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用之所長而不計其短1
在結交朋友與用人方麵,胡雪岩向來不計其短,單看其長。他認為,一個人若有一技之長,即使其他的小毛病不斷,也有用的必要,也可以結為朋友,為己所用。因為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用求全責備的態度來要求每個人,那麼未免過於苛刻,在現實中也不容易實現。
關注頗受非議之人
胡雪岩為人處世,對於人才的辨別,眼光獨到,往往能夠識別並扶持一些傑出之士,使他們走向成功,進而成為自己事業上的靠山和幫手。
王有齡跟父親寓居於杭州,不料老父染上風寒,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王有齡為辦喪事,花光了所有積蓄,不但回鄉的路費沒有了,就連吃飯的錢也經常沒有著落,更不要說用錢去打點吏部上下,補任實缺了。
王有齡雖然屢試不第,但好歹也算是個讀書人,成天念得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之,治人者食於人”。他始終放不下架子去沿街叫賣,他最關心的卻是天下時局,與人交談,開口盡是如何治國理政。然而,他已有餓死之虞,還奢談國事,如何不讓杭州城那幫凡夫俗子笑破肚皮?況且王有齡生性孤傲,有著讀書人的迂腐,不輕易言謝,那些資助王有齡的人認為他無情無義,也就不再搭理他了。
王有齡每日形單影隻,在街上隻能靠替人抄抄寫寫混口飯吃,晚間往土地廟地上一躺,打發時日。
胡雪岩雖然認識王有齡已經有些年頭,然而與王有齡並無什麼正式的交往,但他曾與別人一起,聽過王有齡高談闊論,談論時局戰事。別人都把王有齡的話看作是無稽之談,但是胡雪岩卻從中琢磨出許多道理。他認為王有齡確實有治國安邦之誌,有著非凡的才華,非常人所能及。於是胡雪岩時常有意識地與他接近,聽他縱談國事,請他喝酒。
胡雪岩對眾人所不齒的王有齡如此親切,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他們十分不解地對胡雪岩道:“王有齡是個敗家子,不成器,你為何要與他混在一起?”
胡雪岩隻是笑道:“王有齡身世可憐,請他喝點酒吃頓飯,也是人之常情嘛。”
後來兩人逐漸成為朋友,王有齡這才開始敞開心扉,對這位經常接濟自己的朋友大談自己的抱負。胡雪岩聽後十分高興,意識到自己沒有看錯人。當胡雪岩知道王有齡苦於無錢去打點吏部上下為自己謀取一個實缺官職時,就私下將錢莊的五百兩銀子,贈與王有齡做活動經費。
胡雪岩為人十分地機敏,也非常善於交際。杭州人聽說他私自借用銀兩被信和辭退後,都大為惋惜,更不理解他為何如此出力幫那個“王瘋子”,難道胡雪岩也瘋了嗎?
後來的事實讓一度鄙視王有齡的杭州人大開了眼界,王有齡自從有了這五百兩銀子之後,在官場上一帆風順,有如神助,不到兩年,居然升至浙江巡撫。再次回到杭州,人們這才發現,王有齡確實是個非凡人物。
接濟時運不濟之人
要使一個受人非議的人為自己做事,首先就得從心理上去收服他。受人非議的人,或許行動古怪、或許言不合眾,又或許性格孤傲。無論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隻要他真正才能出眾,胡雪岩總會千方百計地收服他,使他從心理上對自己產生敬佩,從而為自己效勞。
當初,王有齡在湖州任知府時,轄區內一個縣城發生了民變。亂民殺了縣官,攻占了縣城,豎起大旗,自稱“無敵大王”。消息傳到湖州,王有齡非常惱火,召集幕僚,征詢辦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齡自己也十分支持這種意見。
但是王有齡的手下有個叫司馬鬆的幕僚卻反對出兵剿滅的做法。他認為:“如今官兵久不訓練,不知拚殺之事,亂軍風頭正健,不與之相爭才是上策。否則,一旦官兵圍剿亂民失敗,隻怕四處的亂民都會響應。況且民亂事出有因,當以‘撫’字為上,既可安撫民心,也可平定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