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巧妙處理人際關係1(1 / 3)

第一章巧妙處理人際關係1

天底下隻有一種方法能使人做任何事。你曾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嗎?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使別人想做這件事。

記住,沒有別的辦法。

當然,你可以用手槍頂著別人的胸腔,使他交出手表。你也可以在自己走開之前,用炒魷魚的威脅讓員工與你合作。在嚐到挨打或恐嚇的滋味後,小孩子會聽你的話。但是,這些粗魯的辦法有無可避免的不良反應。

要讓你為我做件事,惟一的方法就是給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要什麼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我們做任何事的動機隻有兩種:性欲望和渴望能夠偉大。

美國學識最淵博的哲學家之一,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法有點不同。他說,人性中影響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想得到黴要感的欲望”。記得這句話,“想得到重要感的欲望”。這句話非常有意義,這本書還會常常提到它。

什麼是你想要的東西?其實不多,可是有少數幾項是你會固執地渴望擁有,他人不能使你不要。一些大部分人都需要的東西包括:

一、健康與生命的維護

二、食物

三、睡眠

四、金錢和金錢可買到的東西

五、死後能獲得永生

六、滿足的性生活

七、兒女的幸福

八、自身的重要感

以上這些都不難滿足——除了其中一項。人們對這項需求的根深蒂固、迫切熱衷,絕不亞於食物和睡眠的需要,可是很少人能得到它。它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渴望能夠偉大”,或是杜威指的“想得到重要感的欲望”。

林肯曾在信中寫道:“人人都喜歡被讚美。”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性本能中最衷心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賞識。”他不用“希望(wish)”、“願望(desire)”或是“盼望(longing)”等字,而是用“渴望(craving)”這個字。

這就是人類心中苛刻又堅決的渴望。很少人知道如何滿足這心靈中的饑渴,但是知道的人能把他人掌握在手中。

這種渴望具有重要性的感覺,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舉例來說:我小時候住在密蘇裏州鄉下時,父親培養出很多頭品種優良的紅色大豬和一隻純種的白色牛。我們帶著這些豬、牛,在美國中西部參加過多次市集和家畜展,並贏得了許多第一大獎。父親把大獎的藍帶別在一塊白色的細棉布上。有朋友來家做客時,我們總是會把這塊棉布攤開來,由父親炫耀一番。

這群豬並不在乎它們贏來的藍帶子,可是父親卻非常珍惜。這些藍帶獎使他得到重要的感覺。

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具有重要性的渴望,世界文明就不可能產生,我們跟禽獸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就是這種渴望促使狄更斯寫出不朽的文學巨作,鼓舞克裏斯多福·文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用石頭編出美麗的色彩。同樣的渴望也使得洛克菲勒聚積了億萬美金——他本人永遠花不完的財富。也就是這種渴望,使你們鎮上最有錢的人要蓋龐大的房子,大到超過實際的用途。

相同的渴望,使你想穿戴最流行的服飾,開最新款式的汽車,還有對人炫耀你聰明的小孩。

也是這種渴望,驅使許多青年男女加入不良幫派,從事犯罪行為。前任紐約市警察局長莫若尼(EPMulrooney)指出,很多年輕罪犯非常自負,他們被捕後的最大願望,就是想在報紙上大出風頭,和那些運動健將、影視明星、政治人物的照片在同版報道。至於以後那段不愉快的牢獄生涯,對這些犯人來說,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

假如你告訴我,你用什麼方法得到重要感,我就能夠告訴你,你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你的方法決定了你的人格,這也是對你最有意義的事。舉例來說,洛克菲勒讓自己覺得“具有重要性”的方法,是捐錢在中國北京建造一所現代化的醫院,照顧那些他從未見過的窮苦大眾。相反的,狄另格(Dillinger)從搶銀行、當強盜和殺人來得到他的重要感。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追緝他的時候,他衝進一戶農家,對著慌張的農夫說:“我是狄另格!”他對自己是第一號人民公敵的身份感到很驕傲,“我不會傷害你們,可是我就是狄另格!”

是的,狄另格與洛克菲勒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他們得到重要感的方法。

曆史上,有很多使人發笑的例子,描述一些名人如何得到重要感。就連喬治·華盛頓也要被稱呼為“美國總統閣下”;哥倫布請求皇帝賜他“海洋司令與印度總督”的頭銜;凱薩琳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拒絕打開沒有寫“女皇陛下鈞鑒”的信件,林肯夫人住在白宮時,曾像母老虎似的對葛蘭特夫人(副總統Grant的妻子)叫道:“沒有我的邀請,你竟敢自己在我麵前坐下!”

好幾個百萬富翁捐錢給拜德將軍(Admiral Byrd),使他能在1928年能到南極大陸探險,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冰凍的無名山將會以他們的名字命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的心懷大誌,就是把巴黎能改名為雨果市。就連莎士比亞,這位最有聲望的文學家,也要錦上添花的幫家族爭取到一枚榮譽徽章。

也有人用故意生病來贏得同情與注意,來得到重要的感覺。麥肯裏夫人(美國總統William Mckinly之妻)常常要求丈夫不顧國家大事,花很多小時的時間在床邊陪她,撫慰她入睡。她為了要滿足被丈夫注意的願望,每次看牙時,都堅持丈夫陪她。後來有次總統與國務卿有約,把麥肯裏夫人獨自留在牙醫診所,她還因此大鬧了一場。

作家萊因哈特(Mary Robert Rinehart)曾經跟我提到過一位充滿活力的年輕女子,因為想要得到重要感,使自己長臥病床。“有一天,”萊因哈特說:“這位女士不得不麵對某些事實,可能是她越來越大的年紀。她認為往後生涯的日子會很孤單、漫長,使她想不出對自己的將來有什麼期望。

“她從此臥床不起,使她母親在往後的10年裏,天天上樓照顧她。可是有一天,年老的媽媽因為長年伺候女兒,在精疲力竭後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往後的幾個星期中,這位病人備受折磨;最後她站起來,穿上衣服,又重新開始過正常的生活。”

有些專家指出,人會精神不正常,是因為想在瘋狂的幻覺中找到自己的重要感,這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是得不到的。全美國的精神病人,比其他疾病的病人加起來還要多。造成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這麼廣泛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有些疾病,像梅毒,會破壞腦細胞而造成精神異常。事實上,一半的精神病者得病的原因是生理因素,像腦障礙、酒精中毒、一般中毒和外傷等。但是令人驚駭的是,另一半精神異常的人,腦部器官完全正常。根據死後的驗屍,當這些人的腦部組織,被放在最精密的顯微鏡下觀察時,這些組織絕對和你我的腦部組織一樣健康。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精神失常?

我問過一家著名精神病醫院的主治醫師同樣的問題。他曾贏得醫學界的推崇,也是精神科的權威人士。但是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不知道為什麼正常人會得精神病,也沒有人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位醫師認為,由於很多人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重要感,所以他們到精神異常的世界裏去尋求。然後他告訴我這個故事:

“我有位病人,她的婚姻是一場悲劇。她渴望得到愛、性滿足、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現實生活摧毀了她所有的希望。她的丈夫不愛她,甚至不願意與她一起用餐,並命令她把食物送到樓上房間,讓他獨自享用。這位女士沒有小孩,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於是她發瘋了。在她的幻想世界裏,她與丈夫離了婚,恢複了本性。現在,她甚至相信自己和一位英國貴族人士結了婚,並要求大家稱呼她為史密斯夫人。

“至於她生小孩的願望,她每天都認為自己生了一個小嬰兒。每次我去看她的時候,她都說,醫生,我昨晚生了一個小嬰兒。”

她的潛意識之舟曾撞上現實的礁石而被摧毀。但是,在另一個充滿陽光和神奇小島的夢幻世界裏,她的希望之船又能再度揚帆駛進快樂的港口中。

這很悲慘嗎?我不知道。醫生告訴我:“如果我能伸出雙薩,治好她的病,我也不會去做。因為她現在快樂多了。”

查理斯·夏布(Charles Schwab)是全美國第一位能拿100萬薪水的商業主管。(當時,周薪50元算是相當高的薪水,又沒有扣所得稅。1921年,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選用夏布擔任新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第一任總裁。夏布才38歲。(夏布後來離開了“美國鋼鐵公司”,接管當時經營不善的“貝特拉漢鋼鐵公司”。經過他的重整後,使得這家公司變為全美獲利最高的公司之一。)

為什麼安德魯·卡內基會付給夏布每年100萬的薪水呢?每天花3000多元聘請夏布,是因為他是個了不起的天才?還是他比別人更了解鋼鐵生產嗎?當然不是。夏布親自告訴我,他的部屬有很多都比他更懂鋼鐵。

夏布認為他會得到超高額的薪水,主要是由於他待人處事的能力。我問他是如何做到的,然後,他與我分享了他成功的秘訣——他說這段話應該永久刻在銅版上,懸掛在每個家庭、學校、商店和辦公室裏。還有上學的孩子應該把這段話背在心中,而不要浪費時間背拉丁古文或巴西的降雨量。隻要我們能活出這段話,我們的生活無疑地會脫胎換骨:

“我認為,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是我最有價值的資產。促使一個人發揮潛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讚賞和鼓勵。

“最會抹殺他人誌氣的事,莫過於來自長輩或上司的批評。我從不批評他人,我相信獎勵是使人工作的原動力。所以,我喜歡讚美而討厭挑毛病。如果我喜歡任何表現,我就會衷心地表達我的肯定、慷慨地讚美那個人。”

這就是夏布成功的秘訣。可是,一般人怎麼做呢?正好相反。假如他們不喜歡一件事,必定會對部下大吼大叫;如果喜歡,就一點也不吭聲。就像俗語所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

“在我廣闊的生涯中,有機會在世界各地認識許多不同的成功者。”夏布說,“我發現每個人,無論他有多偉大或尊貴,都會在受到肯定的情況下,而不是在受到指責的情況下,更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