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在工作中融入快樂2
專注可以忘掉一切煩惱
我們最大的毛病便是:常常以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然而實在並非如此。當我們戴一頂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總以為眾人都在注目了。其實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別人或許也正和我們一樣以為自己正受到他人的注目呢!如果真正有人注意我們,那大概是因為我們的自我感覺使我們表現出一種可笑的態度,而不是由於衣服。
許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芝加哥城裏舉行一次賽會,有一大群人正圍著一對看熱鬧的老夫婦。這是一對樣子很怪的老夫婦,穿著90年前的做客衣服。這群好奇的群眾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而引以為快樂。但是他們似乎完全不覺得自己被眾人注目。他們隻管自己注意街上的喧嚷、聲光、窗內陳設的貨品、擁擠的人群等等。他們被街市的繁華所吸引,而毫未想到自己。但是他們的那種鄉土模樣及舉止引起了別人的注意,變為眾人注目之人。
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別的情形上。如果某人十分專心於他的工作,你絕不能使他感覺不安,因為他甚至不覺得有人在身旁。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你便覺得不安,解救的方法是專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強克製自己的不安。如果你曉得自己做得很好,人家看你時便不會感覺不安的;這種不安是因為你怕工作做得不好,怕弄出錯處,怕別人看出你秘密的思想,於是引起你臉紅手顫,聲音戰栗,這些行為都是你怕顯露出來的。但是正因你害怕才越發顯露出來。
有一次,一群中學生想戲弄一個女孩子,他們曉得她的自我感覺最敏銳。她這次是在一個禮拜堂裏彈琴,於是他們故意坐在使她可以看見他們的一邊,從正麵注視著她。他們並不扮怪相,也不笑,也不說話,隻專心地注視她而已。這個女孩子因為自我的感覺極其敏銳,一會兒工夫便感受到他們堅定地注視著自己,便開始蠕動,臉紅,心神不安,最後隻好中途停止彈琴,退出了會場。這些學生深知她注意自己比注意音樂還厲害,這便是他們曉得用注視的方法可以擾亂她的緣故。假如她能有那對進城看熱鬧的老夫婦一半的專心,她甚至不會覺得那些少年是在看著她。
專心想到自己是不能增加做事的效率或減少自我感覺的,專心想到工作卻能做到。
不過在許多情形之下,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工作或你所要做的事,而是別人。如果在專心工作之餘,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你會無往而不勝。
研究人類,你會發覺他們是世上最有趣的。這個原則是福煦將軍之所以能成為陸軍界領袖的主要原因。
像福煦將軍這樣成功的人,必須要能懂得各種人的心理,以及各種心理如何作用。……許多其他年輕軍官,以為隻要懂得他們手下各人鄉土的特性就足夠了,然而福煦卻不以為然。他對於整個戰爭的認識差不多都是基於“人”以及人在某種壓迫下的動作——不是預料他們如何動作,而是他們實際上如何動作,以及可以引導他們如何動作。
假如你能像福煦將軍這樣研究人,那麼人類就不再是可怕到會使你麵紅、聲顫、手抖的了。如果他們做了你所不懂得的事,你努力去尋其解釋,不會自感過敏。
自我的感覺強烈完全是因為想自己,克製的方法便是不想自己。
不想自己的方法是要能尋一點別的事來想。你必須尋找一種代替物,尋得代替物之後,想自己的習慣便可毫不費力地除去。
假使你演說時隻想著你所說的,以及聽眾,而不想你自己,你便不會自感過敏。如果你做一件工作,隻想你的工作,也不會對自己發生興趣。
剛開始時,你或許不能了解與你同在一起的人,專門想自己是不能幫助你去了解他們的,去想別人卻可以辦到。自我的感覺是臆想的一種形式。別人並不會如你所想像的那樣關心你。他們有各人的事情要忙。記得這一點,你在他們麵前便不會感覺不舒服了。養成喜歡和人親近的習慣,那樣,你和他們在一起時便不會感覺不舒服。別人看見你喜歡他們,同時也會感覺愉快。這種方法還能增加你安閑的態度。
安閑的態度不是可以由矯飾或假裝冷淡得到的。態度要自然,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
工作可以消除煩惱,但在工作中如何防止產生煩惱呢?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可說太過自信的話。
“有許多事我以為是對的,但是實驗之後,我卻錯了,因此無論對任何事我都沒有一種很自信的判定。如果某事臨時讓我覺得不對,我便可以馬上拋棄之。”這是科學家愛迪生的表白,其他大科學家也莫不是如此。要有伸縮,要有隨時改變判斷的勇氣,比堅持一貫不矛盾還重要些。
但是從別的方麵觀察,別人都希望我們能夠一貫。如果別人曉得我們是處在如何的地位,曉得我們不會改變地位,那他們就容易預知我們將來的行動。
富蘭克林有一種很好的方法,使他在必要時可以改變他的心思,而同時使別人不會批評他是好變的。他養成一種習慣,他在表明他的意見時,用一種活動的言詞,以致40年之中,沒有一個人認為他說過任何武斷的話。
這裏有一條很好的原則:不要說太自信不移的話。如果你能守住這一條原則,則你將來對你的話有錯誤時,也不必收回你以前所說的話。你要曉得:你的意思或信仰,究竟還隻是你個人的意見和信仰而已,而別人也還是有他的意見和信仰的權利。
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意見,所根據的基礎愈淺,就愈容易武斷和自以為是。我們這種過度的肯定,無非是想遮掩對自己意見的懷疑之處。
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富蘭克林那樣聰明,假如我們說了一句武斷的話,而又必須要收回,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從前的誓言,而同時又不至於失麵子呢?
英國的大政治家葛拉德士有一次正困於這種兩難之間。在他年輕時候——年輕總是氣盛而武斷的——他對愛爾蘭與教育的關係,有一種堅決的主張。後來他在庇爾當政時成為閣員之一的時候,他卻很讚成庇爾的主張,與他以前的主張大相徑庭。如果他公然地擁護庇爾的政策,則他必須收回他以前的主張,而別人便會罵他是因為政治利益的緣故而改變自己本來的主張。他必須設法使別人曉得,他之所以改變,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乃是為著政策的本身對與不對,而後才能收回以前的主張。他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他先辭去閣員之職——在政治上自殺,而後極力擁護政府的主張。他因主義而把個人的利益犧牲,這樣證明他改變主張乃是極誠懇的。他證明了他之所以改變主張,乃是因為主義本身,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他這種主張,雖然使他失掉了自己的利益,但別人卻因此不會疑心他的誠懇,而一致擁護他。他這種行動,獲得了許多人的同情。
如果你在兩難之中,要選定一方的時候,你要當心不可墜入為你自己利益的那方。如果你不小心自恃,你就很容易以個人的利益為抉擇的動機。但是我們不喜歡承認我們的決定是自私的,而舉出許多原因來使我們的決定外表看來是不自私的。這種外表的原因大半不過是借口而已,以袒護這種完全個人自私的決定。
工作之餘的嗜好同樣不可少
現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但是也還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的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有人說,“興趣如一爐炭水,能把你的自信烘得轟轟烈烈,把你的希望之炬,映得紅紅火火。”這雖然是一位散文作家的文學修辭,但現實生活中的確如此。
人們在從事自己所喜愛的事情時,總是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感和滿足感。沒有人有羅馬皇帝圖密善這樣的嗜好:他嗜好捕捉蒼蠅;馬其頓國王特別喜愛製作燈籠;法國皇帝喜歡製鎖,這算得上是令人尊敬的愛好了。即使有一些壓力的那種日常的機械重複工作或職業,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一種寬慰和快樂。工作之餘的一點間歇,勞動之餘的一點點消遣或休息,都與工作、勞動和職業相映成趣。幸福和快樂往往在勞動過程之中而不是在於結果。
最好的興趣愛好當然是求知欲。那些精力充沛、智力發達的人們在完成日常工作之餘,可以從事自己愛好的事業,有的人鑽研科學,有的人鑽研藝術,大多數人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有這種高雅的業餘愛好的人是真正高尚和幸福的人。當然,任何事物都要講究一個度。對知識的追求和愛好這一嗜好也不能任其自由發展,如果縱之過度,就會使人精疲力竭、精神萎靡不振,自己的份內之事都幹不好,這就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