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陸遜火燒連營1(1 / 3)

平定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在鏟除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的過程中,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去接替空出來的王位,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國起初隻有九個,後來逐漸增加,傳到漢文帝劉恒的時候,已經增加到二十多個,其中領地最大的有齊、楚、吳、荊、燕、淮南等。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占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隻有十五個郡,並且這十五個郡當中往往還有列侯和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隻有十個郡左右。

劉邦生前認為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實上同姓王勢力大了照樣也會造反,要來奪取皇位。漢景帝時候的七國之亂,就是同姓王想來奪取皇位的一次嚴重叛亂。

早在七國之亂以前,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六年(公元前174年),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已經發動過叛亂,因為叛亂的範圍比較小,很快被鎮壓下去了,影響不大。比這兩次叛亂更早一些,吳王劉濞也已經在準備叛亂了。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三十歲的時候被封為吳王,掌管東南地區三郡五十三城的封地。他倚仗自己封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大量采銅鑄錢,煮海水為鹽,蓄積財富。他為了收買民心,宣布免除封國內的賦稅,並且招降納叛,拚命擴張勢力,準備用武力推翻漢朝的中央政府。

漢文帝立自己的兒子劉啟為太子。不久,吳王劉濞把他的兒子送到長安來,名義上是陪伴太子一塊兒學習、玩耍,實際上是送個兒子到皇宮裏作抵押,迷惑一下漢文帝,表示他並沒有謀反的野心。太子劉啟和劉濞的兒子都喜歡賭博,兩個年輕人火氣都很旺,賭著賭著就會吵起來,有時候甚至還動手打架。有一次,兩個人又打起來了。太子劉啟順手抄起賭博用的木盤,扔了過去,一下子就把劉濞的兒子給打死了。劉啟派人把死者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安葬。吳王劉濞看到兒子的遺體,先是大哭一場,接著怒氣衝衝地說,“我和當今皇上是同一個爺爺的孫子。我的兒子既然死在長安,就應當在長安的皇陵裏安葬,為什麼要送回來?”他派人把兒子的遺體又送往長安,硬要在皇陵裏安葬,用這種要挾的手段向漢文帝示威,並且從此以後,他就假裝有病,不再到京城裏朝見皇帝,更積極地準備造反了。

對於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王國叛亂事件,一些擁護中央集權製度的大臣和官吏,都感到事態嚴重,應當迅速謀求解決的辦法。有個叫做賈誼的大臣,曾經給漢文帝上書,指出當時王國勢力過於強大,猶如一個人犯了腫病,一條腿腫得像腰那麼粗,一個指頭腫得像一條腿,應當趕快醫治才好。賈誼認為醫治的辦法最好是分割諸侯的王國,削弱他們的力量,力量小了,也就不會造反了。太子劉啟的管家晁錯(晁cháo),也跟賈誼有同樣的看法,建議漢文帝削減王國的領地,分散他們的力量。漢文帝明知他們的建議都很好,可是覺得時機還沒有成熟,不能太性急了。他隻是在齊王劉側死後,因為沒有兒子繼位,才把領地最大的齊國分成了六個小國,又把曾經發動過叛亂的淮南國分成了三個小國。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四十六歲那年去世了。太子劉啟做了皇帝,就是漢景帝。漢景帝任命自己的管家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又一次建議削奪王國的領地。他對漢景帝說:“吳王因為兒子被打死,假裝有病不來朝見天子,這種狂妄的行為,按照古代的禮法應當殺頭,現在他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應當趁早削奪他的領地。”漢景帝說:“削奪他的領地,他造起反來怎麼辦?”晁錯說:“削奪他的領地,他早一點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點反,準備得更充分了,危害就更大。”漢景帝認為晁錯說得有道理,就開始實行削弱王國的措施。他先從其他幾個王國下手,先把楚國的一個郡、趙國的一個郡和膠西國的六個縣削減下來,劃歸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吳王劉濞看到漢景帝已經削了三個王國,下一個就要輪到他了,決定用武力對抗。他聯合了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印、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葘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一起出兵,於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動叛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的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就是要求殺掉漢景帝身邊主張削弱王國的晁錯。這當然是一個借口,實際上是吳王劉濞糾集分裂割據勢力,想要奪取漢景帝的皇位。漢景帝一方麵派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等分頭率軍應戰,另一方麵卻又不願意戰事擴大,真的把晁錯殺了,借以緩和七國敵對情緒。漢景帝雖然殺了晁錯,可是吳楚七國仍然沒有停止軍事行動,還是一個勁兒的向西北進軍。

被漢景帝派去平亂的太尉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很善於用兵。他接受平亂的任務以後,對漢景帝說:“楚國的軍隊很剽悍,跟他們正麵作戰很難取勝,應當斷絕他們的糧道,才能製服他們。”漢景帝批準了周亞夫的作戰計劃,周亞夫領兵出發了。

軍隊來到霸上,有個叫趙涉的人攔住周亞夫的馬車獻計說:“吳王劉濞占據的地方很富饒,他招兵買馬,想要造反已經很久了,這次您出兵去征討,他一定會在半路上山勢險峻的地方設下埋伏,襲擊您的隊伍,所以您千萬不要從老路行軍;應當走藍田,出武關,直奔洛陽,走這條路雖說遠一些,路上要多花一兩天時間,但是走這條路出於吳王他們的意料,他們一定沒有防備,等到您突然出現在他們麵前,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為您是從天而降。”周亞夫接受了趙涉的意見,大隊人馬從右路直奔洛陽。

趙涉的建議果然起到了出奇製勝的作用。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得聯軍的糧食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由於饑餓,紛紛逃散。周亞夫乘機發動猛烈進攻,把吳楚七國聯軍打得大敗。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帶了幾千人、衝出重圍,逃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省丹徒縣)。他想去聯合東越兵卷土重來,可是周亞夫早已懸賞一千斤金子購買他的腦袋,所以東越人不但不幫助他,反而乘機殺了他,把他的腦袋獻給了周亞夫。至此,曆時約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終於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是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度戰勝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從此,漢朝才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社會才進一步得到安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王充寫《論衡》

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在位的三十年間,是東漢社會比較穩定的時期,經濟逐漸繁榮,文化教育也發達起來。當時讀書人的思想比較活躍,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儒家經典敢於發表不同的看法,進行爭辯,漢明帝怕這種自由發表意見的風氣會影響他的專製統治,決定要統一大家的思想,他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親自到太學裏講經,招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去聽講和看熱鬧。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講解來學習儒家經典,不許可有別的講法。漢章帝繼續他父親的做法,想方設法地加強思想統治;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他親自在白虎觀召開了一次儒生大會,討論對《詩》、《書》、《易》、《禮》、《春秋》等五種儒家經典的不同看法,最後由他親自裁決,判定誰講得對,誰講得不對,規定以後所有講學的人,都必須按照他認為對的意見去講。他把白虎觀會議的記錄,交給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去整理,寫成一本題為《白虎通義》的書。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他寫過一部《漢書》,這是繼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以後的第二部著名的曆史書。《漢書》共一百篇,八十多萬字,記錄了漢高祖劉邦起,到王莽篡漢為止的二百多年的曆史。班固也擅長寫賦。那時候,有人對首都建在洛陽表示不滿,希望遷到西漢時候的首都長安去。班固反對遷都長安,他特地為這件事寫了篇《兩都賦》,賦的內容是兩個人的對話,一個是長安人,一個是洛陽人。長安人誇耀長安如何如何好,應當作為首都,洛陽人說帝王之氣在洛陽,應當以洛陽為首都。最後,洛陽人說服了長安人,兩個人一致認為應當把首都建在洛陽。班固的這篇《兩都賦》,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文學作品。

和班固差不多同時候,有個反對專製思想統治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名叫王充。他是跟白虎觀會議的要求唱反調的。王充是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從小就很聰明,也很用功,六歲開始識字讀書,八歲被送進本鄉的書塾,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優秀。在二十歲那年,王充到洛陽的太學裏去求學。當時班固的父親班彪正在太學裏講學。王充虛心地跟班彪學習,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王充對講堂裏學到的知識不滿足,他經常在課餘時間找別的書來讀。日子一久,他把太學裏收藏的書差不多都讀遍了。於是他又跑到洛陽街上去逛書鋪,尋找各種各樣的新書。王充很窮,他找到了新書,買不起,隻好站在書鋪裏閱讀。王充讀書十分專心,記憶力又特別強,一部新書,讀書一遍就能把主要內容背下來。就這樣,他又讀到了許多新書,學到了許多書本知識。

王充在洛陽的太學裏學習了幾年,看到當時政治很腐敗。他不想做官,回到家鄉去了。後來他雖然在縣裏和郡裏做過像秘書一類的工作,但是時間都不很長。王充的同鄉曾經極力向章帝劉炟推薦他,說他的學問跟孟子和司馬遷一樣好。章帝也有意想請王充去做官,可是王充推說有病,不肯去,他情願在家裏寫書。

王充用了幾年工夫,寫了一部有名的著作,書名叫做《論衡》。他在寫這部書的時候,為了集中精力,閉門謝客,拒絕應酬,在自己的臥室和書房的窗台上、書架上、壁洞裏,到處都安放了筆、刀和竹木簡,一遇到有什麼值得記錄下來的東西,就趕快隨手刻寫在竹木簡上,作為寫書的素材。為了寫《論衡》,王充搜集的材料儲藏了好幾間屋子。他寫的這部書不僅觀點新穎,材料也很豐富,說服力很強。

《論衡》的主要內容是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書中對許多迷信的說法進行了批駁。當時有迷信思想的人舉了個例子,說:春秋時候有個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發現酸菜裏有一條水蛭(俗名叫螞蟥)。如果他把這條水蛭挑出來,那樣廚師就會被處死刑。他憐憫廚師,就悄悄地把水蛭和酸菜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解大便,不僅把水蛭解了出來,並且原有的肚子痛的病也痊愈了。他們說這就是“善有善報”的證明。

王充用科學的道理批判了這種荒謬的說法,他說:為什麼楚惠王吞了水蛭能夠跟大便一起解出來呢?那是因為人的肚子裏熱度高,水蛭受不住,熱死了,所以在解大便的時候就便出來了。至於楚惠王肚子痛的病,那是因為他肚子裏有淤血,而水蛭正好是愛吸血的,水蛭在楚惠王肚子裏還沒有死的時候,就把肚子裏的那些淤血都吸走了。這樣,楚惠王的病自然就痊愈了。這件事情隻能算是偶然的巧合,並不是什麼“善有善報”;王充對這件事的解釋,雖然並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學道理,可是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又有一次,天上打雷,打死了一個人。有迷信思想的人又出來宣傳說:這是一個做了虧心事的人,所以雷公把他打死了,這是“惡有惡報”。王充聽到這件事情,親自跑到現場去觀察,他看到死人的頭發被燒焦了,身上也有燒焦的臭味。於是他就解釋說,打雷的時候有閃電,閃電就是火,雷其實就是一種天火,被雷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燒死的,這也是碰巧的偶然現象,天上並投有什麼雷公,更不是什麼“惡有惡報”。

王充寫的《論衡》這部書中,像這一類破除迷信、宣傳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容是很多的。《論衡》這部書,可以說是公元1世紀時候一盞智慧之光的明燈,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

蔡倫發明造紙術

王充寫《論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粗糙的麻紙,但是還不適宜於寫字,他的書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王充去世後不久,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出了適宜於寫字的紙。從此。以後,紙、墨、筆、硯就成了中國人寫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不是同一個時候發明的,它們的出現有早有晚。筆和硯出現較早,墨和紙出現稍晚,按出現的順序排列,應該是筆、硯、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