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朝的建立
開篇語
蒙哥死後,忽必烈乘機奪位。忽必烈即位後,蒙元曆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國號大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與此同時,加緊征服南宋。十三年正月,南宋亡。十六年,完全占領四川,滅南宋殘部於崖山,全國實現大統一。其後,北方諸王屢有反叛,尤以西北海都、東北乃顏為甚,忽必烈多次親征,擊潰或遏製了反叛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滅末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係列戰爭,損失慘重,無功而歸。由於連年戰爭,加之宮廷開支激增,忽必烈信用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等理財,於是剝削加重,各族人民群起反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阿合馬等先後被殺。忽必烈統治的後期,社會發展呈現停滯狀態。
公元1259年 忽必烈即汗位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蒙哥即汗位後,遣忽必烈開拓南部漢地,自己則親率大軍伐宋。不料蒙哥汗於1259年在合州城下陣亡,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匆匆北返。按規矩,大汗之確定須由“忽裏台”(大聚會)推舉,由於阿裏不哥在和林頗受諸王公之擁護,忽必烈返至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之石別蘇木),即位為大汗,建年號為中統,並詔告中外。同時阿裏不哥則在和林召集“忽裏台”,亦稱大汗。1264年,阿裏不哥敗降,忽必烈汗改是年為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以開平為上都,“忽裏台”製從此被廢。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
1269年 八思巴創製文字
忽必烈於1260年即位後,封吐蕃薩斯迦喇嘛八思巴為國師。八思巴本名羅古羅思監藏,八思巴(意為聖者)是尊稱。忽必烈命八思巴製作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年)正式頒行,稱為蒙古新字,次年改稱蒙古國字。至元八年規定:“今後不得將蒙古字返作新字。”從此,八思巴字成為官方法定的文字。這種蒙古字係據藏文字母改製而成。藏文字母來源於梵文字母,橫行拚寫。八思巴字改為方體,自上而下直寫,自右而左行,當是參照蒙古畏兀字和漢字的書寫及構字方式而成。八思巴字共有字母40多個,用以拚寫蒙語和漢語,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拚寫蒙語和漢語時,代表音值不同。有元一代,八思巴蒙古字一直作為官方文字行用。元亡後,漸漸不用。現存八思巴蒙古字文獻,主要保留在中國各地的碎石和曆代收藏的拓本以及官印、錢鈔等文物上。
公元1279年 伯顏滅宋
忽必烈在平定內部叛亂,穩定北方政局後,決定采用南宋降將劉整建議,集中力量攻取南宋漢水中遊南北岸兩大軍事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市區)、樊城(襄樊市漢水北市區)。從 1268年(至元五年)起,經過六年的圍攻,終於在1273年正月破樊城,二月襄陽守帥呂文煥出降,撤除了南宋長江中遊的屏障。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顏為統帥,分兩路大軍南進。同時,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陽南逼安慶,以為呼應。十二月,元水師入長江,克宋江防要塞陽羅堡。宋沿江諸帥多為呂氏舊部,皆不戰而降。1275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拒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隻好在池州下遊丁家洲勉強與元軍會戰。宋軍因內部不和,一觸即潰。同年秋,伯顏從建康(今江蘇南京)分兵三道趨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伯顏和阿塔海由中道節製諸軍,水陸並進。1276年正月,元軍會集臨安城北,宋廷向伯顏投降,陳宜中、張世傑等人帶著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往溫州,南宋名存實亡。1279年,元軍全部占領四川,又迫滅南宋帝昺於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海島),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國內南北對峙的分裂和戰亂局麵,促進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公元1275年 馬可·波羅到中國
馬可·波羅(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隨父親和叔父由威尼斯啟程,經地中海、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國喀什,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再經敦煌、酒泉、張掖、寧夏等地,於1275年抵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以後到大都(今北京)。深受元世祖的寵信,長期在朝廷擔任要職。他在元朝任職達十七年之久,忽必烈曾派其為欽差大臣先後巡視過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並任揚州總管三年;他還參與外交活動,代表元朝政府出使過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尼、爪哇、蘇門答臘等國。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與熱那亞戰爭中被俘,在獄中口述東方見聞,由同獄人魯思蒂恰諾筆錄成書,即為流傳至今的《馬可·波羅行紀》。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向西方係統介紹中國情況的人。《馬可·波羅行紀》記述了他來中國的沿途見聞,元代初年的社會情況及北京、揚州、杭州等曆史名城的情況,中國東南鄰邦的概況,蒙古諸國之間的戰爭和亞洲北部的情況。書中盛讚東方的富庶、文化的昌明。大部分篇幅是敘述有關中國的內容。此書擴展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對以後的地理大發現有影響,也是研究中古時期地理學史、亞洲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