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善於與人合作2(1 / 3)

第七章 善於與人合作2

合作要有“親”有“疏”

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和範圍,否則如今的天下肯定已經大亂。與人交往亦如此理。

一位學子自深圳歸來,談起一種“深圳現象”:“相識容易相會難”。在那裏要認識一些新朋友並不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的每一位青年,都可能成為你的朋友,你隻須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去跟他打個招呼,肯定沒有人會拒絕你。但與你結交之後,盡管相距不遠,你也不可隨便去“騷擾”對方,如無事卻不能動輒登門拜訪以暢談為樂。

因此,在與合人的過程中,不要顯得親密無間,而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可能感到困惑,發出歎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道一句“人情淡薄世風日下”了。可人際心理學家的指教,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

每個人在準備和別人建立合作聯係時,心裏都有一種對“合作關係持續期”的估計。

第一類是“長期關係”。人們都渴望和自己家庭直係親屬的交往以及較近一些的親屬的交往能持續一輩子,如果造成這一關係破裂,你的心中準會感到內疚和不安。

第二類是“中期關係”,這類關係持續期的長短,可以因朋友關係,鄰居關係,同事關係,同學關係而相異。

第三類是“短期關係”,大部分服務性行業關係屬於這一類,如營業員,房管所的管理員,送奶人,理發師傅等。

在今天的生活中,隨著社會文明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開放與變革進程的加速,“快節奏”成了社會的顯著特征,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怪異的兩極現象:一方麵是人們的人際交往合作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在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平均持續期大大地縮短了。比如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鄰居關係也因搬遷次數而改變,因為職業流動,同事關係也因變換崗位而改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種變動的速度愈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持續期就往往愈加縮短,臨時性就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大特點。因此,要增加一個人生活中的接觸麵,就必須既能建立關係,又能割斷關係;既要會交往,又要會疏遠交往的那些適應性最強的人,也是社會上最吃得開的人。

如此看來,“深圳現象”恰恰是人際關係中“疏遠合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則。“久居難為別,頻來親也疏”這句俗語,或許可以進一步說明“疏遠合作”的合理性,正確性。

人的社會化日益明顯,但卻應排斥人生還有獨立的時空。如果沒有獨處的綠洲,人的心裏實際上就會有不安全感,生活也難說有真正的自在。

因而,與人合作、交往這根“弦”需要有張有弛,不能老是繃得緊緊的。對於頻繁的交往,往往會使人感到厭煩。

人際關係的深度固然與交往的頻率有關,“老死不相往來”是不可能有交往深度的。但這個頻率也要有個“度”。你若與別人交往,三天兩頭就要見麵交談,一談就談個大半天,有這個必要嗎?有這個可能嗎?即使是什麼事都不幹的清談家,時間和精力也不允許他這樣做,除非這個人在世界上隻有一二個朋友或更少的交際對象,除非這個人是在與女朋友商議婚事如何籌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學會疏遠合作,自然可以化為許許多多的具體內容。

例如,當你要去拜訪別人時,應盡量做到不當不速之客,而要盡可能在光臨前先與對方聯係好,在交談中如果發現對方有“比較忙”的細微表示時,應盡快把話說完,識相地迅速起身告辭,談話中談話中不要對人家的家庭情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要像“查戶口”似地問個沒完沒了,不要亂動人家的東西。等等。

又如,當你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時間,精力已有“超負荷運行”之感,很想來一下疏遠交往時,那就不妨培養一種“甘於寂寞”的精神去調節。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一方麵要“動若脫兔”,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認識生活;另一方麵又要“靜若處子”,當“寂寞”時就要甘於寂寞,以便靜下心來,潛心鑽研。如此“動”、“靜”結合,“親”、“疏”結合,不甘寂寞又甘於寂寞,正是體現了“既要會合作,又要會疏遠合作”的處世之道。

了解掌握了合作的“度”的問題,我們還要注意與人合作時應切忌的一些問題。

首先,不要樹敵過多。現代社會,白天少交友,晚上不出門,這樣的“安份守己的好好人”越來越少。這種人像鴕鳥一樣把腦袋埋進沙堆裏,全不顧外麵的世界多精彩,顯然跟現代社會生活有距離。

生活中,除了“鴕鳥”式的人物,還有兩種人,一種是人緣好,朋友多,處處有人關心相助,他的生活道路顯得平坦而寬暢;另一種人八麵樹敵,到處結怨,別人看到他,離得遠遠的,這樣的人生活道路上障礙多,活著也艱難。

現代社會是個溝通的社會,強烈的人與人交往的意識,是現代人的一種品格,摹仿鴕鳥的生活當然不行。與人交往,到處結怨更不可取。

人與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別,如思想、性格、意識、修養、利益等。這種差別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應該成為人們互相交往與合作的障礙。如果斤斤計較這些差別,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想問題、一樣做事情、一樣好惡,則是一件使雙方都痛苦的事情,那麼如何才能去看待這個問題呢?

第一,抱著理解、容忍的態度去對待不同的人與事。假設你喜歡古典音樂,你的朋友喜歡流行音樂,你可以大談古典音樂的高貴典雅,但不必嘲諷流行音樂的淺薄;假設你喜歡閱讀《紅樓夢》,你的朋友喜歡閱讀《萍蹤俠影》,你可以深入研究紅學,但不必詆毀武俠小說;假設你是個熱情洋溢的外向型人,你的朋友沉靜少語,性格內向,你可以整天嘻笑玩鬧、蹦蹦跳跳,但不必強行邀請你的朋友參加你的歡樂活動;假設你好談,總想找個人傾談,偏偏你的朋友不願意傾聽,轉過身子,不理不睬,於是你感到惱火,感到尷尬,也許可以禮貌地打聲招呼,回頭再聊。碰到不同的人與事,不要一下子就認定此人如何,歸結到“好”與“壞”的價值判斷上去,這樣,彼此就容易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