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得有道理1(1 / 3)

第一章 黑得有道理1

像蟑螂一樣活下來,坦然麵對不如意之事

人們很討厭蟑螂,因為它到處都有,打了一隻,待會兒又出來一隻,有縫就鑽,有洞就躲,連殺蟲劑它們也不太在乎!厚黑者從中頗受啟示。

據研究,蟑螂是和恐龍同期的昆蟲,可是恐龍都死光了,蟑螂卻仍在地球存活,並且大量繁衍。蟑螂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生存,隻要那麼一小滴水,它就可以活下來。

蟑螂的這種生存能耐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人如果也有蟑螂的韌性,還有什麼日子不能過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人一生當中絕對會碰上不如意的時候,這些不如意有很多種,例如:生意失敗、失戀、人事鬥爭落敗、被羞辱、工作不順、家道中落……等等,而依各人承受程度不同,這些不如意也會對各人形成不同的壓力與打擊,有人根本不在乎,認為這隻是人生中必然會碰到的事;有人則很快就可以掙脫沮喪,認為這隻是人生中必然會碰到的事;有人則很快就可以掙脫沮喪,重新出發;但有些人隻被輕輕一擊就倒地不起。

不管你遭到的不如意程度如何,隻要你在主觀感受上已到了沮喪、消極、痛苦,幾乎要毀滅的地步,那麼就應該采取厚黑者的策略:像蟑螂一樣地活著。

蟑螂是牆縫裏可活、壁櫥裏可活、陰溝裏也可活的昆蟲,當你遇到不如意事,無論是客觀環境或主觀的感受,不就有如在牆縫裏、壁櫥裏、陰溝裏?如果你因為過著這樣陰暗、充滿人性髒臭與羞辱的日子而灰心喪誌,失去活下去的勇氣,那麼你連一隻蟑螂都不如。

恐龍已經絕跡,蟑螂卻仍在世上猖狂,隻因它活下來了,所以你也要在最黑暗的時刻,最卑賤的時刻,最痛苦的時刻,屈辱地活下來,像一隻蟑螂那般活下來。

也就是說,在這種時候,你不要去計較麵子、身份、地位,也不要急著出頭,這種日子很容易讓人沉不住氣,但隻要沉得住氣,隻要“存在”,就有希望,就有機會,這不是安慰你,而是事實本就如此——你看看,恐龍如今安在?

如果你能像一隻蟑螂一樣地活下來,必然會有一些收獲:

重新出頭的那一天,你會得到更多的尊敬,因為人雖然屈眼於強者之下,但打不死的勇者卻有更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有過蟑螂般的生活經驗,但不怕他日橫逆之來;換句話說。對不如意事更能悠然麵對,能屈能伸;陰暗的日子能過,風雨的日子能過,人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什麼事能為難他的?

所以,不要做恐龍,去學蟑螂吧!

生存是人類的本能,幾乎可以這麼說,人為了生存,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這麼多的紛爭。

可是,也有人在遭逢人生大轉折,大打擊時,產生求死的念頭,認為活著很痛苦,不如死掉算了!

求死或許也是一種解脫。是不是真的解脫,其實還有待科學的考察,不過這裏隻討論現實的問題,孔子不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嗎?他也一樣強調現實的重要,而對這個問題,古。古人一句“好死不如賴活”最實際,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指導智慧。

“好死不如賴活”強調的是:活著總比死了好,因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這代表的是一切現實的結束,包括“希望”,可是隻要活著,雖然活得很痛苦,很絕望,但總是存在著“希望”。也許這個“希望”在遙遠的未來才可能實現,可是再怎麼說,這還是“希望”啊!但一死,什麼都沒有了。

這麼說,似乎不太能體會想死的人的心情。事實上,心情是個人的事,你的心情如何,沒有人在乎,說一句最沒感情的話,你想死,與我何幹啊!你死,說不定還有人高興哩!

死,代表失敗!這是懦弱的象征,他不是被對手打敗,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敗!

她是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點歌台》的節目主持人。她以圓潤的嗓音,豐富的人情味,哲理和詩意的語言,叩開了上海無數聽眾的心扉,成為一代明星,青春偶像。每逢星期六的晚上,人們習慣於坐在收音機旁,收聽她帶給他們的美妙動聽的音樂,更希望聽到這位被譽為“大眾情人”的播音員溫暖和動聽的聲音。

1991年10月30日,當人們再次打開收音機時,聽到的卻是她自殺的消息。歌迷們痛心疾首,十分惋惜,他們不禁要弄明白,是什麼使這位明星走上了絕路?

她的事業是成功的。她從一個沒有文憑,沒有播音經驗的播音員開始,最終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星,走過了艱難而輝煌的曆程。她追求與聽眾心靈的溝通,追求自己播音的風格,她主持的《點歌台》調頻節目,總是滿載著溫馨,紛紛揚揚地灑向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她使絕望者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她給孤獨者心靈的慰藉 使愛情之花開得更璀璨,讓青春的色彩變得更繽紛……

然而,聽眾心目中至美的她也是普通人,她有著事業的勞累,家庭的瑣屑;她也是生活之網上小小的一環,與領導、同事、朋友、家人和聽眾緊緊地連在一起。她的多重角色使她擔負著過分沉重的擔子,她的特殊身分又使她能解世間的“千千結”,獨不能解開自己的生活之結,感情之結。

《點歌台》牽動了千萬人的心。作為一個明星節目,她從中體會到的快慰幾乎和煩惱相等。眾口難調,節目製作要求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她必須付出艱巨的勞動才能不辜負聽眾的熱望。在享受聽眾給予的榮譽的同時,她也飽嚐著身心的極度勞累之苦。

事業和生活也發生著嚴重的矛盾,恩愛夫妻的感情開始淡化。丈夫有了一個更年輕的女人,又嗜好打麻將,每晚徹夜不歸,留下她一個人獨守空房。她不能接受這種現實,於是離婚漸漸成了家庭的中心話題。但她內心非常矛盾,她十分珍惜自己的家庭,希望丈夫回心轉意。當她發現自己的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時,她內心更加煩躁,人也消瘦了許多。她無法從現實中得到解脫了,最後,她選擇了死。她走了,香消玉殞,終於解開了她自己的生死結。然而,聽眾們的結卻仍未解開。她無可奈何地去了。她何以至於無可奈何,這無可奈何難道真的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或許是婚姻破裂。她畢竟是個普通人,她需要溫暖的家庭,忠貞不渝的愛情。她的死難道不是她所主持的《點歌台》的絕響?難道不是她心力交瘁的對理想愛情的呼喚?但這一呼喚的代價太沉重了,它讓我們至今覺得心靈顫栗。

或許是人們隻仰視明星而對他們缺乏理解?聽眾可以向她傾訴苦悶煩惱,獲得安慰快樂;但她除了隨賀卡、信件寄來的問候和讚美以外,再沒有地方傾訴自己的苦楚。她的內心成為一個獨語的世界,沒有人能發現並幫她解開心裏的死結。她的心理漸漸走向失衡,任何生的壓力和愛的苦悶都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性的美好、才能的傑出和意誌的脆弱就這樣統一在她身上;生之壓力和愛之苦悶因為她是明星而更顯沉重。

故事主人公的意誌中不能說沒有“剛”,沒有“柔”,隻是她走向了極端,最後選擇了死,想以一死擺脫塵世的紛擾,這就錯了。厚黑學認為,與其“好死”,不如“賴活”。

所謂“賴活”是指辛苦地活著、委屈地活著、卑微地活著,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地活著。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態度,其實就不會想死,因為他已經對“活著”的要求降到最低,這種心境已與“死”差不多了。當有了“賴活”的態度,一切境遇便會開始轉好——不是境遇真的轉好,而是因為心境先處於“死”的狀態,由死而生,任何事物,都充滿了新鮮的意義與價值,而由於心境曆經了一趟“死亡之旅”,由死而生之後,人生觀也會產生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人!

人類社會生存競爭的勝負是沒有規則的,既看過程,也看結果,而有了結果,過程就不重要。人們隻會向最後的勝利獻花,而不會向中途棄權的人致敬。你不必做個打敗別人的勝利者,但要做個戰勝自己的勇者,而你惟一依靠的便是“好死不如賴活”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