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心口語傳播障礙(1 / 3)

第一章 小心口語傳播障礙

引言: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中,口齒不清、語意不明、認知差異、文化異同等等因素,都會產生“溝通障礙”,甚至造成笑話、誤解、衝突。

趣談口語傳播障礙

聽說有一香港人講話不易分辨,但因其職務關係,經常必須以國語、英語發表演講。他的講詞,句句鏗鏘有力、震憾人心,使人肅然起敬。有一次許多台下聽眾突然聽到他在演講時說“屁股對屁股,肛門對肛門”,後來相互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說“peopletopeople,governmenttogovernment”。隻是口音太重,被誤聽而成為有趣笑談。

李登輝在某一次記者會中表示,政黨在轉型期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言論多元”的現象,就像“車子轉彎時,連Gear(齒輪)也會吱吱叫”。李講Gear時,是發日語的腔調的,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是什麼東西;隔天新聞局發布的“總統”講詞,竟是“連‘椅子’也會吱吱叫”。許多讀者一看,車子轉彎時,“椅子”還會吱吱叫,那豈不是太危險了嗎?可能輪子也會跑掉。

在人與人之間的口語傳播過程中,鄉音太重、口齒不清、語意不明、認知差異或文化不同等等因素,都會產生“傳播障礙”,甚至造成誤解、衝突或笑話。

有一新婚的“胡小姐”去辦理戶口手續,承辦先生辦好之後,將卷本交給她,而為了避免誤拿,所以順便問一下:“小姐,你姓胡嗎?”胡小姐很嬌羞地說:“不好意思說啦!”承辦人員問:“怎麼會呢?小姐,你是不是姓胡?”那小姐隻好紅著臉說:“很美滿啦!”

原來胡小姐把“姓胡”聽成“幸福”了!

舌頭傷人沒商量

“舌者,殺人之利器也。”

“贈人以言,重如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惡言相向的“口角與怒罵”是任何人都會的遊戲,但卻也是一種雙方都無法獲勝的競賽。

一位新婚不久的太太嬌滴滴的向先生問道:“老公啊,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覺一樣,覺得我們真是‘相見恨晚’呢?”

“是啊,我的確感到我們真是‘相見恨晚’,恨當初我們初次相見時,為什麼是在那麼黑暗的夜裏,所以沒有把你看清楚!”老公說。

其實,這對夫妻對彼此的感情“雖不滿意,但還能接受”,至少太太還會嬌滴滴,先生也有點幽默感,不像我的王姓朋友,結婚不到一年就離婚了。為什麼?還不是逞口舌之快,所以生活中就充滿“惡言相向”的戰爭。

王先生做小生意,賺錢不多,卻喜歡買貴重的衣物、家具,王太太就常說:“你以為你是誰啊,也不看看自己一個月賺多少,有什麼資格買這麼貴的東西?”

“是啊,我是不會賺錢,但還是養得起你這個吃閑飯的!”王先生也不甘示弱。

夫妻偶爾出門逛街,王太太看上一件新款的套裝時,先生當著女店員的麵說:“這種衣服要身材高挑的人穿才好看,你又矮又胖,穿起來像穿布袋一樣!”嗬,王太太一聽,氣得轉身就自己坐車回家。

最叫王太太憤怒的一次是在百貨公司要買化妝品時,自己的老公竟在其他顧客麵前對她說:“你長這樣子,用再好的化妝品也沒用!”王太太忍著心中的“恥辱”與“悲憤”,回到家終於爆發了!

“我命賤,我命苦,婚前一大堆男人追我,我瞎了眼才會嫁給你,哇……”王太太氣得哭起來。

“我才倒黴呢,娶個不會下蛋的老母雞,每天沒工作在家閑著,隻會吃閑飯!”

“對啦,我是不生啦,不然萬一生個小孩長得像你這副‘豬樣子’的德性,我不嘔死才怪?”

突然之間,王先生威武有力的巴掌像一陣旋風一樣摑了過去,把太太一巴掌打倒在沙發上,並盛怒地說:“婚前看你伶牙俐齒,沒想到婚後你說話竟然是這麼尖酸刻薄,我看你是不想活了!”陸戰隊出身的王先生又順腳踢她兩下,未料王太太也抓住他的小腿,狠狠地咬他一口。

不久,兩人協議離婚。王太太感歎說:“原來以為他結實的臂膀,厚厚的胸膛,是我終身的依靠,沒想到兩人氣起來口不擇言,他就拳打腳踢,一手抓,一手揍,打起來好痛哦!嫁人最好不要嫁給太壯的男人!”

王先生也回憶道:“唉,娶妻娶德,婚前要擦亮眼,聰明些,不要娶個說話尖酸刻薄,時時帶刺來戳你的女人,否則你就倒一輩子楣!”

孫子說:“贈人以言,重如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西方亦有諺語:“舌者,殺人之利器也。”

許多人都很會“爭辯”,甚至在言語中用狠毒的話把對方刺得“遍體鱗傷”。然而,惡言相向的“口角與怒罵”是任何人都會的遊戲,卻也是一種雙方都“無法獲勝”的競賽。若有人能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也隻是一場“假勝利”,因為你無法贏得對方的好感,甚至將失去原有的情誼。

重話萬萬說不得

您被恥笑過嗎?

您被辱罵過嗎?

您被全盤否定過嗎?

其實,每個人都期待從他人的語言中獲得肯定與讚美,增加“自我價值”與“自我尊嚴”。

小慧是我的好朋友,漂亮大方又有人緣,結婚當天賀客滿堂,眾人認為新郎新娘兩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興,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禮進行時,小慧透過頭紗,偷偷地斜瞄了一下帥俊體貼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與滿足,心想不久就將展開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後一個月,小慧開始覺得生活上不盡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麼如公主般美好。她過去習慣在上廁後,將衛生紙丟入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卻堅持可以丟進馬桶內衝掉。兩人竟會為了這個小問題爭得麵紅耳赤,吵了一個半小時。最讓小慧生氣的是,每當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時,老公總是大男子主義地說:“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小慧一肚子氣,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兩天。

雖然小慧覺得老公很健談,有時說話也帶幽默,但是有時卻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裏來聊天時說自己老婆:“別的情侶、夫妻是彼此看對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慧聽了,氣得白他一眼,一個人走進廚房生悶氣。

盡管事後老公解釋說,那些話隻是在朋友麵前“開開玩笑”而已,但小慧總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每次都是以“否定別人”來開玩笑?而在家裏老是一副“隻有他是對的”的樣子,動不動就說“你看你,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哎呀,你們女人不會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您看這句話——“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這不僅是“否定”,還是“雙重否定”呢!難怪聽者會怒氣衝天、恨意滿膽。不過這還算好,另外還有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你給我閉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變成“四重否定”了;還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沒有人幫你哭!”您看,這不是又變成“五重否定”了嗎?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認為,“受人尊重”與“生理”、“安全感”、“愛與被愛”、“自我實現”等,是人的五種“基本需求”;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的語言認同、肯定、讚美中,來增加“自我價值”與“自我尊嚴”。如果常在言談中“否定對手”,則會令對方難堪、生氣,甚至產生言語和肢體上衝突。

其實,有些玩笑語的確是脫口而出,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說多了,也會叫人聽了很不是滋味。尤其是“雙重否定”、“三重否定”,真是抹殺對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悅。

我還有一個高中同學,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後,一氣之下住到賓館去。後來沉思反省後覺得有些理虧,就打個電話給太太:

“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麼菜等我啊?”

“我啊,我做毒藥等你!”

“噢,這樣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來了!”

嗬,真是有夠“毒”的!

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剛好相反。所以,在人際溝通中,若能適時“製造別人講話的機會”,則必定更受歡迎。

懷著一顆興奮的心,小張與同事們一起組團到外地做業務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飛機或小巴士,總是聽到其公司的王副經理不斷地大談闊論,吱吱喳喳地講個不停。許多團員私底下都相視而笑,無奈地搖頭說:“這次碰上王副經理,完了,真夠慘!”到了北京,拜會有關單位時,輪到王副經理做簡報,隻見他站在大眾麵前卻臉紅脖子粗,結結巴巴,講不出像樣的業務簡報。

小張也曾與一公關公司女性總經理洽談業務。這女總經理長得蠻漂亮,業務亦是做得響當當的,經常是海峽兩岸跑。可是當她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如黃河決堤,一發不可收拾。小張雖亦是業務口才高手,但想插幾句話,卻始終苦無機會。這位女總經理興致高昂地敘述她兩岸的公關事業是如何蓬勃,小張則兩手在餐桌上玩弄著吸管,心中覺得十分無趣。三十分鍾後,小張終於鼓起勇氣以這女總經理說:“對不起,待會兒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強調少說話的名言,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言多必失”、“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危莫危於多言”等等,但是許多人仍然有“話多”的毛病;出國旅行、婚喪喜慶、辦公室內……都有“話多之士”,喧囂吵雜,令人厭惡。

語言學家拉克夫曾指出簡單的三原則,使人們的說話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讓別人也有說話機會”、

“讓人覺得友善。”

話多的人,常求發言而後快,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也不讓他人有講話的機會,所以容易“招怨”。其實,話講得最多者,多半是講自己的私事,或東家長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話講得太多,長了“聲帶結”,還到處求醫呢!

話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而事實上往往可能相反,所以俗語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在人際溝通中,讓別人也有講話的機會。雖然說來容易,但人們卻常常隻顧自己而疏忽他人。在古人“思然後言,人不厭其言”的名訓之外,若能適時“製造別人講話的機會”,則一定更受歡迎。

好心不得好報

人與人交往或溝通時,常不自覺地存著“交換理論”與“互惠規範”的溝通心理。但因對方的“回饋”態度如何難以預期,所以往往造成所謂的“熱臉貼在冷屁股”等窘況。

台灣日立公司董事長許明傳被歹徒綁架,勒贖二千二百萬元,警方動員海陸空警力追捕,終於將主嫌犯周偉成等三人逮捕。當許明傳被警員解開絲襪與膠布後,看到太太與女兒,三人當即激動地抱頭痛哭。隨後一個戴手銬、始終低頭的男子突然下跪,許明傳定神一看,凶嫌竟是他視為“義子”的周偉成,心中的憤怒頓時猛起,亦失望達到極點。

為什麼許明傳的反應會如此憤怒和傷心呢?因為許明傳沒有兒子,所以將做古董生意,有十年交情的周偉成視為義子,並常邀請周偉成到家中做客或借錢給他。以“交換理論”(ExchangeTheory)來說,許明傳所獲得的“報酬”,不符合他原先的“預期”,甚至變成負麵的“意外懲罰”,所以心中的憤怒與失望可想而知。

“交換理論”強調,人們常根據其經驗或期望訂一個標準,假如個人付出後的“回饋”合乎或超過他原先的“預期”,則他會覺得有價值而繼續付出;相反的,若回饋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甚至成為傷害他的處罰,則預期與回饋之間的“落差”太大,就會覺得付出很不值得,有些人甚至會表現出“暴怒”或“攻擊”的行為。

基本上,人與人交往或溝通時,心裏常不知不覺地存著“互惠規範”,期盼獲得“公平”且“禮尚往來”的回應,否則就可能發生言語上的衝突。我曾在公車看到一幕:一位老先生辛苦地擠到車子座位最後麵,幫老太太找到了一個空位,並興奮地叫老太太過來坐,沒想到老太太冷冷地回他一句:“那排椅子硬梆梆,又那麼顛,叫我怎麼坐?”於是先生不再跟她講話,氣氛僵住了。這真是所謂的“熱臉貼在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