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學會與人溝通2
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
希望別人信任,是在生活中與人愉快交往的基礎;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真正贏得別人的好感。
應該說,信任是他人一番縝密考察之後的認可表示,是理解和友誼最微妙、也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是自我價值和愉悅的最佳契合。你會毫不費力地發現,那些得到別人信任的人總是信心十足,充滿樂觀的活力。他們越是被信任,自我安全感和舒暢感越強,廣交朋友的渠道越寬。尤其在今天,信任已成了人際關係融洽的顯示劑——一個具有很高信任度的人,無疑會受到歡迎和更高層次的尊重。因為他(她)的存在,使別人感到依托與安寧,得到溫馨與滿足;而缺乏信任度的人,則很難在自己周圍找到誠摯的、牢固的友情,這樣就難免會或多或少地產生某種失落感和孤獨感。
被人信任,不僅會贏得聲譽,而且會討人喜歡,這是自不必說的了,從心理學角度上講,信任就是渴望尊重的一種心理需求和傾向;從社會學角度上說,就是人際交往的合乎群體化;從道德倫理角度上看,就是善與美的折射。
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青年人是走向心理成熟的時期,這種心理需求指向尤顯迫切。那麼,如何提高別人對你的信任度呢?
①如實地表現自己。信任,不會在憑空的夢幻中產生,也難在乞求恩賜中獲得,首先自己要有被人信得過的地方。就是說別人的信任之光隻能從你自己的言行這個“光源”中產生。因此,坦誠、不加掩飾地再現自己本來麵目,則是獲得信任的基礎。注意,與人交往,能把自己“推銷”出去,是有膽有識之舉。你得適度地表現自己,讓人們一定程度地注意你,這樣你就有希望找到釋放能量和獲得信任的機會。若躲躲閃閃、明槍暗放,故作姿態,忸忸怩怩,給人以捉摸不透的感覺和模模糊糊的印象,那別人是很難確定信任的意向,投擲信任的砝碼的。所以,如實地表現自己,是取信於人的基石。
②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為別人辦頭一件事,對別人說第一句話,都會在陌生人心裏留下潛影,成為對你最終評價的參照。有的人,不注重第一次交往的“效應”,往往容易造成誤會,事後又不懂如何彌補,就會給人“此人不太牢靠”的印象。而印象一旦固定,要改變它,就得多花費好多精力。
③把握好允諾與兌現的尺度。提高信任度,最關鍵的一點是把握好允諾與兌現的尺度。一旦與人敲定,就一定想方設法盡力去辦;實在存在困難,或出現了意外,應向對方解釋清楚,尋找補救辦法,但切忌變換過多,給人敷衍了事的感覺。辦事要紮實,不要拍胸誇口或模棱兩可,應具有時間觀念和信用意識。確實難以成全的,應直接說明適當的理由,給人以講究實際和禮貌的感覺。生活中最忌諱允諾隨隨便便,因為輕率的允諾既害苦自己,也使別人大失所望,直接影響別人對你的信任和尊重。兌現,是應該孜孜以求的。不斷贏得別人的信任,才能為擁有好人緣奠定良好的基礎。
找到與他人交際的恰當切入點
一位學者指出:交際的切入對交際的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切入得好,交際圓滿成功;切入得不好,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那麼,在生活和工作中,交際該怎麼準確地切入呢?
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給別人的感覺最深,別人也可以從這上麵大致地看出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來。同樣,一個人在職場中能否招人喜愛,就看他能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看他怎樣恰到好處地適應別人的情感需求。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麵來努力:
①關心他最親近的人。任何人總是關心著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一旦發現了別人也在關心著自己所關心的人,大都會產生一種無比親近的感覺。交際就可以利用人們這種共同的心理傾向,從關心他最親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際的距離。
②在他心中建起“同胞”意識。“同胞”意識也就是親情意識。《三國演義》裏,關羽、張飛何以對劉備如此忠貞不渝呢?主要原因就是劉皇叔在與關、張相識之初就和他們義結金蘭,結拜為“同胞兄弟”了,“同胞”意識在關、張心目中牢牢地紮下了根。
能在交際之初迅速建立起“同胞”意識,就可以使對方放鬆對自己的警戒之心,而把自己接受為“自己人”。具體做法倒是很簡單,對同事的稱呼親切甜蜜些,把“哥”“姐”掛在嘴邊上,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③為他助上一臂之力。熱情相助最能博得人的好感。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古道熱腸、為人厚道、不吝嗇、好助人的人總能在鄰裏之間、同事之間獲得好名聲。因為人們一般都樂意與這些熱心腸的人相識相交。比如你幫正在上樓的鄰居拎一些菜,你就可以成為他家中的常客;替一個剛剛上車的旅客擺放好行李,你的旅途就多一個夥伴;為忙碌的同事沏一杯茶,你就會得到善意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