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理職責檢測手冊1
一、生產責任檢測內容
基本準則
為了有效進行生產活動,必須完備下述三方麵:
第一是要完善生產條件。生產條件是指根據企業經營的意誌所決定的生產結構或生產力、廠房安排、作業編組等範圍。第二是要完善生產計劃,以便有效地推動生產。第三是完善生產管理技術,以便對生產計劃和執行結果之間的差距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關設備情況的調查事項
(1)是否能掌握設備情況?如能掌握,應調查設備情況和現在的使用情況的差距。
(2)是否能掌握設備開工率?如能掌握,應調查其開工率是在一般水準之上,還是在一般水準之下。
有關工時勞動能力的調查事項
(1)是否能掌握工時勞動能力?如能掌握,應調查其能力和現在利用工時勞動能力之間的差距。
(2)是否掌握工時開工率?如能掌握,應調查其開工率是在一般水準之上,還是在一般水準之下。
(3)是否易於補充人員?應該按不同職位調查其難易程度。
有關廠房安排的調查事項
(1)廠房安排是否也能適應將來的計劃?
(2)廠房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從工程的設計、質量、成本等方麵作了考慮?
(3)是否考慮到安全問題?
(4)是否適當地照顧到環境衛生?
(5)是否分別掌握廠房安排費用?
有關工作環境的調查事項
(1)采光是否順應工作性質?
(2)照明是否順應工作性質?
(3)通風是否順應工作性質?
(4)冷暖設備是否順應工作性質?
(5)是否考慮到工作場所的安全管理?
(6)是否考慮到工作場所的氣氛和工作場所的紀律?
有關工廠道德意識的調查事項
(1)是否對工人進行品德教育和技術教育?
(2)是否對工人進行操作或業務訓練?
(3)有無福利設施?
(4)有無提案製度?
(5)是否進行有關勞工法的研究?
(6)是否注意出勤率?
(7)有無工資製度規定?
(8)員工是否了解工資製度?
(9)工資製度是否客觀、公平?
有關設計的調查事項
(1)設計人員是否受過生產技術方麵的適當訓練?
(2)設計人員是否考慮到成本?
(3)圖紙是否規範和分類?
(4)設計時是否想方法利用標準零件?
(5)設計時是否考慮到工作方法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6)是否對所有產品都規定了降低成本的目標,並定期進行檢查?
(7)是否盡可能地放寬公差及其他質量標準?
(8)設計人員是否注意到產品的質量標準、工作方法、製造成本之間的相互關係?
(9)是否盡量利用國家及同行已製定的標準?
有關技術標準、質量標準的調查事項
(1)是否有產品及零件的標準設計圖?
(2)是否有產品規格?
(3)是否有零件規格?
(4)是否有試驗規格?
(5)是否有材料規格?
(6)是否有機械操作手冊?
有關作業標準的調查事項
(1)加工程序是否標準化?如已標準化,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一種:①方法程序表;②製造程序表;③安裝工序表。
(2)加工程序標準是參考什麼製定的?應調查是參考下述哪種資料:①機械裝置圖;②機械設備情況表;③機械開動率表。④安全生產規定
(3)加工條件是否標準化?如已標準化,應調查是采用下述哪個標準:①切削所需條件的標準化;②使用機械工具的標準化;③生產方麵的標準化。
(4)生產場地是否標準化?如果標準化,應調查是采用下述哪個標準:①空氣條件的標準化;②色調調節的標準化;③照明的標準化;④生產安排標準化;⑤作業工具的標準化。
(5)操作方法是否標準化?如果標準化,應調查是采用下述哪個標準:①方法的標準化;②動作的標準化。
(6)技能是否標準化?如果標準化,應從質量的標準化和量的標準化兩方麵進行檢查。(7)是否有時間標準?
有關產量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需要產量計劃?應分別調查:①因為是估測生產,所以需要計劃;②因為是外包加工生產,所以不需要計劃;③雖說是外包加工生產,但需要計劃。
(2)是否製定產量計劃?如果製定了,應調查是用於估測生產的產量計劃,還是用於外包加工生產的產量計劃。
(3)產量計劃是基於何種標準製定的?應調查是基於下述哪個標準:①銷售量;②銷售量和庫存量;③工作情況設備和人員;④資金限額。(4)由誰製定計劃?應調查製定計劃的負責人是誰,以及與此有關的人員。
有關程序計劃的調查事項是否指定了標準機械?在該機械不能使用時,是否有代用機械?
是否指定標準型?在該型不使用時,是否有代用型?
是否指定標準工具?在該工具不能使用時,是否有代用工具?
(4)是否指定了標準熟工?在該熟工不能工作時,是否有人代替?在該材料不能使用時,是否有代用材料?
(5)是否指定了標準用材?
(6)對所使用的每台機器是否都規定了標準生產能力標準時間?
(7)對每個標準熟工是否都規定了標準生產能力標準時間?
(8)程序安排是否有階層?如有階層,應調查每個階層中是否都規定了標準程序時間
有關日程計劃的調查事項
(1)有無必要製定日程計劃?應分別根據下述情況調查其必要性:①負荷量低於生產能力;②負荷量和生產能力平衡;③負荷量大於生產能力。
(2)有何種日程計劃?應調查是采用下述哪種:①隻有小日程計劃短期;②有大日程計長期。
(3)日程計劃是根據什麼資料製定的?應調查是參照下述哪種資料:①生產標準;②生產能力設備和人員;③外包加工能力;④其他。
(4)是否在考慮到會出現變化的基礎上製定日程計劃?應分別根據下述情況進行調查:①製定計劃留有餘地,把餘下的生產能力用於應急或改變規定;②設立機動應急小組,用於應急;③因沒有考慮到變化而造成混亂。
(5)交貨日期是否嚴格?應分別調查屬於下述哪種情況:①由於是估測性生產,不嚴格;②雖是估測性生產,但很嚴格;③按訂貨量生產,很嚴格;④雖按訂貨量生產,但不嚴格。(6)是否有決定產量大小的原則?如有,應調查是交貨日期中心主義,還是利益中心主義?
(7)有無庫存計劃?如有,應調查以何種方法實現囤積計劃。
(8)有無調整庫存計劃麵的規則?如有,應調查有關具體規則的合理性。
有關估算成本的調查事項
(1)是否估算成本?如果估算了,應調查其目的是為了價格競爭而削價還是為了降低成本。
(2)如以降低成本為目的,是否設定了容許成本?
(3)程序計劃是否反映在估算成本之中?
(4)日程計劃、庫存計劃是否反映在估計操作費之中?
(5)備有什麼樣的估計資料?應調查有下述哪些資料:①每台機器的使用率;②不同生產線,不同熟練程度的勞動率;③每種材料的標準價格;④時間資料;⑤其他。
(6)估計資料每隔幾個月修改一次?應根據不同資料調查其修改頻度。
(7)不良率是否反映到估算成本中?
(8)運轉率是否反映到估算成本中?
有關采購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製定了采購計劃?如果製定了,應調查是哪個部門負責此項工作。
(2)製定采購計劃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根據下述哪項標準:①產量;②產量和庫存量;③資金限額;④訂購數量;⑤購入單價;⑥市場動向;⑦倉庫容量。
(3)選擇貨源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根據下述哪項標準:①質量;②名牌商標;③不良品率;④交貨日期;⑤支付條件;⑥過去的實際單價;⑦商業習慣;⑧關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