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薩和達王布施讓國1
很久以前,還是過去劫(佛教的時間概念,指很長一段時間)的時候,有一個大國的國王名叫薩和達。他的權勢非常大,眾沙門和屬下的百官及國中的人民對他都唯命是從,他的話就是法律,大家不敢有絲毫的反對。
異國有一個婆羅門的兒子,小的時候他父親便去世了,隻剩他和母親及姐弟們艱難度日,生活很貧苦。熬了幾年後,他長大了。一天,母親對他說:
“孩子啊,咱們家的日子眼看要過不下去了,我聽說薩和達王的權勢很大,不如你去找他,謀個事情做,也許能讓家裏好過一點。”
兒子對母親說:
“我現在什麼都不會,找薩和達王去又能幹什麼呢?我應當先求學問,等有了知識再去找他吧。”
母親沒有答應兒子的要求。沒有辦法,婆羅們的兒子出外向別人借了一兩金子,大約可買一年的糧食,交給了母親便出外求學去了。一年後,他回到了家,母親見了便說:
“你怎麼回來了?不是讓你去找薩和達王的嗎?”
兒子對母親說:
“我所學的知識太少,有許多道理還沒有弄通,還要再等一年呢。”
母親發愁地說:
“可你上次借的金子已用盡了,往後日子怎麼過呢。”
兒子隻好又去找那位債主。債主見了他便索要所借的金子。兒子說無錢還,再借一兩金子,債主便說:
“你上次借的金子還沒有還,今天還要借,以後拿什麼還呢?要借的話,必須立個字據,將你母親和姐弟做抵押,如果到時不還,就把她們抵給我做奴婢。不然的話,別想我再借錢給你了。”
婆羅門的兒子一心求學,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債主的條件,立下了字據,借到錢後,到家連同錢和字據交給母親,又離家出外求學去了。
又過了一年,學到的知識已不少了,基本上能夠應付日常的需要。婆羅門的兒子惦念著早日養家,便匆匆去找薩和達王。
不幸剛到半路,便遇到債主,被他抓住,硬誣他要賴賬,聲言要把他和他的母親及姐弟一道抓去見官。婆羅門的兒子懇求他說:
你現在抓我有什麼用呢?我欠你的賬你也不能收回,不如放了我,讓我去找薩和達王,向他討得錢物後還你的債,這樣不是更好嗎?”
債主聽了覺得有道理,便把他放了,讓他去找薩和達王討錢。
可巧,這時薩和達王出了大事。附近有一個國家,大舉兵馬來進攻薩和達王了。薩和達王知道了這個消息,一貫剛強威嚴的他,卻突然生出了悲憫之心,自己暗暗思量:“人生的道路是短暫的,又有多少人能得到善終呢?我為政多年,並沒有做多少對國家有利的事,已經很對不起我的百姓了,現在敵國來犯,我要是興兵抗拒,勢必又有許多人要流血送命,徒傷無事啊。可不這樣又該怎麼辦呢?隻有命令全國不作迎敵的準備,也不要害怕驚慌。待敵國兵馬到了城前,我恭敬禮讓他們進城,甘願受其統治。這樣既可保全我的國家,又可以使人民免受戰爭之苦了。”
於是,國王對敵國來犯的消息恍若未聞,絲毫不做準備。屬下的大臣們眼看敵兵進犯,國王卻不予理睬,都十分奇怪,紛紛進宮麵見薩和達王,問道:
“現在敵國兵馬已經進入我國境內,您為什麼不派軍隊迎敵呢?”
薩和達王聽了後隻是不做聲,後來禁不住大家再三迫問,就對大臣們說:
“他們來就來好了,我們不要和他們打仗,不能再讓百姓們流血了,我個人的地位安危沒有什麼關係,最多國王不做了。”
大臣們聽了這話,也不好說什麼,隻得聽從了薩和達王不抵抗的命令。國王又命令大家各自安排好家裏,不要有反抗的行動,免得不必要的犧牲。在夜深人靜的時分,薩和達王把一切印信等象征著權力的物品都留在宮中,一個人悄悄地逃走了。
鄰國的國王帶著兵馬順利地進了城。奪取了薩和達的王位,便立即懸賞捉拿逃亡的薩和達王,懸賞的酬金很高。可城裏人誰也不知道薩和達王逃到什麼地方去了。
卻說薩和達王出城後一路隱姓埋名急急奔走,已經逃出了他的國家有五百多裏路了。這一天正走著,遠遠看前麵走來了一個人,原來那個人正是來找他的婆羅門的兒子。到了跟前,薩和達王便問他:
“你急匆匆的是要到哪兒去呀?”
婆羅門的兒子回答說:
“我要去找薩和達王。”
薩和達王聽說是找自己,便問他:
“你找薩和達王做什麼呢?”
婆羅門的兒子說:
“我從小便失去了父親,家裏很貧窮。我為了求學,將母親和姐弟押給債主,借了錢養家,自己在外麵求學。現在我學成了,回家去才知道,我的母親、姐弟等已經給債主抓去做了奴婢,我因無錢還債,聽說薩和達王位高權重,隻好去求見他討得錢物回家去贖回母親、姐弟。”
薩和達王聽了這話,便告訴他:
“我就是薩和達王呀,因為鄰國軍隊侵犯我的國家,我不願意打起仗來,讓人民流血犧牲,所以命令全國不要抵抗,自己舍棄了王位,逃亡出來了。現在我不再是國王,而是個一無所有的普通人了。”
婆羅門的兒子聽了,放聲大哭起來,捶胸頓足,不能自己。薩和達王勸他不要哭了,還告訴他,自己一定想法滿足他的要求。婆羅門的兒子不信地說:
“你把國家都丟失了,還能有什麼東西來給我呢?”
薩和達王對他說:
“我自己雖然沒有東西送給你,但是鄰國的國王現在正在懸賞重金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殺了,然後帶著我的頭去見鄰國的國王,那時你不是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賞錢了嗎?”
婆羅門的兒子不肯,說了幾句偈語:
世間殺父母,命盡墮泥犁,
今若加害王,其罪等無異;
我今實不忍,加惡於大王,
寧今身命盡,終不造逆意。
薩和達王見他不肯,又對他說:
“你要是不願取我的頭顱,那麼可以割下我的鼻子和耳朵送去,也可以得到不少的賞錢的。”
婆羅門的兒子說:
“這怎麼能行呢?我真的不忍心這麼做的呀。”
薩和達王想了想,對他說:
“這樣吧,你把我綁上帶走去領賞,總可以了吧?”
婆羅門的兒子說:
“既然您一定要這麼做,我也不忍心拒絕您的好意,就衝您這樣的大仁大義,我想那個國王一定不會加害於您的。”
於是,兩個人便一同向薩和達的都城走去。
到了離城二十裏的時候,薩和達王對婆羅門的兒子說:
“你現在應該把我綁縛住,才好去見國王呀。”
婆羅門的兒子依了他,把他綁上,帶入城中去王宮領賞。城中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幼,見到薩和達王被綁著送往宮中,無不傷心欲絕,好像喪失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痛哭流涕。到了宮門前,守宮的士兵早已進宮去報告鄰國的國王了。那國王一聽薩和達王被人捉住送到了宮門前,高興極了,忙叫把人帶來。薩和達王神情自若,從容進宮,徑直來到那個國王麵前。
一班舊臣看見自己的國王被綁著送來,一個個無不傷心垂淚,又不敢明著啼哭,紛紛到僻靜處掉眼淚。這一切鄰國國王早看在眼裏,眾人傷心的樣子使他也受了感染,不覺跟著大家一起掉淚。同時問群臣:
“你們大家為什麼都哭起來了呢,鬧得我也怪傷心的。”
諸臣邊哭邊告訴他:
“我們眼見自己的君主薩和達王為了不讓百姓受戰爭之苦,不惜舍棄國家,讓去王位獨身逃亡在外,現在為了幫助一個婆羅門的兒子又甘心前來送死。這樣仁德的國王,這樣大慈大悲的舉動,怎能不感動人呢,眼看這樣好的國王就要死了,怎麼能不讓我們傷心掉眼淚呢?”
鄰國的國王聽了大家的這番話,良心受了極大的震動,不覺也放聲大哭起來。好一會才止住了哭,又問婆羅門的兒子:
“你是從什麼地方,又怎樣捉住薩和達王的?”
婆羅門的兒子回答說:
“我家十分貧窮。為了求學,我把母親和姐弟抵押給人,借了錢養家,自己去出外求學,學成後回家一看,母親和姐弟已被債主抓去了,我為了把他們贖出來,便出來找薩和達王求乞。走到半路上就遇上了賢明的薩和達王。他聽了我的遭遇後說,我現在已把國家都給予他人了,已沒辦法滿足你的要求,我當時聽了十分難過。薩和達王當時就叫我割下他的頭來獻給大王領賞。我不肯,他又讓我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我當然更不能答應了,這樣他便主動和我一起來就縛。這就是事情原原本本的經過啊。”
那個國王聽了婆羅門的兒子一番話,感動得熱淚直流。當即命令諸大臣,給薩和達王鬆綁。侍候他洗浴幹淨,穿上新衣服把國家的大印親手交還給薩和達王,恢複了他的國家,並感動地說了幾句偈唱語:
自在本國時,遙聞大王德,
今來至於此,見尊逾所聞;
巍巍積功德,譬若純金山,
其力堅如是,無能動搖者;
今見王所行,於世甚無雙,
願以國相還,並奉所居界;
願歸得本土,修敬為臣禮,
不複敢驕慢,事王如尊天。
和黑王樂善好施萬民讚
很久以前,愚頑粗俗的和黑王因為母親生病,傷害生靈而被佛祖點化以後,一改其愚昧的本性,以德政治理國家,宣揚佛法,愛民如子,得到了百姓們的一致擁護。
也許是他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吧,多年來他的國家一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各種災禍從來也不曾降臨這個國家。就這樣和平幸福地過了八萬年。
和黑王不僅廣施慈悲,愛護眾生,而且崇信敬仰三寶,常行十善,以道德之法教化人民。
有一天,他信步出宮,走到街市上,正遇上一個窮人偷竊別人的財物,被事主抓住,要扭送官府。和黑王見狀,便問那個窮人:
“你為什麼要偷別人的東西呀?”
那人回答說:
“我是窮得活不下去,沒辦法,明知道這是違法的事,也隻得冒險幹了。”
國王聽了,便向事主說明了身分,讓他將窮人放了,又給了他一些錢物。
回宮的路上,和黑王悶悶不樂地想著這件事,心裏感到很不安,暗暗尋思:
“身為一國之主,應以解決百姓的疾苦為己任,百姓挨餓,就像我自己挨餓,百姓沒有衣服抵禦寒冷,就像我自己沒衣服穿一樣。我一定要讓全國沒有一個窮人,讓臣民都過上幸福的日子,他們生活好壞,可全在我治國措施的得當與否啊。”
回到宮裏,他立刻傳令全國,大赦天下,並拿出大批珍藏的財寶布施給窮人們,還擺出大批生活用品,甚至治病的湯藥等,讓人們隨意拿取。還為動物們準備了大量食物,讓飛禽走獸及各種魚蟲都來覓食。這樣一來,和黑王樂善好施的美名傳播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