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理論的六個學派(1 / 2)

第一章 管理理論的六個學派

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把管理理論學派劃分為六個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

(2)經驗學派;

(3)人群行為學派;

(4)社會係統學派;

(5)經營決策理論學派;

(6)數理學派。

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西蒙、馬奇等人,廣泛汲取了各個學派有用的東西,把古典學派和行為學派兩派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決策論和控製論等數學工具來分析和闡述各種管理問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經營決策理論學派。這一經營決策理論學派的出現,對管理理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當前最著名的決策理論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西蒙認為,計劃本身就是決策,組織、控製都離不開決策,不但最高管理階層要決策,而且各級管理人員也都是“決策者”。從這方麵來說,決策過程其實就是全部的管理過程,甚至可以把“決策當作管理工作的同義語”。

西蒙提出:決策不是一瞬間行動,而是一個漫長的、有著一係列警覺、探索、分析等複雜過程。它包括要弄清楚決策的理由、研究行動的可能方案,在眾多方案中進行選擇三個階段。決策必須做好三項工作:調查研究,情報工作,決策所需要的有關經濟、科技、社會等各方麵情況,設計工作,發現、開發、分析行動的各種可能的方案,再從各種可行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最理想的方案。

決策可分為兩類,即定型化決策和非定型化決策。定型化決策是指具有重複性和常規性的決策,它的處理方式是按已形成特定的程序,不需要對每次所發生的情況作重新研究處理;非定型化決策是剛剛才出現的,其結構尚未被理解的或極其重要的決策,這種決策沒有一定的方法可循。這兩種決策由於所使用的技術不同,因此承擔的管理階層也不同。一般來說,基層機構處理基本作業過程,中層機構處理定型化決策,高層機構處理非定型化決策,其中包括對整個組織的再設計在內。當然,“定型”與“非定型”都隻是針對其典型性而言,大部分決策通常具有處於二者之間的特性,這就需要具體分析。

決策中替代傳統的“最優化”原則應該是以比較實事求是的“令人滿意”這個準則。傳統管理學用“最優化”作擇優的原則,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它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能實現:(1)了解全部可供選擇的方案;(2)對每個方案可能得到的結果要做到心中有數;(3)決策者對這些方案已經有了十分明確的選擇順序。實際上,對於處在不斷變動、又不確定的外界環境影響下,難以搜集到全麵信息的決策者來說,都是不可能做的;大部分決策者在知識和預測的準備方麵,要做到十分明確選擇順序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令人滿意”這個概念比較切合實際,在決策時,隻要確定一套相對比較“令人滿意”的標準,再對照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或基本上能滿足或超過這些標準的,就應該是“令人滿意”的方案。其實絕大多數決策者尋找和選擇的,一般都是“令人滿意”的方案;要求必須“最優化”地擇優是相當少的。西蒙認為,“令人滿意”的標準並不是絕對的,不能變的,由於有時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它們的要求也就應從實際出發,因此,“令人滿意”的標準將是不斷變化著的。

一、決策科學化

決策科學化指的是決策時要以充足的事實為依據,采取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對大量的數據和資料按照一定的內在聯係進行係統計算和分析,遵循科學程序,作出正確決策。現代管理科學主要是為決策服務的。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決策科學化的過程。采用管理科學,最終是要達到減少決策的失誤,減少決策的風險性,提高決策可靠性的目的。

以係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技術是“管理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征,它為現代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計劃與控製來解決各項生產與經營問題。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知道,企業為了達到它預訂的目標,總是采用各種數學模型和特征來表示計劃、組織、控製、決策等符合邏輯的程序,從中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

“管理科學”理論把現代科學方法運用到管理領域裏,為現代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致使管理理論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在科學的基礎上跨進了一大步,同時它的應用對企業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然而,它也和其他理論一樣,有著不足之處:

(1)不能也不可能把管理中與決策有關的各種複雜的因素全部數量化;

(2)關鍵是這一理論忽略了人的因素,可以說這是它的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