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人創業故事
——潘石屹劍走偏鋒
35億元的天價,三裏屯47萬平方米的黃金地段,3年零6個月的時光靜默,伴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正式宣布將花巨資在三裏屯拿到的地塊定名為“三裏屯SOHO”,又一個奧運的寵兒橫空出世。不論潘石屹是否想把概念演繹到極致,亦無論這個被視為北京最國際化的區域未來是否真的應驗,我們所感受到的是SOHO教父再次出山了。
潘石屹何許人也?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介紹裏,如此描述:“潘石屹,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中國房地產,他不是最有錢的,他的紅石公司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但他無疑是最會吸引人眼球的。”這位來自甘肅的中國房地產界最有爭議的人總是以不斷的“創新”精神為人們製造新的轟動和概念,從而在房地產界掀起波瀾。每當他嫻熟地挑動媒體掀起波瀾,結果都會提升外界對他的注意力。不喜歡安分守己的潘石屹,以自己的行為挑戰著中國房地產業的秩序與戒律。
潘石屹檔案
潘石屹1963年出生於甘肅天水。
大學畢業後到國家石油部工作。
1987年起,開始在深圳和海南開創自己的房地產開發生涯。
1992年,與人合作共同創建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出一係列房地產項目,包括北京萬通新世紀廣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大廈、北京萬通理想世界。
1995年,創辦SO玻齲現泄(前身為紅石實業),先後開發SO玻齲舷執城等多個作品,成為國內最著名的開發商之一。
初涉世事
1963年11月,甘肅天水麥積山附近貧困的村子裏一個生命悄然誕生。金秋十月本是收獲的季節,但那時上帝留給甘肅天水的人們隻有無盡的貧窮、無盡的幹旱、無盡的饑餓。從此,嬰兒開始了人生漫長的旅程。
潘石屹回憶:“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一年也隻有七八個月的糧食夠吃。荒蕪的田地和常年的幹旱讓我們村的老老小小在痛苦邊緣掙紮。為了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我在上學之餘盡量地幫家裏做事,雖然沒能改變為了全家都能活命而把兩個妹妹送給他人撫養的現實,但那時的生活磨練了我堅毅的性格。”
也許正是童年的磨難,培養了潘石屹對成功的執著追求。1979年高考的前8天,潘石屹被一輛卡車撞斷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沒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個縣以“石屹”這個名字報考中專,並以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蘭州培黎石油學校。1981年從培黎學校畢業後,潘石屹又以整個石油部係統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石油管道學院。1984年,潘石屹從石油管道學院畢業被分配到設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工作。對此,潘石屹一直視為人生的一次重要機遇,“你想想,一個農村小孩,爸爸平反後才進的縣城,現在在大單位工作,這反差多大啊。所以我從心裏麵感激這個社會。”
潘石屹用出色的工作贏得了領導的信任,並被確定為“第三梯隊”。那時辦公室新分配來一位女大學生,對分配給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當潘石屹勸她湊合著用時,對方非常認真地說:“小潘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輩子的。”聽者有心,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潘石屹:難道這一生將與這套桌椅共同度過?
正在思變的時候,他遇見遠在剛剛開放的深圳創業的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在深圳有很多機會,也能賺到很多錢。潘石屹問:“要那麼多錢幹什麼?”由於很難回答這個本來屬於常識性的問題,老師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就說你身上的襯衫,如果你有錢,你就可以買兩件,這樣一件穿髒了你就可以換另外一件。”
這也許是有人第一次對他解釋財富是怎麼回事。據潘石屹的回憶,“記得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領46塊錢的工資,加上8塊錢的野外補助。而就在那一年,我兩個妹妹相繼考上大學了。我當時的工資一分為三,把其中的兩份寄給她們。”可是這怎麼生活呢?活下去是最基本的要求,再加上生活的觸動,1987年,潘石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來到廣東。
飄泊歲月
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潘石屹蹦進了商海。像普通的創業者一樣,他曆盡艱難。因為沒有特區通行證,他花十幾元找人帶路,鑽鐵絲網進了深圳。當時他在一家谘詢公司工作,深圳天氣熱得不得了,加之語言也不通,還經常加班加點,他感覺非常壓抑,但他已無路可退。
兩年後,懷著大幹一番事業的夢想,認為“不能錯過曆史機會”的潘石屹主動請纓南下海南,開始了他飄泊的旅程。當時,海南給潘石屹的感覺就是夾雜著走私貨的一個相當原始的荒島。他的老板承包了一個磚廠,讓他當廠長,負責300名民工的生產生活問題。那時的海南島非常缺電,照明用的電都是自己的發電機發的。“小偷經常光顧,夜裏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3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
據潘石屹回憶,工作後積攢的第一筆錢,就是給家裏買了一台電視機。媽媽長年癱瘓在床,電視對她太重要了。從那以後,他的過年標誌就是回到老家,在西北的熱炕上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年都沒有落下。但1990年的春節,因為磚廠停產,沒有路費回家。為了象征性地彌補母親的遺憾,潘石屹在招待所的值班室看春節聯歡晚會。但服務員推說要休息,抹殺了那個小小的心願。潘石屹說那是他過的最孤獨的一個除夕夜,也是最難忘的,因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生機。
正是那一年,潘石屹遇見了在海南體改所工作的易小迪。易推薦潘石屹做了自己組建的“海南省佛學研究會秘書長”,在艱難時期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很好的朋友。以至後來潘石屹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感慨到:“雖然跟他們一樣讀《佛經》,但我總是沒有悟性,覺得沒有長進,可從此人的性格變平和了一些。每當我困難的時候,最先想到的總是易小迪,他不一定會給我多少物質上的幫助,但他的講話會給我力量、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
第一桶金
飄泊的歲月,潘石屹結識了飄泊的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大家都想幹點事情,就合夥成立了一個“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這個名字有點古怪的企業,就是後來萬通的雛形。大家決定在海南炒地產,當時他們的惟一目的就是掙錢。
和網絡CEO張朝陽們寫商業計劃書融資不同,他們比較直接,向北京一家公司貸了500萬元人民幣,利息是20%,做成後利潤五五分成,北京公司派人監控這筆錢的流向,相當於風險資本派來的CFO。這筆錢雖然帶著苛刻的條件而來,但對當時的潘石屹們來說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他們清楚,沒有錢別想做成事情,這錢是他們的天使投資。拿到錢後,他們以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價格買下了8棟別墅。可是這些房子在他們手裏放了一兩個月也無人問津,他們開始有些著急了。
小平南巡後,海南急劇升溫。山西來了個叫韓九吉的大老板要買潘石屹的房子,潘石屹開價4000元/平方米,韓九吉還沒想好要不要買,此時又來了一個內蒙古的買主,潘石屹隨即將價格提到了4100元/平方米。“反正有人要,我打的就是心理戰,就賭他肯定買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