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領導的語言藝術4(1 / 3)

第四章 論領導的語言藝術4

掌握技巧語言充滿魅力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采,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需要把握好適當的時機。

第四章論領導的語言藝術

說話是一門語言藝術,掌握說話的時機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采,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需要把握好適當的時機。

這就好比是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決定性的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

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注意這方麵的問題。但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並抓住,並沒有一定的規則,這要看對話時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未來隻是從另一扇門進來的另一個過去而已。

——[德]皮尼洛交際場合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十分健談;而有的即使坐了半天,也無從插話,找不到話題。這裏有一個“切入”話題時機的問題。

切入話題首先要注意雙方所關心的共同點,其次就是要把握好時機的問題。

在討論會上,要是先發言,雖可以在聽眾心中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而不願隨之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於是人人都緊閉其口。

有關專家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個人談完之後及時分入話題,這樣效果最佳。這時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不失時機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能夠帶動大家的思想,朝著你的目的地前進。

例如,電冰箱老化了,製冷效果很差。丈夫幾次提出要買一個新的,結果他的提議都被妻子給卡住了。

有一天中午,妻子對丈夫說:“今天真熱,你把冰箱裏的冰棒給我拿一支來。”

丈夫打開冰箱說:“冰棒都化了。”

“怎麼會這樣呢?這個破冰箱!”

“還是再買一個新的吧。”

“那就依了你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個冰箱,一問價格,要二千多元。

“太貴了,還是不買吧。”妻子說。

“端午快到了,天氣這麼熱,單位給的肉和魚往哪放?”丈夫說。

售貨員這時插入一句:“這個冰箱雖然貴點,但耗電省,容積大,從各方麵來說都是比較合算的。”

“那好,就買這個吧。”妻子終於同意了。

這位丈夫捕捉住了說話的時機,終於買到了一台新冰箱。在反映情況和說服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些人由於勞累、遇到不順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所以不會把你所說的話放在心上。

比如妻子說:“他回到家來,自個兒喝茶,坐下來埋頭看報。要是我問他個什麼,他總是愛理不理的。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離得遠遠的,也許還掛著辦公室的事。我整天陪著孩子,真渴望能有點精神調劑,可是他卻不了解我的內心世界,因此我感到非常孤獨。”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氣:“我還沒來得及掛上門,她就慌忙不迭地向我嘮叨起來:什麼菜的價錢又貴了,孩子們把杯子摔了,隔壁的老太太又說了她幾句了。真是讓人難以接受。”

為尊重對方,考慮對方什麼時候談話才有較大興趣,這是必需的。

人們白天忙了整天,下班可以說是帶著一天的勞累回到家中的。如果這時在家中的人不體貼這種困苦,一開口又是訴苦,又是告狀,怎能不使對方心煩呢?

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印]泰戈爾相反,先把這些“苦”擱在一邊,溫和地說:“公共汽車太擠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安靜下來,才把家裏的事情說出來,這樣,所出現的情景就和剛才所說的大不相同了。

你不妨牢牢記住母親在你兒時講的一句話:“有什麼事,等你父親吃飯以後,再請求他……”這就是上一輩人所積累的經驗之談。那是因為飯後的心情穩定。

我們把人的心情單獨提出來,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來專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看了臉色,才決定說什麼話。這種所謂“臉色”,不過是心境在臉部的一種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時,“無所不樂”;心境不好時,“無所不愁”。當你與人說話時,應該考慮這方麵的因素。

說話除了要把握好時機外,還應該在表達中,使交談對方對問題的概念明確,隻有這樣其思想才有被對方領會、接受的可能。

例如,某中學為了迎接校慶,作整隊的練習。一個學生會幹部負責整理隊伍。

他高聲宣布:“高中、初中的分開;校運動員、校文藝隊員分開;男同學、女同學分開,一律按高矮排隊。”

大家都搞不明白,他下命令的意思,都問:“我站在哪裏?我站哪裏?”

該幹部又重複宣布了一次,同學們還是不知道往哪裏站,吵嚷了好長時間,隊伍始終沒有整理成形。

這個隊伍為什麼整不好呢?這與學生幹部所下的號令有關。

一個高中的男同學,即是運動員又是高個子,應該站在什麼地方?一個初中的女同學,即是文藝隊員又是矮個子,又該站在什麼地方?

總之,按這個概念不明確的指令行事,誰也不知道應站在哪裏。

你應該時刻注意,要明確地而不含糊地把話說出來,才能準確地快捷地把信息輸進對方的大腦裏。

所謂明確,也就是說要中心突出。

說話要比寫文章難度更大,文章寫了之後,可以字斟句酌,可以經過多次修改。而說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要緊扣一個中心,才能使說出去的話有分量,有實際作用。

如你要向人介紹一支鋼筆,關鍵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要推銷商品,就要把重點放在說明鋼筆的質量和性能上;如果你丟失了筆,要到招領處去詢問,就要著重說明它的構造。總之,你不能不分講話目的把鋼筆的各方麵都說到。

有位父親回憶他女兒小時候一件往事:“我的孩子小時候就有很好的天分。有一次,她使她的媽媽很吃驚……從那個時候才注意這個問題。大約一歲多一點吧,過國慶放焰火,一九六九年吧,一歲零四個月吧……”

我們分析一下這段話,光是表達孩子的年齡,就用了好幾句不同的話。說話者一開始沒有明確地點出“一歲零四個月”這個關鍵信息,而是邊想邊說,因為事先沒有想清楚,所以把話說得也不明確。

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越感覺失時的痛苦。

——[意]但丁明確要做到條理分明,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要有一個總體的步驟。

說話時,有些人層次不清,最突出的是犯兩種毛病。

一是引用的對話太多。例如,你要向人陳述自己和朋友見麵的經過,一會兒是“他說……”,一會兒又是“後來我又說”,接下去又是“他又說……”,“那時我就說……”,“這時他又說……”

即使對方很認真的聽你說話,有時也會被搞糊塗的。

如這段話:“我到一家理發店去理發,在××路的轉角,門牌是××號。××路正在修馬路。我記得這家理發店是5年前開的……”

看來是一堆廢話,因為別人搞不清他要說些什麼。

其實你不必說這麼多,直截了當地說出你走進一家理發店,看到一個理發師是你中學時的同學。他為什麼當起理發師呢?這才是你要表達的中心點。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一番較長的講話完了之後,為給人留下一個清晰的、明確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確的結束語,以使人有一個完整的感覺。

特別是一些不斷改變話題的談話,層次不容易顯露,中心也不突出,更應如此。所以,講話結尾時簡明扼要地把全部內容作一總結,是十分必要的。

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一位乘客想與旁邊坐的另一位陌生人聊天,借以消除汽車上的寂悶。

“昨天看的一部《孤兒的春天》實在很好。”第一個說。

“有什麼好?”第二個人完全不讚成對方的觀點。

“劇情不錯,對改善社會風氣別有一番見地。”

“有什麼見地?”第二個人不冷不熱地說。

“還用問嗎?它不是指出不良少年都是被迫走上岐路的嗎?”第一個顯然有點不高興了。

“這算是什麼別有見地?”第二個仍然用質問的語氣說。

問題就出在第二個乘客用質問的語氣來談話,這是最容易傷人感情的。許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惡,都是由於一方用質問式的態度與對方談話所致。

如果上述兩位乘客中第二個乘客改變了他的態度,坦白地說出他對電影的見解,而不要用質問的方式窘迫對方,他們會愉快地相處好幾分鍾的。

談話時習慣質問對方的人,多半胸襟狹窄,好吹毛求疵,與人為難,或性情怪僻,或自大好勝,所以在談話小節上,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其實除了在某些場合如法庭上的辯論之外,質問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覺得對方意見不對,不妨把你的看法表達出來,有時聚精會神地改變對方的觀點,得到他的認可。

也有些人愛用質問的語氣來糾正別人的錯誤。

“我想昨天是今年以來最熱的一天了。”

“你怎麼知道。”

即使對方說錯了,但你何必要先給他一個難堪的質問呢?你明知道昨天溫度36℃,而前天卻達37℃,那麼你說出來好了。先質問,後解釋,這猶如先給對方一次精神打擊,然後再解釋一樣。這樣一來,他們怎麼再往下深談呢?

時是偉大的創造者,時亦是偉大的破壞者。

——李大釗虛心、誠實、坦白、尊敬別人,是談話藝術的必備條件。把對方為難一下子,借以逞一時之快,但你又能得到什麼呢。你不願別人損害你的尊嚴,你也不可損害別人的尊嚴。如果你想使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意見分歧的時候,越不可用質問的方法,當對方被你的質問所窘迫時,很有可能會讓他永遠記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