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習的價值
一落千丈的江郎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流傳至今,用來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後來卻做不出什麼像樣成績來的人。江郎(南朝江淹)為什麼先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由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詩賦也頗負盛名;又為什麼正值年富力強、本當大有作為之時卻才思枯竭?分析一下其中的緣故,對我們也很有啟示。
傳說江淹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夢見郭璞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裏掏出一支五色筆給郭璞,此後,寫出的詩篇就平淡無奇了。又傳說他有一次乘船,泊於禪靈寺旁,夢見張景陽向他討還了幾尺綢錦,以後寫的文章就無文采了。
江淹的詩文到後來退步是真有其事,為曆代詩家文士所公認。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麵說的那些子虛烏有的夢話。
他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輩有成就的人學習,“於詩頗加刻畫,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條件,但卻以加倍的努力去鑽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來自於勤和思,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輩子譽滿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後半輩子,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須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自己說他性有五短,其中的“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消磨,他隻“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什麼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都煙消雲散了。後來學疏才淺,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在學習中,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勤奮。“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不刻苦努力,靈感就會遠離你而去。
不斷學習的價值
費利斯的父親巴克爾出身貧苦農家,隻讀到五年級,家裏就要他退學到工廠做工去了。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麼都有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他愛聽鎮上鄉親們的談話,以了解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這個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
巴克爾非常好學,他對外麵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後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巴克爾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一個人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巴克爾要自己的孩子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場合。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飯了。
有時,巴克爾的目光會停在他們當中一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巴克爾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妻子。
“孩子的媽,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妻子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我連它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巴克爾的下懷。
“費利斯,”巴克爾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費利斯進大學後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生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最後,他完成了大學教育,具備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發現那些教授教導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
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於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每天都努力學點新的東西,這一天才稱得上是沒有白費。
勤學似春起之苗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終生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隻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著一棵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是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隻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學苦讀,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裏了。”
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著河邊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塊磨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麵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磨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麵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佯,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
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要想真正學到一點知識,決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達目的地。
鋼琴大師的教學法
伍德是音樂係的學生,這一天,他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伍德翻動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穀底,消磨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伍德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手指奮戰、奮戰、奮戰……琴聲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
樂譜難度頗高,伍德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這樣叮囑學生。
伍德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測試。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
伍德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
同樣的情形持續著,伍德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也都跟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輕車熟駕的感覺。伍德感到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
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兒個月來自己承受的巨大壓力。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伍德。“彈彈看!”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結果發生了,連伍德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伍德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伍德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在學習中,你必須不怕困難,敢於挑戰難題,承受壓力,才能不斷挖掘潛力,提高能力。
飽食終日不如發奮讀書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裏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鹹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後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廟裏的老火頭僧,很佩服範仲淹這種精神,時常稱讚他。範仲淹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隻知飽食終日,貪圖安逸,那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範仲淹為了開擴眼界,尋訪良師,增進學識,便風餐露宿,千裏迢迢來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了著名的南都學舍。在學舍中,他晝夜苦讀,“未嚐解衣就枕”。在冬夜裏,讀得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洗臉,讓頭腦清醒過來,繼續攻讀。
同學中,有一個是南都留守的兒子,看到範仲淹“忘我攻讀”,隻吃點粥,很是感動。回家對他父親講了這件事。留守感慨地說:“這是個有大誌、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饌送給他吃吧。”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範仲淹根本沒吃他送的食物,就責備他。範仲淹答謝道:“我並非不領令尊的厚意,隻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貪此佳食,恐怕將來吃不得苦。”
書中自有黃金屋。沉迷於學問之中,生活雖苦,但精神非常愉快。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相比,公權的字已成為全村最拔尖的了。
從此以後,他寫的大字,得到同窗稱讚、老師誇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賣豆腐腦的老頭放下擔子,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頭接過去一看,隻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並不好,不值得在人前誇。這字好像我擔子裏的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寫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裏看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