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一般是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神仙”也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其實,神與仙是有區別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於天地未分之前,也稱先天之聖,是先天就存有的真聖,按《抱樸子》的說法,是屬於神異類,“非可學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極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間的凡人通過修道能夠修成的。仙是後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也稱後天得道仙真,凡是通過長期的修煉,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關於神仙的傳說,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在中土廣泛流傳。《莊子·逍遙遊》,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在燕齊海濱一帶,傳說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藥,禽獸盡為白色,所居宮闕都用金銀做成。《神仙傳》中也對仙人作了許多形象生動的描述:或者聳身入雲。無翅而飛;或者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者化為鳥獸,浮遊青雲;或者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氣,辟穀茹芝;或者出入世間而人不識,或者隱其身而莫能見。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潛江隱身,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道教最早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係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將仙人分為三等:“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中土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天隱子》又將仙人分作五類;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稱神仙。《太真科》中又分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靈仙、至仙。
元始天尊,
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開天辟地之神, 為上古盤古氏尊謂,稱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曆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
靈寶天尊
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 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道德天尊
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太上老君,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老君”。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
五老君
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簡稱青靈始老 蒼帝 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簡稱丹靈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寶元靈 元老 君(簡稱元靈元老 黃帝 君)、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簡稱皓靈皇老 白帝 君)、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簡稱五靈玄老黑帝君)
四禦
玉皇大帝(又稱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後土皇地邸。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禦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 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