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世界戰爭懸案譯(1 / 3)

第七章古代世界戰爭懸案譯

亞述國王征戰秘中

在亞述國王提革拉·帕拉薩為自己的戰爭武功所修建的勝利紀念碑上,刻有下列文字:

“朕躬向若輩五王所率二萬眾戰……而大破之……虜血如泉,流山瀉穀。由是悉斬虜首,聚置虜諸城之前,如囤穀焉……爰焚諸城,毀之悉盡……”真是一場殘忍的屠殺,血流成河,被殺的人堆積起來像是囤積的穀米堆。不過,描寫這種殘酷的殺戮情景,似乎僅僅隻是為了記錄這位國王征服亞述北方安納托利亞王國戰爭的重大勝利而已。提革拉·帕拉薩的勝利紀念碑成了後世亞述國王效仿的對象,曆代國王在重大的戰爭勝利之後,都要樹立這樣一塊紀念碑,今天看來,這些碑銘上都充滿了亞述國王恐怖暴行的血腥記錄。

據說,從公元8世紀起,亞述國王每年發動一場新的戰役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慣例。為什麼亞述國王們這麼喜愛戰爭呢?

隻要一翻開亞述王國的曆史,觸目而是的全是國王們不斷地對外擴張和征戰的記載,讓我們隨便舉幾個看看:

公元前722年,薩爾貢二世即位為王。薩爾貢二世是一名因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級軍官。在他統治時期,亞述軍隊打敗了以色列、埃及,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和腓尼基等地的起義。薩爾貢二世使亞述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

正在狩獵的亞述王

辛那赫裏布是薩爾貢二世的長子,他在位時力圖擴大先父的戰果。據史載,他的輝煌戰果包括占領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隻羊以及208萬名俘虜。

亞述王伊薩爾哈東手中,亞述帝國達到其頂峰。公元前671年,伊薩爾哈東遠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亞述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國。

這些記載不外乎攻占了哪些地盤,如何擴大了帝國版圖,有多少煊赫的戰果之類。

有人說,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考古發現,亞述時代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也許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個同義詞,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另外,亞述人還把這種戰爭看作是“神”的旨意,“神聖”的事業,亞述戰爭就是這“神聖”事業的突出表現。

亞述王正在歡宴

公元前8世紀後,鐵器普遍使用,成了亞述國王對外實行軍事擴張的重要手段。鐵製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裏,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製武器,有鐵劍、弓箭、撞牆錘、戰車、盾牌、盔甲等。統治者把國家建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常備軍的規模大大超過了近東任何其他民族。其軍隊包括戰車兵、騎兵、重裝和輕裝步兵、攻城部隊、輜重隊,甚至還包括工兵,是一支具有嚴密組織和高度協調能力的作戰機器。作戰時,根據戰鬥對象的不同,可以隨時將這些兵種合理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習慣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亞述人押著俘虜勝利凱旋

曆史上公認的最早的騎兵也是出現在亞述王國,當時的騎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為主要武器,戰術也以騷擾誘敵,攻擊側翼為主,給主力部隊提供有利的輔助。

經過幾代亞述軍隊的征戰,亞述逐漸摸索出來一套頗有講究的戰法。先是選擇攻城目標,一旦選中,就會立即切斷城市供給,敵人被圍困成“甕中之鱉”後,就開始正式的攻城了。攻城時先使用特製的撞牆錘,然後通過投擲器向城頭的敵人猛烈射擊。如果發生短兵相接,亞述士兵也早有準備。士兵們配備有皮製鎧甲、盾牌以及長矛、彈弓、戰斧、重頭棍棒、劍和匕首等,每一個作戰單位由50名士兵組成,由一名首領指揮,射手隊有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士兵保護。

攻占城池之後,亞述士兵人城開始殘酷的屠城行動。大多戰俘和市民被殘忍屠殺,城市內到處是屍體,血流成河。有人稱亞述人為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因為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往往以所斬敵人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對敵方高級將領的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屍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並不是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國王戰功紀念碑上的記載。在亞述人看來,這些都並非是殘暴行徑,而是武力的炫耀和張揚,是忠實符合戰神的意願。戰爭結束,亞述軍隊返回首都時,還要舉行盛大的勝利遊行,向戰神阿舒爾報告勝利的消息。

亞述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一個崇尚武力的民族,國王們為什麼竟然殘酷地以戰爭為樂?

有人認為亞述作為一支出色的尚武民族,他們在種族上其實並不具有不同於其他的民族的特性,而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大力發揚武力。他們的國土資源有限,又長期處於強釀環伺的生存掙紮環境之中,於是周圍敵對民族的虎視眈眈,造就了他們好戰的習性和侵略的野心。

也有人從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亞述國王崇尚武力,取殺戮為樂,是源自亞述對鄰邦巴比倫的文化自卑心理,因為亞述王國的文字、文學乃至宗教、經濟、法律各方麵的製度和理念,通通都是從巴比倫那裏搬過來的。

不過,這些僅僅是猜測。

波斯國王薛西斯秘事

鼎鼎大名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那部膾炙人口的《曆史》中這樣描寫波斯帝國的薛斯國王:“當國王看到他的水師遮沒了整個海列斯彭特,而海濱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擠滿了人的時候,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隨後他哭泣起來。薛西斯的叔父看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隨後他哭泣起來。薛西斯的叔父看到薛西斯哭起來,便問他:‘國王,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和你剛才的所作所為怎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呀!你剛剛說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轉眼之間你哭起來了。’他回答:‘你看這裏的人們,盡管人數是這樣的多,卻沒有一個能夠活到100歲。想到一個人的全部生涯理如此短促,因此我心中起了憐憫之情。’”

如此感性的一個國王!不知是曆史學家的杜撰還是國王留給了我們一些真性情。

很奇怪,這是曆史上真實的薛西斯大帝嗎?

薛西斯是波斯帝國“大流士”王的兒子,在父親戰死於沙場之後,薛西斯於公元前486年即位,一直到公元前465年,在位時間近20年。他的希臘文名字是“薛西斯”一世。這名字的意思是“王族英雄”的意思。

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位薛西斯大帝就是現在舊約《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

亞哈隨魯是不是真的曆史人物,曾引起過不少爭辯,聖經說他是統管127省之王,但曆史文獻中好像沒有他的名字。直到近代,那些古物發掘者和研究古代那些奇怪的語言的專家們才把這個謎團揭開。

原來波斯碑文中的薛西斯,即是引日約》中的亞哈隨魯王,薛西斯是亞哈隨魯的希臘文拚法。

波斯君主所使用的金匕首宗教故事中保留了許多關於亞哈隨魯王的事情。如關於他的“大擺盛宴”。據說亞哈隨魯王在位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483年,國王向全國各地各階層的那些重要人物發出了一份宴會邀請,可能是為了炫耀國勢,以強化他的統治權威、威懾那些圖謀反叛者。王宮盛宴時間據說長達“6個月”,很難想象這“6個月”是怎麼個吃法,看來隻能是個謎了。

與薛西斯大帝更多聯係在一起的就是波斯和希臘之間的那些著名戰役了。

薛西斯繼承了父親大流土的遺誌,在登基即位之後,重新發動了攻打希臘的戰爭。希臘人為抗擊波斯再次人侵,一向喜歡內部爭鬥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於公元前481年結成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有30多個城邦參加的軍事同盟,共推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了希臘聯軍,麵對波斯人的進攻毫不畏懼。

薛西斯率領約10萬大軍橫掃了希臘北部,來到了大軍南下的惟一信道溫泉關。溫泉關麵海靠山,山勢險峻,道路狹窄,易守難攻,但令薛西斯十分奇怪的是,把守關隘的隻有幾千名希臘士兵。薛西斯懷疑希臘人有埋伏,於是按兵不動,派人去打探消息,當聽到回來的探子的報告,薛西斯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幅圖畫描繪了古希臘人與波斯人戰鬥的場景

原來,此時正是希臘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間。而在希臘,奧林匹克是高地一切的大事,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因此此時的溫泉關守兵並沒有多少人,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親率本國精兵300人,加上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4000人據守此關。雙方在溫泉關一帶展開了鬥智鬥勇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