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出奇製勝的商務手段及技藝5(1 / 3)

第四章 出奇製勝的商務手段及技藝5

——[美]富蘭克林戰局已經明朗。美國金融人士被迫與英彙豐銀行進行談判。美方的條件:由於高價吃進,低價拋出,他們已是連連虧本。為了彌補損失,同意將一個航空公司拱手相讓。英彙豐銀行的條件:為了保證香港金融的穩定發展,決定讓美方的一部資產保留在香港,同時,嚴重聲明。美國不許幹涉中國內部金融市場。

這是一場漂亮的金融大戰。事後,美方一位高級金融官員說:“英彙豐銀行邀請中國人民銀行這一招太絕了,也太狠了,使我們幾乎徹底崩潰破產。”

買賣股票,無“狠”則無“贏”,作為從事股票交易的個人或機構,首先應具備一個“狠”字,“狠”’能壯膽,能掃對手威風,能增強信心,能滅對手士氣,這是常理。但是英彙豐銀行這次之所以能最後取勝還有一絕,就是“奇”。在60年代初,因為中國大陸還沒有對外開放,參與世界金融競爭,所以美國金融大亨進軍香港時,沒有把大陸因素考慮在內,而英彙豐銀行也正是抓住了這點,在向美國大亨們的鏖戰中搬到了大陸這支實力龐大的“奇兵”,從而一舉扭轉局麵,大獲全勝。

“絕處逢生”靠的是外在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具有戰略家的眼光、發明家的思維和藝術家的靈感。

北歐航聯,是瑞典、挪威和丹麥三個北歐國家將其航運公司合並聯營而成立的,自1946年聯營以來,飽經風霜,曆經坎坷。

從60年代開始,民航的客運量保持了穩定的增長,那些沉迷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秀麗風光和良好滑雪場地的遊客,紛紛踏至。慕名而來的乘客給公司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對於當時的北歐航聯來說,最重要的是,裝備客容量更大、更快的客機,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對市場進行分析、調查則沒有投入更多的關注。

沒想到好景不長。從70年代末開始,客運市場突起大變,北歐航聯也和其他國家的航運公司一樣,再劫難逃,在經濟上蒙受了重大損失。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1979年,石油價格再次上漲,使燃料的價格也成倍上漲。成本的提高使北歐航聯的收入大減,在1979年至1981年財政年度,居然從每年盈餘1700萬美元的地步跌下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目瞪口呆。

由於世界範圍內的民族業普遍蕭條,致使歐洲各國的航空公司不得不展開激烈角逐。曾經處於黃金時期、守株待兔的北歐航聯,也不得不置身於這場競爭中,斤斤計較起蠅頭小利來了。

然而,北歐航聯本不想采取應付對策,但形勢所迫,又無可奈何。他們裁減工作人員、削減機內便利旅客的各種用品、中止供應乘客報紙,縱然這些決策,彌補了油價上漲帶來的損失。成本降下來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大的裁員使公司人手緊張,售票廳裏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候買票;公司內部士氣低落,人人惶惶不安;輿論開始對公司進行批評,公司信譽一落千丈。

乘客還在持續下降,虧損仍然連續不斷,公司本身已經身陷泥潭。無奈之下,公司董事會對公司的領導班子進了全麵的調整,航聯下屬的瑞典國內民航公司的總經理、41歲的揚·卡爾森被任命為航聯的總經理。卡爾森是瑞典著名的企業家,他主管瑞典國內民航公司期間,一年就使公司起死回生,碩果累累。

卡爾森上台後,果然針對北歐航聯的狀況,采取一係列改革製度。他認為,要改變公司狀況,實現經濟的根本好轉,立足點不應該放在削減、壓縮成本上。削減、壓縮成本,是在激烈的經濟爭奪中采取的消極措施。成本的削減和壓縮是有限的,要在亂中求勝,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務必勇敢麵對現狀,采取果斷激進措施。在卡爾森看來,這種積極手段就是努力開拓財源,注重信譽,服務至上,才能招徠更多的顧客,顧客是上帝,顧客是公司的衣食父母,隻有擁有一大批穩定的顧客,才能在競爭中求勝。卡爾森要做的,不是去“殺雞求蛋”,而是在招徠顧客上大量投資,他要養雞,讓雞不斷地下蛋。

當時在北歐航聯的乘客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出於商業需要,往返於歐洲各地的商人;另一類是到北歐遊玩、滑雪或登山的遊客。因為歐洲國家大力扶持旅遊業的發展,對那些前來旅遊的遊客給予各方麵優待,遊客可通過旅遊公司預訂客票,並且購買機票可享受50%的價格優惠;而那些商人則需花兩倍於旅遊者的價錢,享受與旅遊相同的待遇。盡管在航聯的乘客中,旅遊乘客占絕對多數,商業乘客隻是一小部分,卡爾森卻敏銳地發現這一特色。他決定抓住這為數很少的商業乘客,逐步更新一係列配套改革措施,以期恢複公司信譽,招徠更多的乘客。

隻有煩惱才是最具正確意義的,因為它能使人謙遜。

——[瑞士]希爾泰經過與董事會的再三協商,卡爾森終於得到一批資金並用它開設了歐洲商業旅客專艙,取名叫“歐洲艙”,也就是取消頭等艙,而把商業乘客集中安置在與二等艙隔開的機艙前部。在“歐洲艙”裏,既寬敞,又有優質服務。除了在飛機上受到特殊照顧,商業乘客們在登機前就開始受到優待,比如,他們可以在專用櫃台迅速辦理登機手續,方便他們的各項優惠服務;他們還可以在安裝了電話、電報設施的候機室裏工作,使他們始終可以和有關商業方麵的聯係。

“歐洲艙”的設立,給商業乘客帶來了許多方便,贏得了這部分乘客的好感。商人們紛紛踏至。單1982年一個財政年度裏,“歐洲艙”的旅客人數就增加了80%,當年的收入提高了25%,消除了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