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孫後明大義魏征免劫難(1 / 3)

第一章 長孫後明大義魏征免劫難

唐太宗晚年時,逐漸改變了剛剛即位時那種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開始不願聽批評了。

有一天,大臣魏征向太宗進諫,言辭很激烈,說得太宗啞口無言,忿忿退朝。回到後宮,太宗還很生氣,說要找個機會殺死魏征。皇後長孫氏聽到後問起事情的原委。太宗氣憤地講了剛剛在朝廷裏發生的事。長孫後又問,魏征忠言耿直,皇上為什麼反而要殺他?太宗告訴長孫後,魏征越來越不象話,當眾羞辱他,一點麵子都不給他留,讓他下不來台。

長孫後是太宗的賢內助,深明大義,她常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子們進諫時,規勸太宗,起到一定調節作用。她早就發現皇上近兩年來有點陶醉於歌舞升平,不願接受反麵意見,可皇上正在發怒,什麼也聽不進去,一說,可能還會火上澆油。長孫後琢磨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她立刻回到自己的寢宮,就象準備參加盛典一樣,整整齊齊穿上朝服,重新來到太宗的寢宮,向太宗請安。太宗看到長孫後的這身打扮,覺得很奇怪,就問是什麼原因。長孫後滿臉堆笑,高興地說是給陛下賀喜來了,太宗更加迷惑不解了。長孫後認真地說,她聽說過“主明臣直”的說法。皇上英明了,大臣就會盡職盡忠,大臣們就會直言諍諫,盡心盡力。如果皇帝昏庸,他的周圍隻會有阿諛奉承之人。現在皇上英明,所以大臣魏征就敢直言不諱,當麵指責皇上的錯誤。皇上身邊有象魏征這樣的忠臣保駕,為朝廷盡力,大唐的江山就會萬年永駐,所以她要向皇上賀喜。唐太宗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後是在替魏征說情,暗示自己不虛心納諫。他覺得皇後這樣做,於國於己都有利,因此轉怒為喜,要殺魏征的念頭也煙消雲散了。同時更加敬重皇後,虛心聽取魏征的進諫。

【闡釋】長孫後在不適宜直接說明;晴況的時候,利用含蓄的語句規勸皇上,取得了正麵說服得不到的效果,為魏征免去了劫難,使大唐得以興旺。

錢若水巧進諫救人一命

宋太宗年間有這樣一個案子。招討使李繼隆與轉運使盧之翰有仇,他總想陷害盧之翰,除掉他,以解自己心頭之恨,於是就想了一個奸計。李繼隆先給轉運司發了一個公文說:“朝廷準備八月份出兵打仗,轉運司迅速籌備糧草,以待軍需。”轉運司相當於現在軍隊的後勤部門,專門調撥糧草,接到公文後立刻派人調集糧草。籌措齊備不久,李繼隆又來文說:“據占卜八月出師對國家不利,沒有取勝的把握,故改在卦相好的十月出兵。”這樣,轉運司又把籌集到的糧草發散了出去。李繼隆得知轉運司手中沒有糧草了,又發文說:“據探馬來報,敵寇已經在搔擾邊境,我軍必須馬上進兵,糧草等軍需物資即刻裝車運送。”轉運司剛把糧草散出去,一時收不上來,做了難。李繼隆乘機向皇上奏本,說:“轉運使盧之翰失職,軍需物資缺乏供應,延誤了戰機。”

宋太宗看了奏折大怒,當即命人帶著他的命令騎快馬去取三個轉運使的腦袋。宰相呂端,樞密使柴禹錫見太宗如此大怒,都不敢替他們說話。這時,樞密副使錢若水站出來向太宗說:“陛下您先別生氣,這件事還是先查一查到底是怎麼回事,弄清事件的原委再做處理也不晚呀。”太宗正在氣頭上,也不理睬錢若水,一甩袖子怒衝衝回後宮去了。呂端和樞密使見此情景也都各自回家了,隻有錢若水留在殿上不肯走。

太宗吃過飯,氣稍微消了些,才想起幾位大臣還在殿上不知怎麼樣了。於是派宦臣到殿上看還有誰在。內臣回來稟報說:“有一個細瘦的老者還沒走。”太宗知道是錢若水,就出來責備他:“我把你從同州推官升到樞密副使,是因為看你為人賢德,辦事得力。現在你不能為我辦事,還留在這裏幹什麼?”錢若水回答說:“聖上,假如我按照您的旨意辦。誅殺了這三個人,宰相和樞密,因為我沒有調查事情原委就處置人,要拿我問罪,就是問了死罪,我也在所不惜,因為我應當報答您對我的知遇之恩。可李繼隆雖然作為皇親有尊貴的地位,您如果隻憑他的一道奏折,就誅殺三個轉運使,您以什麼理由向天下人解釋呢?明君之舉應該是把事實查清楚再做結論,如果他們罪不當赦,那時您下令殺他們,也好使天下信服。”太宗這時怒氣已消,認為錢若水說得在理,同時也怕此事處理不當損害皇帝的名譽,於是又召呂端等人上殿商議此事,最後同意了錢若水的做法。調查以後得知三人確實沒能按時供應糧草,但又另有原因,於是免除了二人的北罪、罷黜為行軍副使。後來又了解到所謂敵人入侵之事根本沒有,全是李繼隆為害他人編造的。於是罷免了李繼隆招詞使的職務,改為秦州知州。

【闡釋】錢若水很會進諫,他的話從宋太宗的利益出發,而絲毫不為自己考慮,這樣容易讓皇帝接受。他的話語巧妙地暗示太宗如果處理不好這件事,會被天下人恥笑,而皇帝為保全麵子采納了他的建議,從而避免了一起冤案。

臣智君明奪陳複陳

公元前598年,陳國夏征舒殺君主陳靈公,另立新君。南國霸主楚莊王興師問罪,揮軍直逼陳都,不僅殺了夏征舒,又將陳國納入楚國版圖,改稱為楚縣。楚王班師回朝,下屬各國聞訊俱來朝賀,唯有大夫申叔時沒有前來表態;楚王因此不悅,派人前去責問:夏征舒殺主,難道不該興師問罪嗎?申叔時求見楚王,當麵陳述道:您聽說過“蹊牛奪田”的故事嗎?有一人為抄近路,牽著牛從別人田中走過,踐踏了一些禾苗,田主一氣之下將這人的牛奪去。大王若遇此事,您將如何來斷?莊王隨口應道:牽牛踐田之人固然不對,而那田主奪人之牛也太過分了。若讓我斷,先斥責牽牛踐田者,而後將牛還予他。申叔時話茬說:大王明斷。以此理相推,夏征舒殺君有罪,但又立了薪主,大王討其罪殺賊子矣,可又奪其地盤為我有,是否與奪牛者的性質相同呢楚王之頓悟:,隨後將陳國版圖歸交於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