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功高震主,娘舅被逼身亡3(1 / 3)

第七章 功高震主,娘舅被逼身亡3

改革創新,頻頻推出善政

除了上述的那些改革措施以外,雍正在其他的很多方麵都進行了不小的改革,而且很多措施經過曆史的檢驗都很有成效,下麵我們就簡單列舉一些,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我們也能發現雍正皇帝的魄力和膽識,難怪後人曾經稱他為“改革皇帝”。

先說三個在經濟方麵進行的改革。

首先就是攤丁入地。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賦役製度都是土地和人丁分開納稅。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時候,曾經實行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措施,也就是說,康熙認為那個時代是個盛世,盛世的時候出生的人丁,都不再收取人頭稅。但此前出生的人丁還要繳納丁銀。

雍正上台之後,對這種製度進行了改革,開始推行丁銀攤入地畝也就是我們說的攤丁入地,在這種製度之下,先前的人頭稅被分攤到了土地稅之中,不再征收人頭稅。這項賦役製度的重大改革,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那些生活貧窮但是不擁有土地者的負擔。從這個方麵而言,攤丁入地製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所有的改革都有兩個方麵,從另一個方麵講,自從康熙實行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後,特別是雍正實行“攤丁入地”製度之後,社會人口開始急劇增長。道光年間,人口的數目已經突破了四億,這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第二項措施就是實施了“重農抑末”政策。和我們當今的經濟狀況截然不同,在中國古代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很多皇帝都意識到了農業的重要性,雍正也是一樣。雍正五年,他發布了禁止奢侈的上諭,談到了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他說:“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農、工、賈皆依賴於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

雍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事四種行業的人,除了當官之外,就是農業最重要,那些當官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都依賴於農業生產才能活下去。因此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這句話就是以說明雍正很重視農業,和以往的封建皇帝一樣,雍正也具有重視農業的觀點,這種想法體現在政策之中就是他實行了重農抑末的政策。以此來推動農業的發展。

在實施這一政策的過程中,雍正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他下令各州縣官,每年在縣裏選一兩個勤勞簡樸、沒有過失的老年農民給予八品頂戴,以表示對他們的獎勵。其次,他還推廣耕田法限製經濟作物的發展,解決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爭田爭地的矛盾。還有一項措施是墾荒。在墾荒中,雍正有組織地做了兩件事,搞直隸營田以及組織寧夏墾荒。與此同時,他還注意開發四川,修築浙江、江蘇海塘。

雍正所采取的這些措施對於保證糧食生產,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雍正皇帝總是喜歡追求極端,過分的重農抑末、抑製工商業的發展也會阻隔經濟的前進。

此外雍正在位期間還積極治水,雍正四年,有一位官員上奏折,舉出河工備料方麵存在的弊端,雍正匿去上折人的姓名,將折子轉發給河道總督齊蘇勒,命他“盡心籌劃”。

河工是十分複雜的事情,隻有這方麵的專家才略懂一二;而且河工因為耗資巨大,往往也成為許多貪官汙吏的生財之道,這就在治水難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治吏的困難。雍正對治水的複雜性是看得非常透徹的,所以在治水的過程中很少輕易發表先人為主的意見。而是多方考察、多方聽取各方麵說法,密折正是作參考的材料。臣子的密折很多都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所以就很可能觸及一些政務的實質部分,雍正就善於把各方麵的私人意見彙總到一起來,從而解決了各種需要解決的矛盾,看到事情的大概全貌。聰明的決策者聰明的地方,往往不在於他事先有特別好的意見,而在於他善於聽取多種意見並給以十分恰當的總結。

通過修築河道,治理洪水,保護了耕地,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另外,還有兩條政治方麵的改革,值得我們在這裏提及一下。

首先是改土歸流。清朝的時候,在我國的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由世襲土司進行管轄。此前已有過類似的“改土歸流”的舉措,但雍正全麵實行“改土歸流”製度,就是革除土司製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所謂的“改土歸流”。

對於這項措施的執行,最初雍正並不主張用兵,而是認為應當循序漸進地進行,但他也聽取了民眾的意見。這個問題君臣前後磋商了幾年。雍正充分吸收了意見的結果,從對苗民事務的不熟悉、主意不定,到最後把握實情,做出果斷的決策,最終推行了強有力的政策。

這種管理體製,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人民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民族與邊疆問題,東北地區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東南的台灣、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時已經得到解決;西南的民族問題,雍正時得到了解決。這一政策有助於民族的團結統一,但是從雍正的角度進行考慮,更重要的可能是進一步加強了他的中央集權。

其次是廢除賤籍。賤籍就是指不屬於士、農、工、商的“賤民”,這種賤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得改變。賤民處在社會的底層,受到諸多的限製和壓迫。例如,他們不能讀書考科舉,也不能做官。這種賤民主要包括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廣東疍戶等等。在紹興的“惰民”,相傳是宋、元罪人後代。他們男人從事捕蛙、賣湯等行當;女的主要做媒婆、賣珠等活計,兼帶賣淫。這些人在其他的非賤民眼中“醜穢不堪,辱賤已極”,人們都看不起他們。安徽的伴當、世仆,其地位比樂戶、惰民更為悲慘。廣東沿海、沿江一帶,有疍戶,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蘇蘇州府有丐戶,也為賤民。雍正皇帝果斷地對這種不合理的製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將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蛋戶等所謂的賤民豁免為民,編人正戶,大大提高了這群人的社會地位,這可以說是對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極端不合理的等級製度的一種挑戰。

雍正在位期間的功績,還有兩點值得特別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選儲。勤政,是雍正區別於其他帝王的一個顯著特征。縱觀中國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樣勤政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雍正在位期間,曾經這樣評價自己“以勤先天下”。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是天下人中最勤勞的,和其他的帝王不同,他不巡幸,不遊獵,每天都處理政事,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僅僅就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折三萬五千餘件、滿文奏折六千六百元餘件,共有四萬一千六百元餘件,按照他在位十二年零八個月計算,平均每天他就要批閱奏折約十件,況且這隻是現存的奏折,那些遺失的部分可能還多不勝數。雍正批閱奏折多在夜間,親筆朱批,從不讓他人代勞,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有一千多字。足以證明他是多麼的勤於政事。

選儲也是雍正留給清代的一份重要曆史文化遺產。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儲製度。清朝皇帝的繼承人問題,康熙以前沒有製度化。在雍正之前,清朝出現了不少為了爭儲而骨肉相殘的悲劇,同時雍正也目睹了雍正末年諸位皇子為了爭奪帝位而進行的爾虞我詐,相互攻擊。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麼辦法在家族內確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一百多年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用嫡長製?雖可以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用太子製?康熙帝失敗的教訓,雍正已經親曆切膚之痛。於是雍正就想出一個辦法,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這就是所謂的秘密立儲。方法就是擬寫兩份相同的傳位詔書,一份皇上自留,一份放在密封錦匣中預先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將來兩份核對無誤,方可生效。這是建儲製度的一項重大創舉。其積極的方麵是,既有利於在皇子中選優,又避免皇子們爭奪儲位,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