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佛的員工管理藝術1(1 / 3)

第一章 哈佛的員工管理藝術1

狠抓道德管理

職工在社會生活中,由於需要和利益所引起的生活活動的主觀動機、生活觀念是其生活方式的內在因素。它推動、製約、支配和調整著職工的各種活動,是構成職工生活態度、生活行為的關鍵和調節器。

企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尤其要注重職工的道德管理與生活方式。這對企業發揚主人翁精神事關重要。隨著全麵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全麵展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創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現有的條件下,怎樣改變不適應時代潮流的舊的生活方式及觀念,怎樣創造和建立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當前人們,特別是青年十分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問題。

職工生活是社會主義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職工的生活方式在職工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合理地安排它,逐步使職工的生活方式科學化、健康化和文明化,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勞動中、工作中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麵地推動企業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全麵提高職工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職工采用何種生活方式進行生活,就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事情,而是一個能深刻影響社會發展的大問題。它不僅關係列職工生活的幸福和個人的全麵發展,而且關係到企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僅關係到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

以前,生活方式的問題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以致在企業中出現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和困難。比如:職工的精神生活不豐富、不高雅,勞動環境不好,住房條件差,夥食質量低,職工的幼兒入托難,消費結構不合理等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創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同時,要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拋棄那些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東西;要努力在全社會調動起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

這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經濟體製改革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巨大力量。同時,它也為我國人民在生活方式方麵的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所謂生活方式,就是一種社會形態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即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活動的一定方式。

人們的一切社會生活活動,都是既受客觀的社會曆史條件製約,又同時受自己的主觀條件製約。這些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對於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人來說,都有所不同。它們的差異性就決定了人們在各自的生活活動中,都必然具有獨自的與他人不同的特點和特征,這些特征和特點的總和就構成了人們生活活動的一定形式,即生活方式。

企業職工的生活方式是指職工在一定社會形態中所形成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習慣。它由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麵的內容構成。

職工在社會生活中,由於需要和利益所引起的生活活動的主觀動機、生活觀念是其生活方式的內在因素。它推動、製約、支配和調整著職工的各種生活活動,是構成職工生活態度、生活行為的關鍵和調節器。

而職工生活方式的外在因素則是指他們的社會生活活動,是主觀動機、生活觀念、生活態度的實施和體現。職工生活方式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它們既相互製約,又協調一致地向前發展。

但是,由於人的意識的複雜性和變化著的客觀條件的影響,二者的發展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一定期間也會出現不平衡的脫節現象。

一定的生活方式的性質、基本特征和變化發展是由一定的生產方式的性質、基本特征和變化發展決定的。職工的生活方式也是這樣。生產方式作為人類生產物質資料的社會方式,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也製約和決定著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係的性質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不同。

在階級社會裏,由於各個階級的經濟、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各階級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新型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生活方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這個曆史時期,企業職工的生活方式作為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其他類型的社會生活方式相比,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優越性。

它消滅了舊的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政治製度,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平等的政治製度;同時,它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作為人們正確的指導思想,以集體主義、熱愛勞動和平等互助作為人們指導自己行為的原則。

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無論是在物質生活方麵,還是在精神生活方麵,都將日趨完善和合理。這無論與封建的自給自足、閉關保守、安於現狀的生活方式相比,還和以金錢至上、極端利己主義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相比,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社會生產方式決定和製約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反作用於生產方式。從一個企業或工廠來說,這不僅表現為職工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特點對社會生產的發展有製約作用,而且表現為,職工的生活方式還通過對其精神狀態的影響製約著他們的社會生活活動,並從而對企業的發展、對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作用。

合理的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能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促進作用,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則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阻礙作用。

人們的生活方式既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又具穩固的曆史繼承性,任何人包括企業職工在內,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都要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必然反映和體現到他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活動中去,使其生活方式帶上時代的烙印。

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於職工的生活方式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在很大程度上標誌著職工生活方式的生命力所在,標誌著其發展趨勢和進步程度。

但是,職工生活方式有繼承性和延續性的一麵,其中包含著前人生活方式的精華,繼承了人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凝固化了的生活習慣和傳統,這是新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基礎。新舊生活方式的交替並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要經過一個過程。其交替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它們之間的縱向聯係,而這種縱向聯係則構成了生活方式產生、發展、變化的曆史。它既是對舊的生活方式的繼承,又是對舊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發展。

目前,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貫徹執行,隨著科學文化技術的巨大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新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發展。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收入增加了,國家、社會和個人到處蓋新樓,綠化環境,人民到處購買高檔消費品,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轉化,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化,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由物質型向文化知識型轉化……總之,人們按照新的方式生活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引導人們包括廣大職工,根據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積極地調整、控製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在更高的層次上朝著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向前發展,就成為企業管理者和廣大職工道德管理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

在職工大會上,談到生活方式的其本內容時,職工的實際生活係統包括有多方麵、多層次的內容,既有勞動生活,又有家庭生活;即有物質消費生活,又有精神生活和閑暇生活。職工生活的這些方麵是密切聯係、相互統一的整體,但它們又相互區別,具有各自的獨立性。

因此,我們可將他們的生活方式區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等。而每一種生活方式又都是一個具有不同構成要素和活動特點的整體,都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和功能。

所以,認識和把握職工的生活方式,不僅要從總體弄清其構成要素和總體特征,而且要認真把握其每一分支生活方式的內容、特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

勞動生活方式是人們在一定的人生觀和勞動觀指導下,為謀取生活資料而進行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或提供勞務的相對固定的活動方式。它由勞動職位、勞動形態、勞動態度、勞動生活習慣等要素構成。在有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下,由於人們的勞動活動主要是在職業生活中進行的,所以,人們的勞動生活方式具有著強烈的職業特點。

在職工的生活方式係統中,勞動生活方式居於主導的地位,它是整個生活方式和其他分支生活方式的基礎,它製約和決定著其他生活方式的內容與發展。

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由於生產力發展的程度不同,以及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不同,人們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生活方式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演變和發展的過程。

在人類社會初期,即原始社會,人的智力還不很發達,工具也很落後,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因此,人們所從事的勞動生活方式都是簡單勞動方式。人們在勞動中采取極其簡單的集體協作的方式,勞動中的分工也就要是自然分工,男人狩獵,女人采集。後來,慢慢又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

在奴隸社會中,人勞動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奴隸主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奴隸勞動。奴隸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以及家庭勞動之中,但是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隻看作會說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