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宗教建築1
“西方人崇拜上帝,中國人崇拜祖先”,這一文化信仰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中西宗教建築文化的性格。
就宗教文化種類看,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頗為複雜。兩漢之際印度佛教東漸;東漢之後有土生土長的道教;唐代基督教經濟傳人中國,時稱景教;之後伊斯蘭教又逐步傳人中土。然而無論外來宗教還是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其觀念及建築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化的傾向。它們舉行祈禱活動和儀式的廟宇往往基本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布局方式以及帶有大屋頂的木結構房屋體係。
中西宗教建築文化的差異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
1中國注重群體組合,這以自古有“舍宅為寺”傳統的佛寺為典型。佛寺群體布局脫胎於中國民居院落,往往幾重進深。西方則正如其宮殿一樣,也突出建築單體的造型效果。
2中國多采用平麵縱橫鋪開的布置,匍匐於大地水平發展。以主體建築為中心聚合著數量很大的門廳、牆垣及小品,庭院層層推進卻不尚高峻(一般佛塔除外)。西方宗教建築則組成垂直向上的狂烈的線條,給人以豎向發展的強烈印象,表達了遙接天國,與神“交談”、神遇的意蘊,以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為最典型。
3中國主要承重結構以木材製作,框架式結構使牆體不受力,可四周開設門窗(一般大殿前後多設門窗,左右為封閉型實牆),故殿內光線比較明亮,神秘感不強。西方則采用石結構、磚結構或混凝土結構,建築堅固耐久,外觀壯實厚重有力,相對封閉,故其內部空間即高敞而光線暗淡,具有濃重的威懾信徒心胸的神秘精神氛圍。
4中國受宗法等級思想影響較大,雖是宗教建築,卻具有頗有鮮明的倫理色彩。造型、開間、色彩、布局等均有較嚴格的規定,比較理性,表現出一種嚴密的結構之美。西方則注意建築體積和立麵形象的數和比較,具有較豐富的雕塑等造型藝術之成分,其裝飾之色彩,往往光怪陸離、動感強烈,情緒偏於迷狂。
壇廟與祠祀
一般來說祭祀祖先靈位多在室內,稱為“廟”,如太廟、孔廟、關帝廟等,也常稱為祠,如司馬遷祠、武侯祠、各地的先賢祠和家族祠堂。祭祀自然神的儀典多在露天高台上舉行,稱為“壇”,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等。但有些自然神被擬人化,祭禮也常在室內,此時也被稱為廟,如祭祀泰山的岱廟,祭祀嵩山的中嶽廟等。它們合起來就是“壇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建築類型,既不同於宗教寺廟,也不同於直接用於人生活的宮殿、住宅或園林,其中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準宗教建築,廟則更多地具有紀念堂的意義。
1漢長安明堂辟雍
西漢長安“明堂辟雍”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壇廟,外圍方院,每邊長235米,四麵正中有兩層的門樓,院外環繞圓形水溝,院內四角建曲尺形配房,正中築一夯土低台,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麵高台遺址。據斷井頹垣複原,下層四麵走廊內有四廳,每廳三室,共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12個月;中層每麵也各有一廳,外麵是下層四廊的平頂;上層台頂中央建“土室”,四角小方台台頂各有一亭式小屋,為金、木、水、火四室,與土室一起,是祭祀五位天帝的地方。五室間的四麵露台用來觀察天象,全體各祁尺寸又有許多繁瑣的數字象征意義。
整群建築十字對稱,院庭廣闊,氣度恢弘,很符合它包納天地的身份。中心建築以台頂中央大室為統率全局的構圖中心,四角小室是陪襯,壯麗莊重。中心建築外向,與四圍建築遙相呼應;四角曲室內向,和中心建築取得均衡。匠師們在這座建築中既要滿足禮製規定的多種使用功能要求,又要照顧到各種繁瑣的象征意義,更要以其不同一般的體形、體量組合,造成符合建築性質的審美效果,的確是一個建築藝術精品。
2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西南懸甕山下的古晉水源頭,創建年代難以考證。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為祭祀春秋時晉侯晉祠的始祖叔虞所建,故稱晉祠。隋、唐以後曆代均有修葺與擴建,占地四萬餘平方米。祠內共有建築百餘座,以金代的獻殿、宋代的聖母殿和魚沼飛梁最為著名,其餘多為明、清所建。所謂“魚沼”是一個東西15米、南北18米的矩形水池。所謂“飛梁”,是架在池上的十字平麵石橋,東西方向為正橋,平坡,麵寬6米,南北方向為翼橋,斜坡,麵寬4米。十字中心擴為方台。敦煌唐宋壁畫中所見相類者極多,都在大殿前,殿前有水池——淨土池,池心立平台,四向通橋,是淨土宗信奉的阿彌陀經所說佛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表征,魚沼飛梁似應取法於此。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重簷歇山頂,前簷進深兩間,十分寬敞。殿內無柱,用通長3間的長木承載梁架,鬥栱用材較大,室內高大寬敞。與唐代建築沉雄的風格不同,大殿角柱頗為顯著,而上簷柱尤甚,使外形顯得纖巧秀麗,體現了宋代建築的風格。殿內龕中置聖母即叔虞之母的塑像。龕側和沿牆有著名的宋代彩塑,38尊美麗的侍女、女官像和4尊男像,性格活潑,顧盼生姿,空間氣氛和諧。
3天壇
天壇是現存最著名的壇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全部藝術手法都是為了渲染天的肅穆崇高,成就卓越。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祭天的壇平麵圓形,稱圜丘,改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祈禱豐收的祈年殿重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1600米,有兩圈圍牆,南麵方角.北麵圓角,象征天圓地方。由主體建築形成南北縱軸線。圜丘在南,三層石台。圜丘北圓院內有存放天帝神牌的圓殿皇穹宇。
天壇利用環境藝術手法以突出“崇天”的主題,如建築密度很小,覆蓋大片青鬆翠柏,濤聲盈耳,蒼碧滿眼,造成強烈的肅穆崇高的氛圍。內牆不在外牆所圍麵積正中而向東偏移,建築群縱軸線又從內牆中線繼續向東偏移,共東移約200米,加長了從正門進來的距離。人們在長長的行進過程中,似乎感到離人寰塵世愈來愈遠,距神祗越來越近了。圜丘晶瑩潔白,襯托出“天”的聖潔空靈。它的兩重圍牆隻有1米多高,對比出圓台的高大,也不致遮擋人立在台上四望的視線,使境界遼闊。長達400米,寬30米的丹陛橋和祈年殿院落也高出周圍地麵以上,同樣也有這種效果。祈年殿原為長方形,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圓形,直徑約24米,三重簷攢尖頂覆青色玻璃瓦,下有高6米的三層白石圓台,連台總高38米。青色屋頂象征天宇;中為黃色,象征大地;下為綠色,象征五穀;殿作金頂,以示輝煌。以4龍井柱象征四季,以12根金柱和簷柱分別象征12個月和12個時辰。此殿結構精巧,室內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形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都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以表現與天相接。為了象征天,天壇主要建築都是圓形,圓形建築簡單、明確的形體,加上統一的色調,造成莊嚴肅穆的效果。
天壇是保存下來的封建王朝祭祀建築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組建築,也是現存藝術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優秀古建築群之一。
4孔廟
在封建社會,孔子曆來備受推崇,由官方建廟崇祀。最大的孔廟在孔子家鄉曲阜,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正式成為國家所立之廟,曆朝曆代多有修建。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大修孔廟,形成大中門以北部分的布局。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毀於火災。弘治十七年重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由皇家主持建造,體現了最高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
孔廟坐北朝南,寬約140米,南北長達600餘米,狹而深長。廟正門與縣城南門正對。自南而北全廟由多進院落組成,前三進是前導,通過門屋、牌坊、石橋的導引,培養和積累人的崇祀感情,肅穆而莊嚴。進入第四進大中門後才是孔廟主體,門內有形體巨碩的藏書樓——奎文閣。第五進東西橫長,有橫路通向城市幹道,院內有曆代頌孔碑亭13座。第六進分左、中、右三路,以中路為主,大成門內的杏壇象征為孔子講學的地方,覆重簷十字脊歇山屋頂,造型很好。大成殿建於方形白台基之上,是孔廟的核心,麵闊九間,石頭簷柱滿雕盤龍,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規格與故宮保和殿相當。殿前寬大的月台在舉行大祭典時列陳舞樂。院落東西廊廡奉祀孔子門徒和曆代大儒。院後有寢殿,祀孔子之妻。第七進中路為聖跡殿,藏孔子聖跡圖石。
總觀孔廟形製,很像宅第或衙署的放大,更似宮殿的縮小。
孔廟雖地處山東,建築則是曆朝官修的,雖不免有少量地方風格摻入,仍可視為研究金、元、明、清官式建築的極好實例。
5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初建於隋代開皇九年(589年)。曆代不斷重建和維修,一直保持著那時的規模,許多建築也是那時的遺物。
由於關羽被封為帝王,廟的布局也采用了封建皇宮前廷後寢的布局模式。這在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中是很少見的。
解州關帝廟坐北朝南。占地麵積約1.83萬平方米。全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為結義園。園中建築有牌坊、結義閣、君子亭和假山等。君子亭內,有線刻的劉、關、張三結義圖石碑。亭外廣植桃樹,充分體現了他們在涿州桃園三結義的情景。北部是解州關帝廟的主廟,也是它的正廟。所謂前廷後寢的布局,指的就是這裏。北部分前院和後院。在前院的中軸線上,建有端門、雉門、午門、山海坊、禦書樓、崇寧殿、木牌坊和石牌坊;兩側分別建有鍾樓、鼓樓、碑亭和廂房。在後院的中軸線上,建有氣肅千秋坊、春秋樓;兩側分別建有刀樓、印樓等。
解州關帝廟的建築設置非常講究。雉門是皇帝進出的通道。文經門、武經門列幹雉門的兩側,分別是文官和武將進山的通道。而祠廟中的殿堂建築,雄偉、莊重,建築藝術高超,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的上乘之作。北部前院的主殿——崇寧殿建築的特殊之處,是它的下層回廊上使用了26根盤龍石柱。這在全國的關帝廟中很為少見。春秋樓是解州關帝廟北部後院的主殿,兩層三簷,歇山式屋頂。懸柱挑梁,二層回廊懸空,是春秋樓建築的重要特色。此樓的上層,共有簷柱26根。這些簷柱承托著屋簷的全部重量。如果從下往上仰視,春秋樓的上層好似浮於空中。而這種建築,多見於古代建築中的小木作,如空中樓閣中。像春秋樓這樣的古代大建築,也采用懸柱挑梁、回廊懸空的形式,在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物中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