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活得精彩3(1 / 3)

第六章如何活得精彩3

以自己做過的傻事為鑒

在我的私人檔案裏,有一個卷宗夾,上麵寫著“我所做過的傻事”。我將所有自己犯過的錯誤都以書麵方式記錄下來,放在這個卷宗夾裏。有時候我會用口述的方式讓秘書打字記錄,但有時候一些問題太富於私人性,或者太愚蠢,不好意思口述,我就自己動手寫下來。

至今我依然能記起15年前我記入卷宗夾裏的一些事情,如果我能始終如一保持絕對誠實的話,“我所做過的傻事”的記錄恐怕會把檔案櫃撐裂。但是我所做的隻不過是不斷重複1300年前所羅門王所說過的那句話:“我曾經做過傻事,曾經做過許多許多傻事。”

每次我重新閱讀那些“傻事”檔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時,它們都或多或少能幫我解決一些正麵臨的難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控製自己。

以前我常常將遭遇的問題怪罪於人,隨著年歲漸長,我才發現所有的不幸歸根結底責任都在於自己。許多人一直到老年才醒悟過來,結果悔之晚矣。拿破侖在戰敗被放逐時說過這樣一番話:“除了自己,再沒有別人應該為我的失敗負責。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不幸命運的根源。”

我再給你們講一個我所熟知的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霍華,1944年7月31日,他在紐約大酒店突然去世。消息傳遍了全美國,震驚了華爾街,作為美國財經界的領袖人物,美國商業銀行和信托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幾家跨國公司的董事,他的去世對社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樣一個非凡的人物,卻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他最初的工作不過是在鄉下小商店裏當店員,後來成為美國鋼鐵公司的貸款部經理,通過自身的努力,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所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當我問起他成功的原因時,他回答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持記錄下我每天所有的約會。我的家人從不占用我周日晚上的時間,他們知道我要利用這個時間反思,回顧總結這一周的工作和得失。吃完晚餐後,我就一個人呆在書房裏,打開我記錄的筆記,回顧周一以來的每一次會議、麵談和決策。我問自己:‘這一次有什麼失誤?“這件事情我做得很好一怎樣做得更好?“我能從這件事中吸取什麼教訓?’一開始,每周日的反省讓我心裏很不舒服,也驚訝於自己的失誤。後來,隨著時間的延續,這些失誤逐漸減少。一年年不間斷堅持自省,是我此生做過最有意義的事情。”

或許霍華的這種做法並非原創,而是學自老富蘭克林。不過唯一的不同,老富蘭克林總是每天晚上就回顧當天的事情。他總結出自己常犯的13種錯誤,其中三種是——浪費時間,為微不足道的事情擔憂,與他人發生衝突。他明智地意識到,如果不拋棄這些錯誤,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他要求自己每周改正一種,並將自己實施的情況記錄下來。到了下一周,他開始改正另一種缺點。這樣依次進行下去,他足足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改正了所有缺點,也正因為此,他對美國人民深具影響力,是他們最欣賞的人。

阿爾波特·赫伯特表示:“任何一個人在每一天都至少有5分鍾是愚蠢的。所謂聰明的人,不過是努力將時間控製在5分鍾之內。”

受到一點批評就大為不滿的人是愚蠢的,智者會從批評自己、阻撓自己的反對者那裏獲取經驗和教訓。

不要被動地等待對手來指責或批評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要超越他們,成為自己最嚴格的評價人,並且在他們批評我們之前就找到自己的薄弱之處,加以改正或鞏固,不給他們可乘之機。

如果你知道有人罵你是“笨蛋”,你會怎麼做呢?大為惱火?覺得受到了羞辱?你知道林肯是怎麼做的嗎?林肯曾經被美國國防部長埃德華·史丹頓大罵是個“笨蛋”。史丹頓對林肯幹涉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滿——為了討好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林肯命令調動部隊。史丹頓對此命令拒不執行,並且公然指責說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林肯聽說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說:“史丹頓幾乎從未說錯過,既然他說我是笨蛋,那我一定是犯了大錯,我要去親自問問他。”史丹頓在林肯麵前坦言那個調整軍隊的命令多麼不合理,林肯虛心地接受了批評,並且馬上收回了成命。林肯歡迎一切友好的批評,並且虛心地接受改善的建議。

你和我都應該像林肯那樣,歡迎善意的批評和建議。要知道,我們所做的事情可能連四分之三的正確率都很難達到——這是羅斯福在入主白宮時對自己的期望。就連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坦承自己的結論99%都是不正確的。羅傑芬卡指出:“我們對手的看法,往往比我們自己看得更加透徹。”我很讚同他的說法,可是每當有人批評我時,我常常頭腦一發熱,即全憑著本能和對方辯解——有時我根本不清楚對方批評我的究竟是什麼。這樣做過之後,我總是很後悔。

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想辦法不要急於辯護。因為每個沒頭腦的人都是這樣的。讓我們放聰明點也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氣度恢弘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隻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我曾討論到如何應對惡意的攻訐。現在提出的是另一個想法:當你因惡意的攻擊而怒火中燒時,何不先告訴自己:“等一下……我本來就不完美。連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99%都是錯誤的,也許我起碼也有80%的時候是不正確的。這個批評可能來得正是時候,如果真是這樣,我應該感謝它,並想法子從中獲得益處。”

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查爾斯·盧克曼曾經用100萬美元請鮑勃·霍伯上廣播節目。鮑勃從不看讚賞他的信,隻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

我認識一位香皂推銷員,甚至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

他這個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

想知道他的發展嗎?他後來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高露潔公司是當代最大的香皂公司。他就是立特先生。

隻有心胸寬大的智者,才能向豪威爾、富蘭克林及立特看齊。四下無人時,你何不捫心自問你到底屬於哪一種人?

平安快樂的第十大原則是:

記下自己幹過的蠢事,提出自我批評。

給對方一個台階下

西奧多·羅斯福承認說,當他入主白宮時,如果他的決策能有75%的正確率,就達到他預期的最高標準了。像羅斯福這麼一位本世紀的傑出人物,最高希望也隻有如此。

如果你肯定別人弄錯了,而率直地告訴他,可知結果會如何?沙斯先生是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最近在最高法庭內參加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案子牽涉了一大筆錢和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

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沙斯先生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

“庭內頓時靜默下來,”沙斯先生後來在講述他的經驗時說,“似乎氣溫一下就降到冰點。我是對的,法官是錯的。我也據實地告訴了他。但那樣就使他變得友善了嗎?沒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這一邊。我也知道我講得比過去都精彩。但我並沒有使用外交辭令。我鑄成大錯,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錯了。”

沒有幾個人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我們多數人都犯有武斷、偏見的毛病。我們多數人都具有固執、嫉妒、猜忌、恐懼和傲慢的缺點。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別人犯的錯誤時,請在每天早餐前坐下來讀一讀下麵的這段文字。這是摘自詹姆士·哈維·羅賓森教授那本很有啟示性的《下決心的過程》中的一段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我們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的關係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水楊素的藥效或亞述王沙岡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了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