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1
《周易》是一部什麼書
《周易》在先秦著作中是比較重要的一部書。它包括兩部分,一個是經的部分,這裏麵有卦及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這些統統叫做《易經》。另一個是傳的部分,這裏麵有彖辭、象辭、係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篇,而彖辭、象辭、係辭又各分為上下篇,這樣加起來就有十篇。過去的人叫它為“十翼”,我們叫它為《易傳》。傳和經的關係,傳是解釋經的,是對經的注釋和論述。
《周易》中的《易經》部分,據曆史記載,是起源於殷末周初。因為早在殷代就有鑿龜占卜的事實存在。而從《易經》的一些內容來看,如征伐、祭祖、婚喪、農牧業生產情況,與殷代甲骨文的卜辭,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所以《易經》部分產生於殷末周初的說法,是可信的。《周易》中的《易傳》部分,過去說是春秋時期孔子一人搞的,這個說法不太可靠。《易傳》裏麵固然有一些春秋時期的資料,但也有一些是戰國時期的資料,如係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道器相對的術語和思想,是戰國以前所沒有的,甚至那裏麵有不少陰陽五行的思想,那是戰國末期甚至是更晚的一些東西,所以《易傳》大體上是在戰國末期才形成的,也同時說明它不是一人一時完成的,更不是孔子一個人寫的。當然,孔子是讀過易這類書,並作為經典傳授給門徒。他或他的門徒對傳的部分,作過某些添補,那也是可能的。
因此,《周易》經的部分可作為研究殷周之際的思想材料,傳的部分可作為研究春秋到戰國末期的思想材料。
那末《周易》是怎樣出現的呢?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內容逐漸豐富,社會矛盾也逐漸複雜的時候,人們對一些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由於認識的局限性,還不能達到科學的理解,他們就求神問卜,在龜甲上鑽孔,燒出“兆”紋,以後簡化為用一些草杆子,重疊組合出一些變化的數字。人們根據這些變化,來解答種種的疑問,判斷吉凶。這樣,久而久之,人們根據這些積累,就整理歸納出文字和符號來,以後又不斷加以補充。於是這種卜筮一類的書就出現了,《周易》就是這類書中的一種。
但是,在《周易》這部書中,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上如天文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複雜現象,並且對這些現象又力圖作種種的解釋和說明。因此,《周易》就不僅僅是一部宗教迷信書,而且它還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在哲學上,《易經》把人們在自然界中經常接觸的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的八種物質,作為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為最根本,其他六種是天地產生的。這八種東西各有卦名,如天為乾、地為坤等等,這八種卦又互相組合,就產生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物質性的東西來說明萬物生成,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在以天地(即乾坤)為主的八卦、化成萬物的過程中,又以陰陽二者來推動萬物形成和變化,而陰陽二者又是對立的,陽是積極進取的性質,陰是消極退守的性質;因此陰陽二者在各種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作用,即所謂“剛柔相推”, 使不同事物之間相反相成、進退順逆;從而顯示了千變萬化的世界。而某一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過渡到“物極必反”的對立麵中去,這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這是《易經》部分的主要思想,它在後來的《易傳》部分又有了發揮。例如在《恒卦》的彖辭裏說:“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強調了世界是在永恒的變化著。又如在《係辭傳》裏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所謂“窮”,就是事物發展到頂點,“變”就是由頂點向反麵變化,“通”就是變為反麵之後又開始新的發展,“久”就是表示有這些過程之後才能長期存在下去。其它還有所謂“物不可以終盡”,“物不可以終通”等等,這些都是發展了《易經》裏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但是,《周易》這部書也有許多糟粕,這在傳的部分尤其明顯。首先是它在一些地方,把發展的整個過程,看做是“無往不複”的循環論。例如它把“日月相推”的變化,看作是寒往暑來歲歲如此,看不見質的飛躍。正如恩格斯說:它把運動理解為“永遠在同一個圈子裏旋轉著,從而也就永久停留在同一地點上”(《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371頁)。正是這種循環的觀點,又引申出“中”、“和”的調和論,以至在動中求靜,即所謂由“變易”開始,到“不易”為極終。其次,在《周易》中,還有不少陰陽五行之類的神秘氣氛,以及儒家等級尊卑的思想等等。
由於《周易》一書,既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又有不少糟粕,所以它對以後的哲學史發展,有著不小的影響,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都對它分別引用並加以解釋和發揮,曾為中國哲學史上兩條路線鬥爭的內容之一。
當然,《周易》一書的內容,不僅僅就是這些哲學方麵,它還有社會曆史以及自然科學思想等等的資料。總之,《周易》一書,是我們研究先秦曆史和思想方麵的重要著作。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現存作品305篇。它代表了我國從西周初期(公元前約11世紀)到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紀)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作。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由興盛時期到逐漸瓦解和封建社會產生的曆史麵貌。
《詩經》中的作品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排的。由於〈詩經》都是古代的樂歌,所以《風》、《雅》、《頌》可能是音樂上的分類。《風》就是聲調,《國風》就是地方樂歌。《雅》是正調,是宮廷的樂歌;《大雅》是古樂,《小雅》是新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據說周朝設有采詩官,叫行人,每年到民間去采詩,把采來的詩獻給樂官太師。這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是《詩經》的創作年代綿延了五百多年,產生的地區又很遼闊,但在形式上和音韻上卻差不多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詩經》的成書,確是經過加工整理。這種加工整理可能是樂官太師,也可能是配樂時經過樂工加工潤飾。
除了民間歌謠外,《詩經》中還有統治階級的作品。有些是公卿大夫歌功頌德的詩,也有些詩是出自下級官吏之手。至於祭祀、宴會、出征、狩獵用的樂歌,可能是巫、史一類專業職官製作的。
孔子曾經審定過《詩經》,他很重視學詩的作用。他強調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還把《詩經》列為主要科目教他的學生。到戰國時《詩經》便列為儒家經典。漢初傳授《詩經》的有魯(魯人申培)、齊(齊人轅固)、韓(燕人韓嬰)三家,先後立為學官,後來都失傳了。毛詩晚出,相傳魯人毛亨為《詩經》作傳,傳授趙人毛萇。封了東漢,毛詩獨行,一直流傳至今。
《詩經》裏作品的創作年代,已無法確定,大致可分三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孝王)、西周後期(夷王至平王東遷)和春秋時期(平王東遷至春秋末期)。
西周前期的詩是研究周初社會的寶貴史料。以《七月》為例,這首詩描寫的是勞動人民一年四季從事艱苦的勞動,從春耕到秋收,從養蠶到織布,還要去打獵、修房、鑿冰、釀酒,勞動的成果全都獻給了貴族們。可是自己吃的是瓠瓜苦菜。冬天到了,哀歎“無衣無褐”。直到年終臘盡,隻得把破爛不堪的茅屋用泥土堵堵大大小小的鼠洞,糊糊透風的門窗,一家大小好在那裏避避寒風,度過殘年。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因此產生了不少指責現實,反映喪亂的詩歌。如《大雅·桑柔》反映出了在動亂之中人民飽嚐死喪離散之苦。《小雅》中的《正月》和《山》則更加尖銳地指出社會上嚴重存在著貧富懸殊和苦樂不均的不合理現象。
周宣王時曾多次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是非常深重。如《小雅·采薇》最後一章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中描寫士兵們自春天踏上征途,到回來的時候已經是雨雪紛飛的季節了。一路上挨餓受凍,有誰知道他們內心的悲苦啊!借景抒情,淒楚動人。這對那些歌頌“武功”的詩篇恰是無情的諷刺。
但是,人民反對的隻是統治階級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對於反對侵略、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則是慷慨從戎,英勇不屈的。如《秦風·無衣》,寫與西戎作戰時,戰士們發揚了互助友愛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
春秋時期,社會處於大動亂之中,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益深重,因此,人民的反抗和鬥爭也就更加尖銳、更加激烈。如《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岸)兮。河水清且漣猗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是伐木的人們對那些坐享其成,不勞而食的貴族們發出憤怒的譴責和抗議。質問他們不種田反而收取幾百捆的莊稼,不打獵;反而豬獾掛滿了庭院。表露了人們對於社會的不平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在《碩鼠》中這種感情表現更為強烈。
詩歌來源於生活,有些歌謠是在勞動中產生,而又服務於勞動。如《周南·芣莒》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薄言捋之。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擷之。”
這是婦女們在采集車前子時邊歌唱邊勞動的一首歌曲。
還有寫愛情和婚姻的作品,在《國風》裏占了很大的比重。
詩要用形象思維,因而要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裏大量使用。“賦”是直接敘述事物或表達情感。如《豳風》中的《七月》、《小雅》中的《采薇》,都是用賦的手法,把事物寫得細致生動,形象鮮明,情景交融,深刻感人。“比”是比喻,如《魏風·碩鼠》用大田鼠來比喻貪婪無厭的貴族。“興”是發端,就是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先用景物引出全詩吟詠抒發的內容。起興的詩句,可以和詩的內容相關聯,也可以沒有關聯。如《周南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象征新婚女子,象盛開的桃花一樣鮮豔美麗,等等。
《詩經》在語言方麵,為了通俗易懂,形象鮮明,大量地使用了雙聲詞、疊韻詞和重疊詞。至於詞句,以四言為主,也間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還有其他句式。押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靈活運用。為了表達充沛的思想感情,加強抒情的效果,很多詩篇采用了章節重複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