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魅力之源2(1 / 3)

第八章:魅力之源2

吉林省革命博物館珍藏著這樣兩幅照片,這兩幅照片,是物相同,姿態相似,景物也一樣,而時間卻相隔近四年。這是周恩來同誌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與同窗好友在一起拍照的。照片上右邊的是周恩來,左邊前坐的是王樸山,後立者是常策歐。

1913年8月,周恩來進入天津南開學校讀書。當時,他隻有15歲,雖然家境貧寒,但他並不沮喪,相反,他更刻苦地學習文化,因此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再加上他"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的豪爽性格,班上的許多同學都樂意與他交往。常策歐是他的同班同學,且兩人同住一室,兩床相對,正可謂朝夕相處;王樸山雖和他們同級不同班,但三人因誌趣相投,所以總是學習上互相切磋,品德上互相砥礪,思想上相互交流,因此三人友誼日增,情同手足,入學不久,三人便一起拍下了第一張友誼之照片。

很快,第二個學期又開學了。周恩來和他的學友更忙了。他和常策歐等同學,共同發起了"敬業樂群會",他本人擔任了該會的智育部部長、講演團幹事和會長,並主編《敬業》雜誌,王樸山則擔任編輯。他們共同研究各種學識,為挽救內憂外患的祖國探求道路,並引導和組織同學團結互助,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敬業樂群會"成為南開校園裏很有影響的進步愛國團體。共同的學習和戰鬥生活使周恩來、王樸山、常策歐三人的感情上更加親密,在思想上更加一致。

1917年春,周恩來、常策歐等人編輯南開第10次第2組畢業同學錄,他們兩人分別為同學錄作序。在同學錄上,除刊印畢業同學的照片外,還附有各人的小傳。這些小傳都是由相互熟悉、了解較深的同學執筆的。常策歐寫了周恩來的小傳,周恩來也寫了常策歐的小傳。

夏天到了,近四年的學校生活就要結束了,在踏上新征程的前夕,三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再留一張合影,於是三人又來到那家照相館,按照前次的位置、姿態,並把第一張照片放在中間,拍下了第二張照片。這兩張照片生動地記錄了他們與日俱增的友誼和始終如一的救國抱負。

從南開畢業以後,周恩來和王樸山先後到日本留學。開始他們都在東京神田區東亞商等預備學校學習。以後,王樸山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在異國他鄉,周恩來同王樸山交往更為密切。王樸山自幼體弱,經常因病輟學,周恩來就給予他細致的照顧和關懷並鼓勵他鍛煉身體。當時,王樸山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從來事業須精神,百煉當成鐵石身;旋轉乾坤新世紀,中原日日等斯人。"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回答摯友的關懷。王樸山於1922年前後回國,初時從事教育工作,後來在東北屯墾公署任職,遺憾的是,王樸山不幸於1930年病故,享年才34歲。1962年,周總理到長春視察工作時,特意接見了王樸山在長春的子女,並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常策歐在離開南開學校後,進入清華求學。這期間,他與周恩來書信往還,繼續保持聯係。1919年秋,常策歐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倫敦大學。1920年12月,周恩來赴巴黎勤工儉學。當時正值寒假,周恩來決定利用假期到倫敦看望常策歐,並考察英國的社會狀況,於是便剩船渡過英吉利海峽,到達倫敦。從1920年底到1921年初,周恩來和常策歐兩人住在常策歐的公寓裏,從天下大事到求學問題無所不談。1922年1月,周恩來再次赴倫敦看望常策歐。

在假期,常策歐也到巴黎看望周恩來,平時就靠通信聯係。旅歐期間,周恩來寄給常策歐的信共有100多封,但可惜的是,這些信大部分被毀於十年浩劫中。在保存下來的幾封信中,我們抄錄了下麵的一封。這是1922年3月25日周恩來寫給常策歐的信:

"醒兄(常策歐字醒亞):

兩次寄來報信,均收到。

《Times》(《泰晤士報》)即如此減價,便請先代定一月直接寄弟處好了。

書目承示知多種,謝謝。

貝氏《柏林指南》已買得。

柏林天氣,前數日亦甚冷,且曾飛雪兩日。今日略見晴明。倫敦如何?

報請快定?

匆匆。詢近好?

恩來

一九二二·三·二五"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和常策歐兩人關係之密切,聯係之頻繁。

解放後,常策歐在天津北洋大學擔任英語教授。這期間,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多次被邀請到總理家中做客。他們一起回憶過去的歲月,都感到親切。

1953年常策歐不幸病逝。在他生病期間,總理前往他的家中去探望他,在他逝世後,周總理也親自看望和慰問他的女子。

周恩來、常策歐、王樸山三人的合影照片,一直由王樸山的家屬珍藏著,後來才將它贈給了吉林省革命博物館。

這兩幅照片,忠實地記錄了他們三人之間珍貴的友誼,也充分體現了總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純真品質。總理這種身居要職仍不忘故交、聯係群眾的作風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三十八、博覽群書

學與人生大誌是相關聯的,早年周恩來認為,"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那麼怎樣學呢?周恩來強調"勤、兼、恒"。"勤"是學態度,他說:"然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足矣。"就學習內容來說,周恩來主張"兼而學之",既反對唯一西學是舉,置國學於無用的數典忘祖的民族虛無主義,又反對拒西學於國門之外,搶殘守缺的擬古複古主義。這就是"兼"。而"恒"則是指學習要持之以恒,有恒心、有毅力。周恩來早年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古者八歲而入小學,習六藝,執灑掃,應對進退之役。逮十五而入大學"這種思想,終其一生都未改變。以後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即是這種思想的發展。周恩來不僅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的。可以說,勤於學習、博覽群書是周恩來的一大特點。正因為這樣,才使他具有高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超人的智慧。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就曾對此稱讚道:"在過去25年裏,我有幸會見過的100多位政府首腦中,沒有一個人在敏銳的才智、哲理的通達和閱曆的智慧方麵超過他(周恩來),這些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領導人。"現在,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終身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理論的一大新熱點,"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和博覽群書已經成為時代向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周恩來勤於學習、博覽群書的精神、信念和習慣,對我們不無借鑒作用。

博覽群書是周恩來從小養成的習慣。六歲時周恩來隨父親、母親、嗣母到外祖父家裏,外祖父生前曾當過三十年的清河縣知事,家中藏書很多,從詩詞歌賦、通鑒野史到古今小說都有。周恩來在嗣母的教育和指導下,閱讀了許多中國優秀的神話故事和古典小說。

他特別愛讀《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全傳》、《紅樓夢》和根據《史記》故事編寫的《列國演義》等書。愛國曆史故事和這些書中反抗剝削和壓迫、追求正義和光明的事例,以及英勇反抗異族侵略的壯烈事跡,使周恩來增長了曆史知識,培養了他的民族氣節和崇敬忠良、憎恨奸佞的是非觀念。

中國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的精華,對童年周恩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思想的產生,起了催發作用。

上中學以後,周恩來讀書的興趣更濃厚了,《離騷》、《史記》、《漢書》等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曆史書籍都是他喜歡的。有一次,他上街看到一本《史記》,愛不釋手,就把夥食費全掏出來買回這本書。當大家晚上在寢室裏休息時,周恩來常給他們講《史記》中的故事。

在一些教師的影響下,周恩來也閱讀了中外曆史上一些西方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如蘆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亞當·司密斯的《原當》、赫胥黎的《天演論》以及中國清初進步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