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開複的創業故事9(1 / 3)

第四章 李開複的創業故事9

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

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

人才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東方的戰國時代和西方的騎士時代裏,最受器重的是力敵萬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辯的謀臣;在中國的科舉時代裏,靠著“死記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題名的書生最容易出人頭地;在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的日子裏,善於用機器的力量改變世界的發明家以及那些精通專業、埋頭苦幹的工程師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中,大多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還停留在專注、勤奮、誠實、服從等個體層麵……

但時光荏苒,21世紀已經悄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更多的人擁有了選擇和決策的權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擁有了足夠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負的空間……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重複的機械勞動,也不再是單打獨鬥式的發明與創造。人們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決策,人們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在21世紀裏,現代企業最需要的不僅僅是個體上優秀,或隻擁有某方麵特質的“狹義”的人才,而是能夠全麵適應21世紀競爭需要的,在個人素質、學識和經驗、合作與交流、創新與決策等不同方麵都擁有足夠潛力與修養的“廣義”的人才。如果把20世紀企業需要的人才特質與21世紀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下麵這張反差強烈的對照表:

20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勤奮好學

融會貫通

專注於創新

創新與實踐相結合

專才

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

IQ

IQ + EQ + SQ

個人能力

溝通與合作能力

選擇熱門的工作

從事熱愛的工作

紀律、謹慎

積極、樂觀

並不是說20世紀強調的諸如勤奮、踏實等人才特質就不再重要,事實上,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同樣會以這些最為基本的個體素質和行為規範為基礎。隻不過,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全麵也更豐富,審視人才的視角也從單一的個體層麵轉向了融合個體、團隊、組織、社會乃至環境等多個維度,涵蓋學習、創新、合作、實踐等多種因素的立體視角。

無論是對於那些渴望成為棟梁之材的學生,還是對於那些致力於培養優秀、實用人才的大專院校來說,能否使用21世紀的立體視角更全麵、更透徹地理解新世紀的人才標準,都是我們能否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國際競爭環境,更好地發揮人才優勢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打算結合自己在此前的科研、教學與研發管理中積累的經驗,具體談一談上表所列的7種麵向21世紀的人才特質,希望能為廣大青年學生以及致力於人才培養的人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1.融會貫通者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學生就懂得勤奮學習、刻苦攻讀的道理。勤奮學習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學生卻錯誤地認為,勤奮學習的目的不外乎就是獲取特定的文憑或優越的成績。一些學校和老師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養“考試機器”上麵。甚至有輔導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考前盡量背知識點,考完就盡快忘掉,不然,你們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課程。”

這種把考試和文憑當作學習的唯一目標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今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一旦進入了工作崗位,會不會考試和能否記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紀的許多工作都需要在更為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解決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絕非死記硬背得到的書本知識可以應付。如果隻為了文憑和考試而學習,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那麼,即便獲取了文憑和好的成績,也一定無法跟上21世紀的節拍,並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成為“陳舊”的落伍者.

那麼,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我提出了學習的四種境界:

1. 熟能生巧: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2. 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4. 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融會貫通是學習的最高境界,21世紀最需要的也是能夠在學習上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應對自如,善於思考、推理和應用的人才。

舉例說來,對於一個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學會課堂上的每一門功課,係統地掌握數學、算法、係統以及編程方麵的知識,這僅僅是打下了一個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所必備的知識基礎。要想真正成為計算機方麵的研發好手,他還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自主創新的能力,能夠把不同來源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它們靈活、有效地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融會貫通的一個要點是必須具有清晰而靈活的思維。一些軟件公司招聘研發人員的時候,除了要考察應聘者的基本編程能力、算法知識和項目經驗以外,還經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維挑戰題”(例如:“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的?”“請評價一下你剛剛使用過的電梯的人機界麵。”)。這些題並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智力測驗”或“腦筋急轉彎”類的試題,它們的真正目的是要測試應聘者在獨立思考時的邏章性和靈活性。如果一個應聘者回答出了好幾種答案,那更加證明了他是一個思維活躍的人。如果一個人的回答不合邏章,或幹脆答不上來,抑或在回答後一口咬定隻有一個正確答案,那麼就算他在學校考試時取得過優異的成績,我們也會懷疑他是不是一個隻會背書和考試,而不善於靈活應變、融會貫通的人。

融會貫通意味著你必須善於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中去。想要融會貫通,首先要多實踐。在IT領域,許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畢業生擁有十萬行以上的編程經驗(例如在Google,大多數沒能通過麵試的應聘者都是因為實際動手能力不足),但不少中國學生告訴我說,他們在學校的四年時間裏,真正自己動手編寫過的程序還不超過一千行。這一方麵說明一些學校在教學時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麵也說明許多學生隻知道學習“死”的知識,而不知道去尋找或創造機會,以便將學到的知識用在具體的實踐當中。

融會貫通也意味著你必須學會解決那些從未見過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在Google的招聘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很好的學生非常善於解答某些有著明確描述和明確答案的問題(例如,“怎樣遍曆無向圖或有向圖”等等),但他們一碰到那些需要進一步抽象和明確的,略顯模糊的問題(例如,“如何將常用的圖算法應用於人際關係建模與分析”等等),就很難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也很難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預先幫你將問題簡化成書本裏那樣的抽象形式,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動手,需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和簡單地學好課本知識相比,融會貫通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更高。但隻要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你就具備了21世紀人才的必備特質之一,並同時擁有了實現理想和追隨興趣的堅實基礎。

2.創新實踐者

現代社會離不開創新,因為無論是對一個社會還是對一個企業,創新都是唯一能夠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從根本上說,價值源於創新。創新以及由創新引發的產業和技術革命所能夠創造的價值要遠遠大於重複性勞動所能創造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現代企業都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把自主創新視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但是,科研領域和產業界往往會有一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傾向。許多研發成果隻是片麵地追求“科技領先”或是“概念獨特”,許多研究員隻是追求發表論文而不考慮創新的結果是否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是否能被大多數用戶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領導一個研發團隊開發了一個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維瀏覽器,也贏了很多大獎。但當時我們隻顧埋頭創造,卻沒有做好市場分析和調查,看一看這麼酷這麼棒的瀏覽器在市場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戶接受。結果,因為該產品沒有市場,這個創新無法為公司創造任何價值,我們的產品等於白做了。我們不得不把部門賣掉,解散了部門裏的100多位員工。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經曆過的最大的一次失敗。

從這個慘痛經驗的教訓就是:創新必須為實踐服務,“為了創新而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在MIT被采訪時,有人問我如何用一句話來激勵MIT的學生。那時我剛經曆了SGI的失敗,我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我們不能因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沒有實用價值,究竟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並被用戶所接受。

反之,在實踐過程裏,我們也不能隻局限於重複性的工作,而應當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隻有不忘創新,我們的實踐工作才能充滿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Google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就非常善於在實踐中創新。當年,當這兩個斯坦福大學的神奇人物將創新的網頁排序算法與方興未艾的網絡搜索實踐結合為實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時候,創新和實踐這兩個相輔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紮下了根。即便是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兩位創始人也不會忘記發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兒來為工作增添些樂趣。有一次,拉裏·佩奇自己動手,將裝有自己開發的測試程序的筆記本電腦安裝在可以遙控的玩具車上,然後蹲在地上,指揮著自己的測試車跑遍公司的各個角落——其目的竟然是為了測試公司內部的無線網性能。

創新引導實踐,實踐支持創新。實踐和創新缺一不可,這就好比隻懂得力學原理的人和隻知道鋪磚疊瓦的人都無法獨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廈一樣。同樣的,在新的世紀裏,也隻有那些善於將創新和實踐結合起來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3.跨領域融合者

許多同學進入大學時總認為“專業就是職業,把專業學好就是金飯碗”,認為讀化學的就會成為化學家,讀曆史的就會成為曆史學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21世紀是各學科、各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世紀。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由傳統的專才轉向了跨領域、跨專業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和現代企業不但要求我們在某個特定專業擁有深厚的造詣,還要求我們了解甚至通曉相關專業、相關領域的知識,並善於將來自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領域的技能結合起來,綜合應用於具體的問題。

事實上,跨領域、跨專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現代社會在各專業領域得到充分發展之後,就勢必會對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協作與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設在傳統學科分類體係看來,人們已經創建的知識門類有1000種,那麼,將這1000種知識門類兩兩結合,我們就可以得到1000000種潛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種都有可能開創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引發一次技術或生產力的變革,有可能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果考慮三種知識門類的合成,那麼,這種可能性就會增長到1000000000種——其中蘊藏著多麼大的機遇與挑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