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故事4(1 / 3)

第九章 成功故事4

生活與憂慮無關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天必須親自處理各種各樣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不僅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快樂,但在相當多數情況下我們其中的一些人卻享受不到工作的快樂,而是痛苦於由工作壓力帶來的種種憂慮。

我曾參與過一項名為“壓力下的家庭健康”的調查,在接受調查的20000人中有近85%的人認為,絕對需要學習如何處理壓力。根據過去10年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Acade my of Family Practitioners)的調查估計,一般的病人中,有近3/4具有與壓力有關的問題。這樣的調查和其他類似的調查統計,引起許多公司機構與企業界領導人的關切,因為在過去的一年裏,怠工以及與壓力相關的疾病而造成的生產效益低下,已使得他們的公司損失了500億美元。而且他們相信在兩年以內,這種花費會增至750億美元——平均每位美國的工人要花750美元。家庭與婚姻是受壓力影響最嚴重的領域。一般來說,壓力是婚姻問題與人際關係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艾柯森博士在他的一篇醫學報告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關於工作壓力帶來的憂慮症狀。他說:“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外在事件的生理反應與心理反應,具有下列特征:A.主觀性——同樣的事件有人覺得有壓力,有人卻覺得不怎麼樣;B.評價性——同樣的壓力有人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然而有人卻認為對自己有副作用;C.活動性——壓力會因為對每一個人造成的嚴重性不同,從而產生程度不同的壓力。”艾柯森仔細地觀察他的病人,發現80%的人因為工作的壓力產生憂慮,而煩躁和憂慮致使他們的身體經常呈現如下這樣一些症狀。

情緒:緊張、敏感、多疑、不穩定、焦躁不安、憂慮煩惱、難以放鬆等。

生理:口幹舌燥、心跳急速、異常出汗、肌肉緊繃僵硬、便秘、頭痛、失眠、血壓升高、全身酸痛、疲勞、精神不濟、消化係統不良、新陳代謝失調等。

行為:抱怨、爭執、挑剔、責備、暴力、濫用藥物、生活作息混亂、坐立不安等。

不錯,工作的壓力是憂慮的主要來源,但憂慮最能傷害到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之後。你曾否注意到,當你在工作出現過失或者差錯的時候,你害怕別的同事或者上司會發現這事時,你心中有著一股怎樣強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因為我們都曾經或多或少地在工作中出現過失誤。

我在得州舉辦的成人教育班上,一個叫瑪麗·蘇伊曼的女士講述了她一段至今難忘的經曆。“十年前,我剛剛從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畢業進入一家洗滌品公司銷售部工作,當時公司新研製出了一種冰箱除味劑,首先在幾家超市做了試銷,效果還不錯,接著上司肖恩向我布置了新的銷售任務——星期內作出一份銷售除味劑的策劃案。當時我異常緊張:‘我隻是個新手,為什麼讓我來做挑戰性這麼大,風險又這麼高的策劃案?為什麼肖恩不讓已經在這裏工作了兩年的彼得去做?’在這樣的不安中我度過了前兩天,我當時真實的感受是,當黎明到來的時候,我迅速起床趕到一個個社區中給每個家庭主婦分發除味劑,然後就在現場統計關於價格啊、包裝啊、氣味啊等方麵的調查結果,到了晚上我麵對擺在桌子上的一堆資料開始憂慮:‘這樣能行嗎?別的同事是否會取笑甚至在會上反對這種銷售方式?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少?’整個夜晚就在這樣的質疑中迷迷糊糊度過。到了第四天事情開始出現轉機,一位退休在家的老教授找到我們公司,急切地問你們的除味劑怎麼在超市的貨架上找不到。這樣簡短的一個問題使我打消了憂慮,我自信地告訴肖恩我的策劃案已經完成。壓力消失了,困擾也不在了,我們成功地推銷了新除味劑。”雖然事情時隔10年了,瑪麗依然很激動,“可能很多人生活中的憂慮和不快樂來自工作中的壓力,其實更多的情況是,工作的壓力不是因為工作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製造的壓力。”

著名的心理學者哈裏·賴文生博士,談到我們對自己將來的光明前景的期待的問題。他說,我們總是盡力使每一件事盡善盡美,因為我們希望能活得更像心目中的自己。但在實際狀況與自我期望之間總是有一段距離,這距離就是引起壓力的根源,也稱為自我的壓力。因此理想中的我是導致潛在問題的原因。

前幾年一個經常和我聯係的商人談到了他在這種壓力中掙紮的經驗。他說:“許多年前我的公司曾經問過我,是否願意考慮調職到日本。那真是表現自我的好機會,但我知道,若我接受,很可能會造成家庭問題。我已因職業的關係,而搬家至四個不同的城市,某一次搬家之後,當時我那15歲的大兒子,離家出走了幾天,以示抗議。我知道我不應再考慮為事業而搬家,因我另外一個兒子,那時也已經15歲,正值青春期的危險年齡。但我仍讓上司將我列入考慮人選中達六周之久。在這段時間裏,我說:‘我不會自我推薦的,上帝啊,我會讓別人來決定。’我的太太瓊說:‘我禱告,求神指示我們。’而我知道,這是她表示不願意去的方式。我那15歲的兒子則坦白地對我說:‘爸爸,我不要再搬家。’在六周後事情決定了,是由另一位同事去。雖然我口裏說‘那好啊’,但兩天以後,我患了腸疾,而且並沒有立刻就好,就在那個時候我才明白我的掙紮有多嚴重。病了四天後,半夜肚子不舒服使我醒來,我輕聲地禱告:‘我現在才知道我一直在苦苦掙紮,請赦免我隻想到自己的需要。請醫治我與家人的關係……並且也請醫治我身體上的不舒服。’那夜我也不必再爬起來了,因為我的罪已得赦免,而我的難處也隨著緊張一並消失。結果我得到寶貴的教訓,當一個人不顧一切要得到一個工作上的地位,而甘冒失去家庭和鄰裏的和諧關係這種風險時,就會喪失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

在忙碌的生活中,自我管理的能力實在很重要,而正確處理理想的自我便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或許我們生命中有90%的時間,是花費在自己的事情與追逐自我的理想中。我們隻為自己著想,因為那會使我們陷在自我的捆綁中。古羅馬有這樣一句諺語:“不是負擔,而是過重的負擔殺死熊。”換句話說,是每日的壓力,加上過多的焦慮傷害了我們。

另外還有一種壓力,是來自猶豫不決的困擾。

有的時候你在工作中受到的壓力,就和你得了感冒一樣,是漸漸形成的。沒人能事先警覺,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一點點的壓力不會傷害你,或許還有些好處呢。但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你受到的壓力,已超過了負荷量,而你甚至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於是,你必須尋求一種醫治的方法使你從十分疲憊的爭鬥中得以解脫。在這項個人與壓力的搏鬥中,你若放棄自己的一意孤行,壓力就可以減少許多。

因一句話而改變的人生

在1871年的春天,一個年輕人憂心忡忡,他是蒙特瑞綜合醫院的學生。此時,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困惑:“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考試?畢業後該做些什麼?去何處開展自己的事業?如何謀生?”

在極度迷茫中,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24個字,正是這24個字使他一個年輕的醫科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醫學家,他不僅創建了舉世聞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還得到了大英帝國醫學界的最高榮譽——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另外,英王還授予他爵士的封號。他去世後,記述他一生經曆的書長達1466頁,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

可以說,他在1871年春天看到的24個字,對他的前途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使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湯姆斯·卡萊裏寫的:“最關鍵的是,做目前最清楚的事情,而不是觀望模糊遠處的。”

42年後,一個溫暖的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在開滿鬱金香的耶魯大學校園中,給學生們做了一次講演。他說:“像我這樣一個人,曾經是4所大學的教授,還出版過一本極受歡迎的書,看上去似乎具有一個‘特殊的頭腦’。但事實上,我的一些好朋友都說,我的頭腦非常普通。”

那麼,威廉·奧斯勒爵士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他認為:“是因為我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他說:“在來這裏演講的幾個月前,我乘坐一艘巨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我發現,隻要船長在駕駛艙裏按下一個按鈕,機器經過一陣運轉後,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分隔開,成為幾個防水的隔艙。而你們每一個人,頭腦都要比船精密得多,所走的路程也遠得多,因此我想奉勸各位,你們應該像那條大海輪一樣,學會控製自己的生活,隻有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才能確保航行中的安全。因為在駕駛艙中,每個分隔開的船艙都有用處,按下一個按鈕,鐵門就會隔斷過去——就是那些已經度過的昨天,然後再按下一個按鈕,鐵門會隔斷尚未出現的未來。現在,你就非常保險了,因為你擁有全部的今天。你們應該學會埋葬過去,隻有傻子才會被它引向死亡之路,同時要將未來緊緊關在門外,就像對待過去那樣,過去的負擔加上未來的負擔,必定會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未來’永遠隻存在於今天,人類獲得拯救的日子就是現在,一個總是為未來憂心忡忡的人,隻會浪費精力。因此,好好關注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每個側麵,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將前後的船艙通通隔斷吧!你們應該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裏。”

那麼,奧斯勒博士是否主張人們不必為明天費心做準備呢?不,當然不是。

他繼續鼓勵耶魯大學的學生們:“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熱誠,將今天的工作盡量做得完美,用這種方法迎接未來,無疑是最好的。在一天開始之前,你們應該吟誦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麵包。’”

記住,在這句話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麵包,並沒有抱怨:“昨天的麵包真酸。”也沒有說:“噢,天哪,最近的氣候非常幹燥,我們可能會遭遇旱災,到了秋天還有麵包吃嗎?萬一我失業,又從何處弄到麵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隻能要求今天的麵包,而且我們能吃的也僅僅是今天的麵包。

很久以前,有個窮困潦倒的哲學家四處流浪。一天,他來到一個貧瘠的鄉村,這裏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當人們走上山頂,聚集在他身邊時,他說:“不要為明天擔心,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煩惱,今天的難處留在今天就夠了。”

這句話雖然隻有短短的30個字,但卻是有史以來引用次數最多的名言,它經曆了好幾個世紀,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這句話正是耶穌說的。

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話,他們把其視為東方的神秘之物,或當成一種多餘的忠告。他們說:“我一定要為明天計劃,做好一切準備,為家庭買保險,努力存錢。這樣,將來老了就不用擔心。”

一點不假,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做。但實際上,這句話被譯為英文是在300多年前的詹姆斯王朝,那時憂慮一詞的含義與現在完全不同,它還包括了焦急的意思。在新譯《聖經》中,這句話翻譯的意思更為準確:“別為明天著急。”

是的,可以考慮明天,仔細地計劃,做準備,但不要著急。

戰鬥中的軍事領袖必須為下一步謀劃,不過,他們絕不能帶有絲毫焦慮。厄耐斯特·金恩曾是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他說:“我所能做的,就是為最優秀的人員提供最好的裝備,然後給他們布置一些看上去極其卓越的任務,僅此而已。如果一條船開始下沉,我無力阻擋;如果一條船沉了,我也不可能將其打撈上來,與其為昨天發生的問題後悔,不如將時間用在如何解決明天的問題上。更何況,如果我一直為過去的事操心,肯定支撐不了多久。”

不管是麵對戰爭,還是平日的生活,好主意和壞主意的區別在於:好主意能對前因後果反複琢磨,並產生合乎邏輯、具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主意隻能讓人緊張,甚至精神崩潰。亞瑟·蘇茲柏格先生是著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最近,我非常榮幸地拜訪了他。在談話中,蘇茲柏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迅速蔓延到歐洲時,我非常震驚,每日都為自己的前途憂慮,最後搞得我徹夜難眠。雖然我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經常半夜三更地從床上爬起來,找出畫布和顏料,準備畫一張自畫像,為了消除自己的憂慮,我一直堅持畫著。一天,我讀到一首讚美詩,詩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