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產後母子異常情況處理
產婦產後常見病症及治療
產後貧血的治療和改善
概述
大部分的女性都有貧血的現象,尤其在快速成長的青春期,或需要供給胎兒養分的懷孕期,最容易造成貧血現象。貧血是指血液稀薄,也就是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減少,以及伴隨而來的血色素減少所致。正確的作法是檢查血液的紅血球數及血色素,借以判斷是否為貧血。沒懷孕的婦女血色素低於12克/100毫升,而懷孕的婦女血色素低於10克/100毫升就表示貧血。
如何處理
(1)輸血:產後出血過多須進行輸血處理,一般依病人狀況決定,不輕易輸血,若須輸血也不要遲疑。此外,醫生也會針對出血做出處理,如:胎盤殘留的清除、傷口再縫合一次及加強子宮收縮。
(2)藥物補充:為了促進鐵劑的吸收,平日宜多攝取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若服用後有胃腸障礙(想吐),可改在就寢前服用,通常副作用隻要忍耐幾天就會習慣;同時,在服用鐵劑後一小時內,不可飲用茶、咖啡,以免妨礙吸收。
(3)飲食補充:與貧血有關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鐵、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6等。飲食的營養均衡是很重要的,外表肥胖的人,有時在營養方麵並不充實,大部分的肥胖,都是因為穀物、甜食攝取過多而造成的,其他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卻很缺乏。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貧血,而偏食、瘦弱的人也會出現貧血現象。
產後食補多隻持續一個月,之後仍可能再陷於營養不足狀態,為改善母體營養條件,最好食補從懷孕後半期開始,並持續到產後4~6個月。其間在生產後1周的食物中,盡可能不要摻入酒精,因為酒精對子宮收縮恢複有抑製作用,會使產後惡露增多,加重產婦貧血,並使子宮恢複期約延長2~3周之久,所以分娩後吃的食物,應延後一星期才加酒。
另外,用於婦女產後的生化湯能調血補虛、怯惡露。
除了麻油雞外,還應保持六大類食物(即五穀、魚肉、豆蛋、油脂、青菜以及水果)均衡,不要一味隻吃雞肉,否則1個月下來,看到雞都會敬而遠之。所以應以均衡的膳食配合適當的運動,而不是大肆進補,發胖之後,又去花錢減肥,而其中減肥成功者又寥寥無幾。
在日常生活上。產後婦女應多休息,不宜太過操勞,產後運動則視情況而調整。不宜太長、太劇烈。另外,平時須防止暈倒,從蹲臥姿起立時要緩慢,以免因姿態性低血壓而暈倒,當感覺到有眩暈現象時,應立即坐下或躺下以防跌倒。
總而言之,產後貧血應視生產情形而多加調理,若有貧血症狀應至醫院確認,平時疏解精神壓力,並布置舒適的生活環境;其中飲食療法最為重要,有貧血特效藥之稱的肝髒值得多多利用。由於肝髒具有獨特的腥味,必須特別注意新鮮度,並在烹調上多花工夫,才能增進食欲;如:豬血、魚貝、肉類、菠菜等,在烹調上若多下工夫,也有如肝髒的補充功效。
產後婦女貧血問題的改進,使得產婦能夠積極地從事適當運動,以鍛煉身體而使體力逐漸恢複,做事才能集中精神、有耐心,才能夠好好地哺育小孩,營造幸福的家庭。
產後尿失禁病症及處理
概述
一般婦女所謂的尿失禁,大都指“應力性尿失禁”。意即:當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躍時,膀胱的逼尿肌卻處於無收縮的情況下,其小便會不自主地溢出。
此種病症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大約其發生率在30%~50%。
這以病症主要的成因,是骨盆腔內支持的韌帶、肌肉、結締組織於生產過程及產後複健時有所缺失、傷害或不完整,致使尿道和恥骨間的韌帶、陰道、陰道前壁和後尿道間的組織,以及提肛肌,產生了斷裂、鬆弛,結果子宮下墜、膀胱下垂、膀胱及後尿道間的角度改變、尿道本身傾斜度加大等等,因此當腹壓增加時,膀胱內壓大於尿道內壓,導致尿液溢出。
生產過程中,較容易產生尿失禁的因素有如下幾點:
(1)生產過程中,雖有產痛的發生,然而子宮頸口未達到“全開”,卻盲目用力。
(2)子宮頸口全開時,母體的用力和子宮收縮無法配合。
(3)利用產鉗或真空吸引器,輔助生產時,與產痛不甚配合。
(4)胎兒過大,或骨盆腔較狹窄,則產道相對地過度的擴張,甚至有裂傷。
(5)錯誤地由外力來加壓推擠腹部,以使胎兒娩出。
(6)產後陰道的修補不完全。
(7)多胎。
(8)懷孕時,由於激素的作用,使得骨盆的結構產生鬆弛。而產後的複健運動又無恒心,做得不確實。
原則上,這些種種因素所形成的尿失禁,必須由醫生詳細地檢查及評估。
雖然如此,仍須鑒別診斷幾種尿失禁:
(1)神經性膀胱。
(2)逼尿肌無力。
(3)泌尿道係統先天異常。
(4)發炎。
(5)受傷。
(6)更年期激素缺乏所致。
尿失禁在治療方麵,可視其輕重程度選擇適當的療法。
(1)產道修補不完全者,或尿失禁較嚴重者,可以手術矯正。
(2)若是骨盆腔鬆弛、陰道鬆弛所形成支持結構的問題,同時尿失禁非嚴重者,可堅持複健運動(3~6個月)。目前以骨盆底肌肉運動為主,可配合其他加強腹部肌肉的一些輔助運動。
(3)藥物、針灸療法。
(4)其他如:膀胱訓練法、子宮托、電氣刺激法……
產後傷口疼痛病症及治療
自然產傷口的處理
自然生產通常在陰道口和肛門之間做會陰切開,會陰切開的目的在於增加產道出口的空間,使胎兒容易娩出。而且切開的傷口平整,縫合後會比較好看,不像裂傷時傷口不但不整齊且較為難看。會陰切開可分為正中切開和斜切,視每個人會陰的構造而定。因為中間的血管和神經比較少,所以正中切開較少出血,傷口也沒有那麼多疼痛;而斜切由於會傷到比較多的神經和血管,故出血會比較多,傷口也比較痛。
所以大部分的婦產科醫生多喜歡做正中切開,但是有些人陰道口和肛門的距離很短,為了避免寶寶出生時使傷口裂到肛門,這時就會考慮做斜切。由於會陰附近的血液循環很好,所以會陰切開的傷口很少發炎,一般不必擦消毒藥水即可順利愈合。另外,也有些醫院可能會請孕婦在上完廁所後,以清水衝洗減少發炎機會,至於縫合的線現在大多是用可吸收的線,所以不需拆掉,這些線平均在50~70天就會被吸收掉。
自然產的傷口在頭幾天會有疼痛的現象,一般服用止痛藥就可以改善。有時傷口會有腫脹的現象,如果止痛藥無法完全止痛,可以暫時用冰敷。產道有時會有裂傷的情形,尤其是如果胎兒太大、產道太窄,或是產程太快的時候。裂傷依嚴重程序分為1~4度,第一度是指表麵的黏膜受傷;第二度時裂傷會達到黏膜下層;第三度是指肛門括約肌斷裂;第四度則是裂到了肛門。
通常第一度到第三度裂傷的處理並不困難,產婦在照顧上也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可能會比較痛一點,但若是四度裂傷的處理就比較棘手,因為肛門裏麵有很多細菌,很容易造成傷口的感染,甚至在肛門和陰道中間產生瘺管;這時產婦會發現在排便時大便會從陰道出來,一旦形成瘺管,就一定要再動手術修補。
剖腹產傷口疼痛問題
剖腹生產後最明顯的,就是肚子上的傷口。但是肚皮上的傷口隻是表麵而已,肚皮下的皮下脂肪、肌膜、肌肉、腹膜、子宮等,都要一層一層切開來,所以剖腹產後最明顯的不適,就是傷口的疼痛問題。傷口的疼痛在前兩天最為明顯,尤其是在移動或翻身時,但隨著傷口的複原,疼痛的程度會逐漸改善,大約一周以後就不會痛了。由於病人在移動或翻身時,肌肉會拉扯到傷口而引起傷口的疼痛,所以病人在頭一個禮拜可以綁上束腹帶,以減少傷口的疼痛症狀。對於疼痛的處理,如果病人可以開始進食,就可以服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症狀。但是在手術剛完的前一兩天,病人還無法正常進食時,隻有在痛得無法忍受時才找醫護人員,這時護士通常會給予止痛針,但等到藥效發作又要好幾分鍾時間。一般來說,病人從開始覺得疼痛到疼痛解除,平均要花上二三十分鍾,大大影響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有規模的醫院,都有所謂“病人自控式止痛”(簡稱PCA)的止痛機器,幫助病人減輕疼痛感。當病人感到疼痛時,隻要按一下機器,止痛藥就會自動加到病人身上,而達到止痛的目的。這種機器可以事先由醫護人員來設定,所以不會有過量或上癮的危險性。
止痛可以是連到病人身上的點滴,也可以事先在麻醉時,以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連上一根管子放在脊椎骨裏。不管是哪一種止痛方式,除了惡心、嘔吐以外,不會有其他嚴重的副作用。有些人以為使用止痛藥,將會影響到傷口的複原或排氣的時間,而不敢打止痛針,這是不正確的。
剖宮產手術後須知
一般做完腹腔手術以後,因為手術中經常會動到腸子,以致腸子有一段時間不會蠕動,如果太早進食,腸子就容易脹起來而導致嘔吐現象,所以一般腹腔手術後的病人,醫生都會建議要等到排氣之後才能進食。不過剖腹生產由於很少會動到腸子的部位,所以病人通常隔天就可以進食了,甚至有的醫院在手術完6個小時以後,就讓病人吃東西,也沒有發生什麼並發症。
手術完後雖然傷口會有疼痛現象,但是病人最好在第二天就試著下床走動,盡早下床不僅可以幫助病人早一點恢複,還能促進腸子排氣,也可以減少血管栓塞的發生。有的病人擔心太早走動傷口會容易裂開,這是不正確的。但是建議產婦傷口在表皮還沒有愈合時,最好人不要碰水,通常開完刀後,醫生在傷口上會覆以紗布及美容膠布,以防止感染發生,而住院期間,醫護人員也會經常替病人換藥。
一般來說,表皮長好通常要7天左右,有些肥胖、糖尿病、慢性病,或是營養條件較差的病人,傷口愈合會比較慢,因此,洗澡通常要等到表皮愈合以後才可以。表皮的縫線現在大部分是用可吸收的縫線,所以一般都不需拆線。如果是用不可吸收的線或是釘子釘,通常是5~7天左右才能拆線。但是傷口要全部長好大約需要半年左右,為了讓傷口比較好看,傷口在半年以內最好貼上膠布,以減少疤痕的產生。
保持清潔減少並發症
自然產後的傷口發炎,通常發生在四度裂傷以後;而剖腹產的傷口發炎,通常發生在肥胖、糖尿病、慢性病,或是營養情況不好的病人身上,或是產婦破水太久,甚至子宮腔本來就已經感染了。傷口發炎時會紅、腫、疼痛比較厲害,嚴重時傷口還會裂開或是有膿流出。輕微的感染隻要多換藥,並且給予口服抗生素即可;嚴重的時候必須再動一次清創手術,把發炎的組織切除,再重新縫合。
總之,傷口的照顧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潔。自然產後的會陰傷口並不太需要特別處理;剖腹產的傷口就要保持幹燥,並且經常換藥。雖然傷口發炎目前已經很少發生,但是如果有紅腫或是有液體流出時,就要趕快請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