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原始信仰及習俗(1 / 3)

第十六章 原始信仰及習俗

開篇語

原始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還沒有力量支配自然界的物質,征服自然,因而不可能不受自然的支配。當人們對自然界的許多領域還處於無知,而又不能超出自己的實際經驗求得解釋時,便產生和創造出一連串的、不正確的、虛幻的概念。在世界各民族中,原始時代人們都毫無例外地都有自已的宗教信仰,雖然崇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信仰的對象和內容則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歸納起來,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對於協調氏族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人們思維能力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以及改善氏族與氏族之間的婚姻狀況都曾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發展曆史中,原始宗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必然的現象,其發展內容往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並對禮儀製度、風俗的形成、發生與發展予以重要的影響。在原始社會,中國的宗教習俗和禮儀習俗往往是穿插在一起、相互益彰的,其內容與形式可謂是名目繁多,在此試就一些最常見、最重要和奇異者作一簡略的介紹。

自然崇拜

太古時代人類處於蒙昧時期,按照考古學的劃分,即所謂舊石器時代的早期與中期。那時自然崇拜是主要的。在那一洪荒時代,人類在大自然麵前弱小無力。雷電、暴雨、山火、洪水、猛獸……無不時時刻刻威脅著原始人群,麵對這些有破壞力的自然現象,原始人唯一能夠采取的手段是躲避或者乞求它們“寬恕”。遠古的人們看到太陽升起、潮汐漲落、寒暑交替等現象,也認為是不可思議。久而久之,在原始的思維中形成一種觀念,認為這些自然現象淩駕人類之上,具有無窮的威力,人們隻向它們祈求,以圖保全自己。這就是人類最早的信仰——自然崇拜。

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開始人們就知道用火。火是人類支配的第一種自然力,然而人類最初並不知如何取火,所以人們對火既使用,也敬畏。到了北京猿人時代,人類已學會有效地控製火。那時人們為了保存火種,使它不致熄滅,很可能把火當神一樣供奉起來,這應該說是崇拜火的開始。拜火的習俗一直流傳到近代。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個祝融,據說就是火神爺。炎帝、赤帝的炎、赤等字都是從火得名。祝融等的傳說雖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但其淵應追溯到更早的時代。

除了拜火之外,原始人還拜山。舊石器時代的人怎樣拜山無從可考,但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卻多次發現有刻畫山的形象,估計是與祭山有關。1954年在泰山南麓東更道村出土過一批戰國時代的青銅器,其排列位置恰好對著泰山的日觀峰。從戰國時代以後曆代帝王都封禪祭山,應當說這是史前時代崇拜山傳統的繼續。

太陽也是史前人崇拜的對象。在河南鄭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一件陶器的肩部上用彩色畫著十二個太陽;大汶口陶器上和山一起也有太陽的形象。至於星星、月亮、水波等刻劃或彩繪紋樣常常見於大汶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這些自然現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農業耕作密不可分,也是人們心中的神靈。此外,在龍山文化的陶片刻有回形紋,這種紋亦稱雲雷紋,一直到商周還很盛行,說明原始人對雷電也懷有畏懼崇敬的心理。

拜山、拜火、祭太陽、敬月姥、供奉地母等一直流傳到曆史時代,可能就是史前時代自然崇拜的孑遺。

圖騰崇拜

據民族學家研究,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關係,這種物就是該氏族的保護者和象征,也就是該氏族的圖騰。

陝西省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多見鹿紋、魚紋,而河南省陝縣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上卻多見花瓣、花蕊及植物蔓葉。有的學者認為,半坡氏族的圖騰與魚、鹿有關,而廟底溝氏族的圖騰與花、草有關。

在陝西省臨潼市薑寨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兒童的墓多以繪有魚紋的彩陶盆為葬具,在成人葬中也常置以繪有魚紋的彩陶器,這表明氏族成員即使死去,仍然受到氏族圖騰的庇護,兒童亦不例外。

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氏族可能有相同的圖騰崇拜,而同一個部落集團或同一地區的人們也可能有幾個圖騰。前者的例子是:西部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畫鳥的習慣並不罕見,陝西華縣還出過貓頭鷹頭雕塑和造型極佳的鷹形鼎,這顯然與崇拜鳥圖騰有關,而在山東龍山文化出土過不少鳥形的塑造品,陶鼎上也多見鳥頭形足,也有大量的形狀頗類鳥的鬶(古代也叫雞彝),東西兩地不約而同地崇拜翱翔天地之間的飛鳥;後者的例子是:同樣是陝西省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有的地方出有壁虎塑像,有的地方彩陶上畫青蛙,還有更多的是在彩陶上畫鳥,說明這一地區有好幾種圖騰崇拜同時存在。在印第安人中同一部落的氏族也分別有自己的圖騰。

圖騰崇拜也延續了很長的時期。前麵所說的山東古代部族以鳥為圖騰的崇拜直到春秋時代仍保存著。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一段郯子講的故事,大意說少皞氏是他們的祖先,少皞氏崇拜鳥,用鳥來給官命名。在同一段文獻中還借郯子之口說“黃帝氏以雲紀……,炎帝氏以火紀……,共工氏以水紀……,太皞氏以龍紀”。這和我們所說的圖騰崇拜是一致的。

近代個別民族不食魚類或不食飛禽,大抵與古代流傳下來的圖騰崇拜有關。據民族學的資料看,許多部族並非絕對不吃或不傷害自己所信仰的圖騰,迫於饑腸轆轆,在非吃不可時,先要向那些圖騰物作“解釋”,請它們寬恕,然後才大嚼一頓,古代也理應如此,半坡遺址中大量的剩魚骨和漁具便是證據。

祖先崇拜

女性祖先是人類最初膜拜的對象之一。遼寧省的紅山文化(距今5000年以上)遺址中所出土的大型全身女神像及神殿、祭壇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紅山文化的女神像,有的和真人一樣高大,用粘土塑成,對女性的特征作了寫實的表現。流傳至今的“女媧氏塼土造人”傳說也反映了對女祖先的崇拜信仰。

及至社會發展到氏族社會末期,父係氏族逐漸取代了母係氏族,便產生了對男性祖先的崇拜。在這方麵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及公元前2000年前後龍山文化時期,各個遺址中出土的陶祖或石祖。祖,是祖先的意思,但在商代甲骨文中的祖是男子生殖器的形象,在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石刻或陶塑的男子生殖器模型,考古學家稱之為“祖”。在距今5000~4000年之前,原始人便直接把男性這一器官用石頭或粘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並把它當成崇拜對象或祭祀對象。這種對男子生殖器的崇拜信仰在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地盛行過。在福建省泉州市還保存著一件大型石祖,不過其時代卻晚得多了。

占卜

占卜是巫師通過某種手段來判斷凶吉、禍福、戰和、歉豐等現象並從中作出抉擇的行為。占卜與信仰有密切的關係。黃河流域的居民從距今4500多年前起普遍使用牛、羊、鹿的肩胛骨或龜甲來占卜。在許多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卜骨。用卜骨占卜的過程是先將骨頭表麵處理銼平再加以鑽孔、燒灼,然後架在火上烤,卜師根據骨頭上的裂紋作出結論。卜師是神與人之間的媒介,他們說自己能把神的意旨下達給普通的人。卜師是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專門神職人員。龍山文化時期的占卜術為商代人所繼承並加以發展。到了商代,事無巨細,都要事先卜問,卜師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黃河流域史前時代以及商周時代的占卜術東傳到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為日本彌生文化的創造者所接受。在我國雲南省一些兄弟民族直到近代還流行用雞骨占卜,這可能是中原史前占卜習俗的變種。

鑿齒

鑿齒又稱“折齒”、“拔齒”、“打牙”,是太平洋沿岸諸史前部族的重要習俗之一。從考古資料上看,我國的鑿齒習俗最早產生於山東省到江蘇省北部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區,距今已有6000年以上的曆史。在山東兗州縣王因遺址、泰安市大汶口、鄒縣野店,江蘇邳縣劉林及大墩子等早期遺存中都有經人工拔齒後的遺骸被發現。比上述諸遺址時代稍晚一些的江蘇新沂縣花廳,山東曲阜市西夏侯,茌平尚莊、濰縣魯家口、諸城市呈子等大汶口晚期遺存拔齒現象更為多見。此風甚至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中國史前時代的鑿齒習俗從魯南蘇北向南傳到東南沿海、向北傳到黃河下遊,後來長江中下遊及珠江流域,甚至對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島也受到過巨大的影響。

從人骨觀察,鑿齒人的年齡都是在十四、五歲以上,男性和女性的鑿齒者所占比例幾乎一樣。據大汶口、大墩子、西夏侯三個遺址的統計,鑿齒者占死亡者總數的60%以上,男女各半。說明人們在生前鑿齒的人數占總人數比例較大。人骨鑒定的材料證明,凡屬被拔了牙的齒槽都凹陷下去,這說明在拔牙的當時經過了反複敲打,連同牙根一塊兒拔除。有時為了不傷害其他牙齒,還需要一個小鑿子才能確實地把某個牙齒鑿去。

好端端的牙齒為什麼要鑿去呢?比較流行的一種解釋是“成丁禮說”。此說認為在原始社會中男、女青少年在進入成年階段時要舉行一種儀式,在這一儀式上,有時要對成為正式氏族成員的年輕人作一些考驗,其中之一便是鑿去幾顆牙齒,說不定這也是孟夫子所說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考驗的先聲。其次一種解釋是“愛美說”。根據大汶口墓地發現的人骨資料來看,當時有三分之二的人鑿齒。無論男女,也不管貧富,鑿齒成為當時大多數人追求的一種風尚,鑿齒者都是在進入青春期、比較注重美的年齡之後才施行這一手術的。前麵我們提到的東方地區龍山文化創造者以鳥為圖騰,而鳥是沒有牙齒的,大概當時人以鳥為最美的動物,模仿鳥也成了時尚,這和近代非洲巴托克部落模仿牛而拔去上門齒的道理一樣。第三種解釋是“殉葬說”。依據我國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材料推測,年輕人為了追念逝去的父母而特意折去兩齒投入棺中也表示自己的軀體受之父母而永不相忘。第四種解釋也是援引了民族學材料,不妨稱之為“避妨夫說”。貴州省仡佬族少女在出嫁之前要拔除兩顆牙,據說是避免這些牙妨害夫家。以上數說都可能是鑿齒的原因。但其共同特點都是與青春期年齡密切相關聯。所以我們認為,鑿齒習俗與成丁有內在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