃勝不備,戰敗而死。朱友裕包圍彭城,時溥多次出兵挑戰,朱友裕則關閉營壘拒不應戰;朱瑾夜逃時,朱友裕也未追擊。都虞侯朱友恭認為朱友裕必有他圖,便寫信告訴了朱全忠。朱全忠為防不測,即令都指揮使龐師古代朱友裕統領部隊,讓朱友裕暫且主持許州(治今河南許昌)事宜。龐師古主動出擊,攻占了石佛山營寨。自此徐州軍不敢出城交戰。四月,汴軍圍攻徐州已數月,未能攻取。朱全忠的通事官張濤認為進軍時機沒把握好,所以勞師動眾難以奏效。朱全忠同意這一看法。其謀士敬翔則認為,攻城雖已數月,耗費人財物力也很多,但時溥困守徐州更是疲乏不堪,攻取徐州指日可待。朱全忠采納了敬翔的意見,十五日,親自趕到徐州;二十日,龐師古攻克彭城。時溥與家人登上燕子樓自焚而死。二十一日,朱全忠進彭城,委任宋州刺史張廷範主持感化留後事。自此,徐州納入朱全忠的勢力範圍。

公元901年 崔胤誅宦官

昭宗時期,唐國祚衰微,南衙北司鬥爭愈演愈烈。朝臣與宦官各結藩鎮為外援,相互傾軋排斥。昭宗不滿宦官跋扈,與宰相崔胤密謀剪除宦官,為宦官察覺。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立太子裕。次年(901年)十二月,崔胤結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等,殺劉季述,迎昭宗複位。但宦官擁兵幹政的局麵並未改變,崔胤屢請盡誅之。宦官韓全誨等偵得密謀,暗中也策劃擊胤之術,雙方明爭暗鬥更加激烈。崔胤自知力量單薄,便密召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入京,共誅宦官。天複元年(901年)十月,全忠從大梁(今河南開封)發兵向京師逼進,韓全誨知訊後劫昭宗赴鳳翔。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迎至鳳翔,被宜武軍圍困於城中。是冬大雪,鳳翔城中食盡,凍餒而死者不計其數,茂貞殺全誨等與朱全忠議和。三年正月,昭宗起駕回京。朱全忠率兵入內侍省殺宦官第五可範等數百人,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詔所在官府收捕誅之,僅留幼弱者30人以備灑掃。至此,唐代宦官典兵幹政的局麵始告結束。

公元903年 朱全忠擊王師範

唐天複三年(903年)正月,平盧節度使王師範乘朱全忠加兵關中,後方空虛之機,分派部將以進獻貢品使者及商販的身份,暗藏兵器,分別進入汴、徐、兗、鄆、齊、沂、河南、孟、滑、河中、陝、虢、華(治今河南開封、江蘇徐州、山東滋陰西、東平北、濟南、臨沂、河南洛陽、孟縣、滑縣東、山西永濟、河南三門峽、靈寶、陝西華縣)等州,約定同日發兵,討伐朱全忠。前往各州的人多數事泄被捕,隻有行軍司馬劉鄩奪取了兗州。朱全忠聞訊後,在長安匆忙部署殺宦官,留兵宿衛,控製朝廷等事後,領兵於三月十七日返回大梁,二十七日親率宣武(治今河南開封)、宣義(治今河南滑縣)、天平(治今山東東平西北)、護國(治今山西永濟)四鎮及魏博兵10萬,繼部將朱友寧、葛從周之後,向東挺進。四月二十五日,淮南楊行密應王師範請求,一麵派部將王茂章率步騎兵7000赴援;一麵派兵數萬進攻宿州(治今安徽宿縣)。朱全忠派部將康懷貞領兵赴援,淮南兵退去。汴將朱友寧繼擊敗王師範圍攻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和救援兗州的軍隊後,又移兵攻博昌(今山東博興),月餘未能攻克。五月,朱全忠派客將劉捍前往督戰,朱友寧驅趕壯丁10餘萬人,牽著牛驢,背負木石,到城南修築土山。土山築成後,連同人畜木石一起用土排列打入土山,號器之聲傳出數十裏。隨後汴軍攻入城中,又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屠殺。接著,攻克臨淄,進抵青州城下,又分兵進攻登、萊(治今山東蓬萊、掖縣)二州。這時淮南援軍將領王茂章會同王師範弟萊州刺史王師海攻取密州(治今山東諸城縣),殺依附朱全忠的刺史劉康義。六月初六,汴軍攻取登州,王師範率登、萊二州兵在石樓(在今山東臨淄)設置兩道柵欄,抵抗朱友寧進攻。初七夜,朱友寧領兵攻擊登州柵內守軍,柵內情況緊急,王師範催促王茂章出戰,王茂章按兵不動。朱友寧攻破登州柵,又攻萊州柵時,天已大亮。王茂章料想朱友寧軍已精疲力竭,遂與王師範合兵出戰,大敗汴軍。朱友寧從旁側的土山上率眾縱馬出擊,馬失前蹄落地,被青州將領張土梟斬殺。平盧、淮南兩鎮兵追擊汴軍到米河(今山東益都東),俘斬以萬計,魏博軍幾乎被全殲。朱全忠聽說朱友寧被殺,親率20萬大軍自徐州經沂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市),日夜兼程,於七月十四日進抵臨朐(今屬山東),即令進攻青州,大敗王師範。王茂章閉壘不出以示畏怯,等汴軍略有鬆懈,立即率眾毀柵衝出,馳驅疾攻,打得盡興,退回與眾將席地而坐,舉杯開懷暢飲,隨後又戰。天近黃昏,汴軍退回營寨。王茂章自知眾寡不敵,當晚退返淮南。密州刺史張訓聽說王茂章離去,亦率眾退淮南。朱全忠見淮南兵已去,深知王師範無所作為,於八月初一,留下齊州刺史楊師厚攻青州,自己返回大梁。九月初六,王師範攻臨朐,遭楊師厚伏擊大敗,被殺萬餘人,其弟王師克被俘。初七,萊州派兵5000救援青州,亦被汴軍幾乎全殲。二十一日,王師範見大勢已去,派副使李嗣業及弟王師悅向汴將楊師厚請求投降。自此,淄青並入朱全忠的勢力範圍,為其立威篡唐自立,增添了實力。

公元907年 朱溫滅唐建梁

朱溫(852-912),宋州碭山(今屬安徽)人。朱溫參加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官至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唐中和二年(882年),朱溫降唐,被任為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次年,為宣武節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朱全忠與沙陀族李克用(856年-908年)聯合鎮壓黃巢起義軍。此後,他以河南為中心,擴張勢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長年混戰,致使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混戰中,他先後吞並了秦宗權、朱埴、朱瑾等藩鎮,成為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平定農民起義後,朝廷內部的宦禍仍未結束。昭宗即位後,與宰相崔胤等共謀除去宦官,便結納朱溫作為外援。朱溫帶兵入長安,盡殺宮中宦官凡八百餘人,唐朝的宦禍至此始宣告結束。朱溫因誅殺宦官有功,被封梁王,專擅朝政。不久,朱溫殺崔胤及昭宗,另立十三歲的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溫逼哀帝禪位,自登帝位,建國號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定都於汴州(開封)。唐朝至此宣告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代的邊疆關係

開篇語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各民族間友好關係進一步加強的時期,也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在我國境內除漢族人數眾多,有高度發展的封建經濟和文化外,重要的少數民族有突厥、回紇、吐蕃、西域各族、南詔、靺鞨等族。這些民族有的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已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有的已處於封建社會較高的發展階段。一些民族在其所住區域內建立了地方政權,但要經唐政府的“冊封”(委任),唐政府在各地沒置了許多都護府和都督府,代表中央行施管轄權。各族統治者有時和唐統治者發生武裝衝突,但和平往來是主要的;各族人民之間更是不斷進行經濟和文化的接觸,促進各族的融合。在各族人民友好關係進一步加深的基礎上,共同開發了祖國的資源,為締造我們偉大的祖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元626年 渭水之盟 此條增字

突厥是匈奴的別支,原來遊牧於中亞的葉尼塞河上遊,後來遷徙到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隋初,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隋末,東突厥在始畢可汗的統治下,勢力強大,當時北方的割據勢力紛紛向突厥請兵。唐初,突厥依恃強大,經常南下侵擾關中,李淵曾打算遷都避難。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東突厥頡利可汗乘太宗繼位不久之機,率10餘萬軍長驅直入,抵達長安郊外的渭水北岸。唐太宗親至渭水岸邊,與頡利隔水相望。頡利在太宗“啖以金帛”的情況下,又見唐軍軍容威嚴,遂與太宗結盟,領兵而退。貞觀三年(629年),突厥內部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不和,時其統治下的各族人民相率起義。唐太宗遂命李靖等率軍十餘萬進攻東突厥。次年,大敗突厥軍,俘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東突厥滅亡後,唐政府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寧夏靈武縣西南)一帶,設置了順、祐、長、化四個都督府,以安置內附的十餘萬突厥族民眾。在東突厥故地,置定襄、雲中兩都督府,下設六個州,任用原來的突厥貴族為刺史,具體管理當地的突厥部落。當時,突厥人遷居長安的近萬家,突厥貴族被任命為將軍、中郎將等五品以上官者達百餘人。此後,唐太宗又用金帛贖回了被突厥貴族擄去當奴隸的8萬漢人,恢複 了他們的平民身份。

公元635年 吐穀渾降唐此條變字體

隋時,隋煬帝於大業年間遣軍出征吐穀渾,大破之,盡有其地。隋末,天下大亂,吐穀渾王伏允乘機進行複國活動。唐朝建立後,為了擊滅割據河西之地的李軌,遺使至吐穀渾說服伏允出兵擊李軌,並放還在長安的伏允子慕容順。武德二年(619年),李軌滅,吐穀渾不斷遣使至唐,要求互市,但又不時侵擾唐西部邊境。為了保護西域通道,製止吐穀渾騷邊,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率軍出擊吐穀渾,伏允逃奔圖倫漬(今塔克拉瑪於沙漠),慕容順降唐。伏允被其部眾殺死,慕容順自立為可汗,唐封其為西平郡王。幕容順為可汗後,吐穀渾內部動亂不已,順為其部下所殺。唐立其子諾曷缽為王,並遣軍入吐穀渾,平息動亂。諾曷缽請頒唐曆,奉唐年號,遣子弟入待。唐以諾曷缽為河源郡王、吐穀渾可汗,並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他。唐與吐穀渾的關係更加密切。

西域諸國

西突厥所控製的西域地區,有許多以城郭為中心的小國,它們都已進入了封建社會。立國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高昌(吐魯番)、焉耆、龜茲(庫車)、於闐(和田)、疏勒(喀什噶爾),是當時較為著名的五個地方政權。高昌由漢人麹氏統治,“有三郡、五縣、二十二城,有戶八千,口三萬七千七百”。高昌土地肥沃,農業發展,又能植棉為布,稱“白疊布”。高昌人中很多是漢人,漢文為其通行文字。焉耆有戶四千,地處博斯騰湖之濱,富漁鹽灌溉之利,農牧業都很發達。龜茲有大城五,小城數百。龜茲人民以耕田、畜牧為業,又以鐵冶著稱,所產鐵器行銷西域全境。龜茲國內通行橫寫胡書,佛教極流行。於闐有大城五,小城數十。其地盛產玉,人民勤於紡織,也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疏勒有大城十二,小城數十。它的農業、紡織、礦業均有一定的發展。焉耆、龜茲、於闐、疏勒在西漢即已立國,屬於漢西域都護所統轄的三十六國之中,高昌是兩漢西域長史及戊己校尉的駐地,它們早就和內地有著密切聯係。唐滅東突厥後,高昌王麹文泰曾到長安朝見唐太宗,焉耆王也遣使請開磧路以通往來。但是,他們這種跟內地加強聯係的友好要求,遭到了西突厥的阻撓。西突厥在隋末唐初勢力日盛,“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西突厥可汗授西域諸國王以頡利發的稱號,“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唐朝和西域的聯係被隔絕了。因此,唐朝在滅東突厥之後,開始和西突厥展開了爭奪西域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