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曆史軍事重地3
沈陽略圖
沈陽故宮的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或三大部分,各部分建於不同時間。東路以大政殿為主體。一條甬道從殿前向南伸出。甬道兩側有亭十座,被稱之為“十王亭”或“八旗亭”,構成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築。大政殿規模最大,為八角重簷攢尖頂殿宇,最初是皇帝與貝勒大臣決議朝政之所,後來多用來舉行大典。十座亭是:左側為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鑲白旗亭;右側為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正白旗亭。這組建築,是清入關前以八旗製度為核心的軍政體製,在宮殿建築上的體現,反映了少數民族特點的帳殿式建築,也是沈陽故宮最具有特色的一組建築。中路建築以崇政殿為主體,是沈陽故宮的中心。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前有大清門,是當年文武群臣候朝之所。崇政殿後麵有建於高近四米的高台上的鳳凰樓,是當年盛京城內的最高建築,登樓可以觀日出。“鳳樓曉日”曾是著名的“沈陽八景”之一。鳳凰樓的北麵為清寧官,又稱正宮。東屋北問為皇太極與皇後的寢宮,南間為處理政務之處。西屋是薩滿祭祀的神堂,有祭祀用的器具和兩口煮祭肉的鐵鍋。它的南、西、北三麵為相連的炕,保留著滿族住室結構的特點。西路建築以文溯閣為主體,包括戲台、嘉蔭堂、仰熙齋等。西路建築時代較晚,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到四十八年,是乾隆及後來幾代皇帝東巡時讀書賞戲之所。其中文溯閣外形甚為壯觀,是仿照著名的藏書樓閣——寧波範氏“天一閣”,專為收藏乾隆時期編纂的大型類書《四庫全書》而建的。
除了故宮之外,沈陽最有名的名勝古跡就是東陵和北陵了。東陵和北陵是一般俗稱,本名為福陵和昭陵。福陵是努爾哈赤及其後妃的陵寢,位於沈陽老城大東門往東的天柱山上。山的前麵是蜿蜒的渾河,山上蒼鬆翠柏,蔥鬱繁茂。陵寢位於山的上部,需登一百零八層台階才能到達。陵的前方約一公裏處,有三品以下官員的下馬碑。進入正門,沿磚鋪甬路兩側,有石雕華表、石駝、石馬、石獅、石虎立於兩旁。東陵是借自然的環境來表現其雄偉莊嚴的氣魄。昭陵位於沈陽市的北部,是皇太極及其後妃的陵寢。昭陵沒有福陵那樣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隻是由人工在平地上堆積起來的一座土丘。然而昭陵的建築規模和藝術則遠勝過福陵。從下馬碑往前走,路的兩側有華表、石獅、石牌樓。進入正紅門後,沿甬道兩側有漢白玉雕成的十二對石獸,有獅子、麒麟、貔豸、駱駝、馬、象六種,然後到達昭陵建築群的主體部分——方城。方城周長“四百九十五丈九尺”,四角有角樓,內有殿堂等建築,極為壯觀。方城北麵為寶城。福陵和昭陵都吸收了明十三陵的建築特點。通過福陵和昭陵的對比,不僅反映了清入關前文化進展的情況,也反映了清經濟實力的增強。
清朝時期,極力尊崇喇嘛教,沈陽建有眾多的寺廟。實勝寺和城郊東、西、南、北的四塔四寺就是皇太極時所建的喇嘛教寺廟。實勝寺又名皇寺,規模極大,當年香火興旺,每年正月十五舉行宗教活動,非常熱鬧。寺內有千斤鐵鑄巨鍾,晨鍾暮鼓,響徹沈陽城。“皇寺鍾鳴”是曆史上有名的沈陽八景之一,然而,由於幾經戰火的摧殘,這些都已成為曆史。四塔四寺早已破敗不堪,有的已不複存在了。
從清朝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沈陽經曆了它的曆史上多災多難的時期。1948年底沈陽解放。五十多年來,沈陽獲得新生和大規模地發展。今天的沈陽是一個機械工業為主體的巨大的工業城市,工廠林立,著名的機械工廠數以千計。沈陽又是我國大型鐵路樞紐之一,為五條鐵路幹線的會合點,還有若幹鐵路支線。沈陽還是一個文化中心,有高等院校十八所,以及若幹研究機構。建國後平地建立起來的文化區,樓房鱗次櫛比,環境優美。
沈陽的優越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加上附近有鋼城鞍山、煤都撫順和遼河油田等鋼鐵和能源基地,可以預期,沈陽必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宜賓
宜賓是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省南部,居金沙江、岷江文彙處,是長江正流的起點,總麵積13283平方公裏,總人口49814萬。
宜賓舊州白塔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有“侯國”和“古國”,人在秦以前即為宜賓主體居民。西漢時宜賓始建縣級政權道,之後除一度荒廢外,一直是犍為郡屬縣,自梁代起設戎州,今市境大部屬之,此後又為郡、州、路、府。1950年1月起設專員公署,後改為地區。1997年撤地設市,轄1區9縣。
宜賓地處川、滇、黔結合部,有“萬裏長江第一城”之稱和酒都之譽,建縣、設城均有兩千多年曆史,是曆代中原王朝開拓西南邊陲的戰略重地,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突出,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現存地麵文物二千四百多處,其中全國重點保護文物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
主要勝跡有:
珙縣人懸棺位於城南125公裏的洛表鎮和135公裏處的曹營鄉。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式,俗稱“掛岩子”,置棺高度一般離地25-50米,最高的達100米以上。其族屬一說為“ 人”,一說為“僚人”。中國的懸棺葬式,以珙縣最為集中,數量最多,保存也最完好,堪稱世界之最。
宜賓真武山古建築真武山古建築群位於舊城西北隅,宋代名仙侶山,明代始有今名,明萬曆元年四川巡撫曾省吾托詞真武祖師助其出師征討都掌人,在山上增建真武祠,後又續建不少廟宇,號稱“川南道教名山”,今尚存古建築地姆宮、望江樓、祖師殿等8處,占地麵積共3,33公頃:古建依山取勢,錯落有致,屹立岷江畔上,四周古木參天,宛若仙境。現已作為宜賓博物館址。
宜賓李莊古街夕佳山民居位於宜賓城東南約九十公裏處江安縣夕佳山鎮,占地1公頃。有大小不等的四合院十餘個,房舍108間。始建於明末,為錫姓(一說“席”)所建,名錫家山,清乾隆時改稱錫嘉山,1988年建立民俗博物館時,定名夕佳山。此民居曆明末、消乾嘉幾代擴建,形成規模宏大的莊園式住宅,粉牆黛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而又富麗堂皇為全國罕見。
蜀南竹海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宜賓城東南約八十公裏處江安、長寧兩縣毗連的連天山西部,景區麵積120平方公裏,中心景區近五千公頃橢竹覆蓋28座峰巒和五百多個山丘,逶迤起伏,宛若萬頃碧波,故稱“竹海”。僅竹類就有58個品種,還有竹箐雞、竹猴、竹哇等珍稀動物。
興文石海洞鄉位於城東南153公裏之興文縣南25公裏處,以卡斯特岩溶地貌為主,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態;地下溶洞密布,縱橫交錯,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五糧液古窖池位於市區鼓樓街、長春街兩處,共有老窖57口,其中5口為明代老窖,至今已六百多年,是中國現存窖齡較長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
此外,宜賓還有自然、人文景觀佳境:翠屏山、流抔池、舊州塔等,還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趙一曼紀念館。
宜賓人文薈萃,主要曆史名人除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外,還有革命柬學家陽翰笙、戲曲家趙景深、京劇音樂家陳彥衡、土壤學家侯光炯及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等。而酒文化、鋼鼓文化和崖墓葬是其傳統文化精華,在全國獨樹一幟。宜賓李莊是抗戰時期大後方文化中心之一。
瀘州
瀘州是四川省省轄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四川盆地南部,總麵積11243平方公裏,總人455,0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