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史起自薦引漳水
【原文】魏襄王與群臣飲酒,酣,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誌。史起興而對曰:“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誌則可,不肖者得誌則不可。”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對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與不忠,不可效也。”魏王無以應之。明日,召史起而問焉,曰:“漳水猶可以灌鄴田乎?”史起對曰:“可。”王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也。”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盡聽子矣。”史起敬諾,言之於王曰:“臣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願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諾。”使之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與歌之:“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粟。”使民之可與不可,則無所用智矣。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
(《論語疏證·泰伯篇》)
【譯文大意】魏國君襄王與群臣飲酒,飲到正高興的時候,為群臣祝願,希望他們都能得到滿意的期望和要求。大夫史起興衝衝地對曰:“群臣中有賢德者,也有不賢德者,賢德者得誌猶可,不賢德者得逞則不可。”襄王說:“都像西門豹這樣的臣子如何也。”史起回答說:“魏國行田製度為百畝,而鄴偏偏為二百畝,是田地不好嗎;漳河之水就在鄴縣的旁邊,西門豹卻不知道用來灌溉鄴下之田,是其笨拙無能也;他知道的事情而不報告,是不忠也,既愚又不忠,不可仿效也。”史起的一番話,問得襄王無言答對。次日,襄王召見史起而問曰:“漳水真的可以灌鄴下之田嗎?”史起回答說:“能。”襄王說:“先生為何不為我去辦此事呢?”史起說:“我恐怕大王沒有這樣的決心。”襄王說:“先生若真能為我為之,我盡聽先生吩咐矣。”史起對襄王表示敬重,答應了襄王的要求,並告訴襄王說:“我可以去完成此項任務,但開工後,勞民費財,得不到近利,朝野必定怨恨於臣。大者致死,小者抄家。臣雖然喪命抄家,大王也不要改變主意,應改派他人繼續進行下去。”襄王曰:“我答應了。”
於是便以史起為鄴下令。史起赴任,著手辦理引漳水濟鄴下的工程。果不出所料,不久便民怨大張,想抄史起的家,史起不敢出來而躲了起來。於是襄王便又委派別人去替代史起,繼續把引水工程進行下去。
經過艱苦努力,終於竣工通水,民大得其利,百姓交相稱頌而歌之:“鄴有賢明的縣令,首推史起公,引來漳河水,灌溉鄴下田,最終結束了自古以來不生穀物的鹹鹵地,長出了稻黍穀粱。”
治國需兼聽
【原文】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間也。君之所以明也,兼聽也;其所以間者,偏信也。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王符《潛夫論·明間》)
【譯文大意】國家之所以能治理好,是因為國君賢明智慧,通情達理;國家之所以治理不好,甚至發生動亂,是因為國君昏庸專製,愚昧無知。而國君之所以聰明智慧,並且通情達理,是因為他能夠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愚昧,是因為他剛愎自用,偏聽偏信而造成的。因此,國君要想通達,就必須聽取各個方麵的意見,這樣他的智慧就一天比一天多,道德也隨之日益高尚;國君如果在聽取意見時,采取偏聽偏信的態度,甚至采納一些很不高明的建議,那麼,他就一天比一天昏庸,一天比一天愚昧。
【闡釋】一個國家的當權者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這同他在對待下屬進言問題上的道德修養關係密切。國君能治理好國家,必然真備明智、通情達理、廣開言路的品質;反之,則隻能是剛愎自用,愚昧無知。賢明君主之所以賢達在於他能“兼聽”左右建議;昏君之所以亡國就在於他偏聽偏信。所以,兼聽則明,則治;偏聽則暗則亡。領導者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這是我們從中得出的結論。
明君不輕賤拒言
【原文】是故明君蒞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距言,未必言者之盡可用也,乃懼距無用而讓有用也。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聖王表小以厲大,賞卑以招賢,然後良工集於朝,下情達於君也。故上無遺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
(王符《潛夫論·明間》)
【譯文大意】所以,賢明的國君治理天下,務必要聽取下層的意見,以昭示對朝廷之外臣民的尊重;務必要任用地位低下的人以吸引在野賢人的到來。國君之所以不拒絕別人的意見,也並不是因為別人的意見都對,都可以采納,而是害怕拒絕了無用的意見而排斥了有用的意見。賢明的國君之所以不輕視地位低下的人,也不是說地位低下的都是賢才,而是害怕輕視那些不好的人而使賢才感到絕望。所以,賢明的君主表彰小的激勵大的、賞賜地位低的招引才華出眾的。這樣,人才就能集中到朝廷,下層的情況也能傳達到君王耳朵裏。國君沒有失誤的政策,國家沒有不守法的官吏。這種情形,國君和百姓都感到很有利,而奸佞之徒則感到害怕、憂慮。
【闡釋】這裏深入論述了如何兼聽的策略問題。一是不要鄙視地位低下的人,要敢於打破等級觀念,大膽任用在野的有能之士。但又並不是濫用,因為目的是起政策導向作用,好讓那些懷才之士不對政府失望,並且主動積極地為政府效勞。二是不要拒絕下級的意見。這並不是講,不做分析研究,來者不拒,一概采用;而是通過采納正確的提議來使言路通暢,保證為政者處在有效的輿論監督環境中,使他有機會去糾正自己尚未發覺的錯誤,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如何鑒別來自下級進言的正確與否,還要虛心地聽取周圍人(包括下屬)的意見,集眾人之智慧以明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