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草長成一片遼原,花兒長成一座花園,而我們是在這一片遼原中,一株努力發芽的嫩草,花園中一朵含苞欲放的小骨朵,吸收著革命先輩們的智慧、靈氣,慢慢成長著.. 引言: “孩子一定好好學習,將來爭取當個供銷社售貨員,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日頭曬不著”,這是兒時媽媽對我最大的期望。1997年大學畢業,我終於如媽媽所願,走進了供銷社大門,站在了櫃台的後麵,當起一名供銷社售貨員。 回想起兒時的供銷社,媽媽的期望確實有她的道理。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十分匱乏,許多日常用品都要憑票供應,即使陳設簡陋、服務水平一般的供銷社也常常是車水馬龍。哪家孩子如果在供銷社上班,那是家人最大的榮耀,連本村的鄉親都跟著沾光。供銷社下延機構就是村裏的小賣點,集體經營,售貨員拿集體工分,是個爭搶的職業。小村隻賣個鹽巴、醬油、醋等少量日常用品,過年想給孩子做件新衣服,就得到大村或集鎮上的供銷社去買,很不方便。那時候的供銷社,嚴格上來說並不是購物場所,而是收發物資的地方,常常與大車店混在一起,負責農村農產品的收購和小到一瓶醬油,大到一袋化肥所有商品的供應。也正因此,供銷社內部任何一個崗位包括一名售貨員,都是人們欽羨的“香餑餑”。童年的記憶,使我堅定了“長大就當售貨員”的遠大理想。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功利主義思想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