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業孤獨1
李寧
——最偉大運動員變身90億身家富豪
這位中國最偉大的運動員,能否像福特、西門子、洛克菲勒一樣,創造一家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偉大公司?2008年8月3日夜,北京,李寧家裏。
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正熱火朝天地在燒烤架前忙活著,把烤好的東西分給客人。他光著膀子,肌肉還保持得不錯,汗水沿著脊柱嘩嘩地流下來。他殷勤地照顧著每一個人,自己並沒有吃什麼,有人注意到他顯得特別亢奮,隻是誰也不知道為什麼。
兩天後,李寧公司獨立董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中心主任王亞非給公司董事會成員群發了一封郵件,內容是她從網上摘錄的誰是點火者的討論——許海峰、熊倪還是李寧,在此之前漫長的火炬傳遞中,他們3個誰也沒有出任火炬手。
她想暗示著問點什麼,但又什麼都沒有說。
又過了兩天,張誌勇群發了一封郵件,情緒很激動——當奧運會來臨時,李寧公司成立18周年,我來公司16年,擔任CEO也已經4年,公司所有交待指標都已經完成,但我們還是麵臨著巨大挑戰,將戰略落實還是任重而道遠……
這兩封郵件,李寧都沒有回複。
又過了一天,8月8日。王亞非起了一個大早,吃過早飯就籌劃著去鳥巢觀看開幕式,走之前她習慣性打開了電子郵箱,發現李寧在淩晨回了一封郵件——我去不去點火,不是我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李寧公司的事情,這是中國人民的事。
看完郵件,52歲的王亞非哭了,她對父母說,應該就是李寧了。
幾個小時後,坐在鳥巢裏的張誌勇仰起頭,終於看到了最後一棒火炬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老板被威亞吊起,正緩緩靠近點火台。
3分08秒之後,李寧完成了空中漫步,點燃了北京奧運主火炬。鳥巢裏的人都很亢奮,炎熱的天氣是一個原因,出人意料的是,李寧,中國最大運動品牌董事長,成了最為矚目的火炬手。
那一刻,他穿著阿迪達斯讚助的火炬手服裝,這成了全球化競爭下中國市場的一個隱喻。
張誌勇還沒有想那麼多,他被無數電話和短信所淹沒,以致無法更好地欣賞開幕式表演。電話和短信大都來自屬下,目的隻有一個——我們可以馬上跟進,明天媒體上就會出現和點火相聯係的廣告,配套產品也可以馬上生產。
張誌勇發了一個短信給李寧,他把屬下的意思告訴老板,表示應該找記者來報道,至少我們應該歡慶一下。
馬上,他收到了回複——“這個榮譽不是李寧個人的,更不是李寧公司的。這代表中國人,代表全世界的運動員,如果我們把它商業化,就顯得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
事情就這麼結束了。
李寧不等於李寧牌
日前,張誌勇和李寧站在了一起,他們正在為LI-NING新logo新口號的推廣活動拍攝照片。張誌勇顯得有點拘謹,李寧捅了他一下,說——“笑一下,自然點。”
攝影師很滿意李寧的配合,接著告訴李寧作仰天大笑狀。李寧嘀咕了兩句“這不是我的風格”,然後笑了兩下。
拍攝結束,他馬上解下領帶。盡管身邊跟著一大堆人,但他仍顯得對這裏有點陌生--這裏是李寧公司總部體育館。身為董事長,李寧來這裏的次數並不多。坐在偌大的辦公室裏,他也顯得有些拘束,好像和我們一樣,都是這裏的客人,他一年來不了這裏幾次。書架上空蕩蕩,中式辦公桌上沒有台式電腦,隻是幾張照片提示著主人的身份——和老婆、兒子的合影,還有與佛教界的星雲大師合影。
“說一說李經緯吧,沒有他也許你不會走上經商的道路,外界說現在是你在照顧他,是這樣麼?”
“有機會我們私下說。”
和他個人相關的話題,他一概回絕。談到公司,具體事務他也不清楚,讓我們去問CEO張誌勇。隻有談到一些和未來和夢想有關的話題時,他才願意多說兩句。
20年前,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家公司,卻從一開始就和商業世界保持了距離。他拍了電影,在美國和中國辦體操學校,讀了一個法律學位,一個EMBA,還在研讀中國曆史,並四處參佛。現在他忙著他的基金會和公益事業,還個人投資了一家新能源公司。
他不願意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甚至不願意留在公司運營一線,他並不享受管理所帶來的快感,討厭瑣碎的報表和無休止的簽字。他甘願自我隱退,享受無人認識所帶來的自由。
公司的一次活動,劉璿、楊淩和他一起去小學搞活動,老師們都很興奮,他們年輕時見證了體操王子最輝煌的時刻。老師們指著劉璿問這是誰,孩子們齊聲說——“劉璿。”輪到李寧時,沒有聲音了。
李寧指了指T恤上的logo,我是這個,有孩子反應過來——“哦,你是李寧牌?”
那一刻,他感覺好極了,因為別人記住了李寧牌,忘記了李寧。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這一刻。
上路
成功的企業家總是有一些共同特點,至少敢於冒險是其中一條。
1989年,麵對廣西體委副主任和國家體操隊教練兩個職業選擇時,李寧投奔了李經緯。
這是所有故事的開始,他願意去健力寶這樣一個鄉鎮企業,放棄鐵飯碗和世界冠軍的光環。組織部門以為他會去廣西體委當副主任,已經把他列入第三梯隊名單。
李寧的解釋是,李經緯比別人顯得更熱情一點,而那個體製對他的傷害讓他憤怒到拍拍屁股走人。
一年前,從漢城回到北京,中國代表團的包機降落在機場,他和“跳高王子”朱建華兩個人躲在機艙裏,直到所有的人都離開,才倉皇逃走,外麵歡迎的人群誰也沒注意到這兩位漢城奧運會的失敗者。
有人給他寄了刀片和繩子,而4年前,他坐著敞篷的吉普車揮手進了南寧城,體操王子的光環籠罩在他身上。
外界的批評現在看來也顯得極具時代特色——李寧談戀愛耽誤訓練、他掉下來居然還笑了笑。很少有人知道兩年前李寧就提出了退役,但國家沒有批準。比賽結束後,在休息室裏,中國體操隊6個小夥子關了門齊聲痛哭,教練從過道裏都聽得清清楚楚。
體製給他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今天的李寧說——“那個時候人們需要金牌,不需要體育。體委需要冠軍,不需要運動員。”
李經緯讓他做特別助理,主管宣傳公關。他策劃了一次成功的廣告片,極富衝擊力,親自出演並重金投放在央視,效果非常好,帶動了銷售額大幅上揚。
一次,健力寶出現負麵新聞,李寧深夜趕到北京某新聞機構,遊說總編室值班領導,讓他們出於對民族品牌的熱愛以及對世界冠軍麵子照顧,撤掉了批評的稿件。
這種經曆讓李寧感到新奇,在此之前,體製把所有事情都包攬了下來——吃飯、睡覺、出門機票、火車票、看病醫療,他隻要把跟頭翻好,什麼都不用操心。
現在做生意,他開始要辦消防、工商、稅務等各種證件,盡管借助健力寶集團的資源,起步基礎並不算差。
不過他也說,“基本上沒有機會表現我的能力。”
李經緯給了他一個機會去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李寧”品牌,理由是愛國。李經緯因為體育營銷而聞名,他的最初宣傳口號是讓中國運動員喝自己的飲料,現在他告訴李寧——你要讓中國運動員穿中國人生產的運動服。
民族主義的旗號並不總是十分管用,第一次訂貨會沒人買東西。那時候經銷商大都是體委係統的人,大家給麵子來見李寧,但是吃了飯打了招呼就閃人。
李寧想到建立專賣店,經營自己的營銷體係,他所擁有的隻是“李寧”這個冠軍頭銜帶來的影響力。
從一開始,陰差陽錯之下李寧公司就走向品牌公司之路,這種模式類似耐克,特點是“重品牌輕資產”,產品交給代工廠生產。
李寧的晉江同行們,比如安踏的丁誌忠,此時走上了生產道路,丁誌忠擁有“中國製造”能力,而沒有世界冠軍的身份。
與此同時,李寧完成了最重要的一跳——去健力寶化。
股改專家劉紀鵬(博客)勸他徹底和健力寶劃清界限,把健力寶在李寧公司裏的股份拿出來,健力寶畢竟是國有企業,將來李寧公司做大了,這都是扯不明白的恩怨。
此時的中國股市已經開始深入人心,資本市場需要產權清晰的企業。
劉有著“中國股改第一人”的名望,反複勸告李寧產權不清的利弊,說到激動時甚至決定自己去找李經緯談判。
李寧的顧慮是這樣做是否對不起李經緯,會不會被人罵作忘恩負義。
李經緯同意了這個想法,李寧分4次贖回了健力寶所占股份。李經緯大度到甚至沒有要股份投資的回報。
他或許羨慕李寧有了一個幹幹淨淨屬於自己的公司,而他日後卻因為同樣的問題敗走三水。
陳義紅和張誌勇
張誌勇說自己現在和李寧見麵並不多——兩個月大概能見麵一次,平常會通通郵件、短信,李寧看重一年4次董事和年底的戰略執行會議。除此之外,他不會過問公司具體事宜。
一次董事會結束,李寧開玩笑——“現在財務還是不能自由,錢要麼投了公益,要麼用錢還得經過誌勇審批。”
李寧是中國企業家裏罕見的“放權者”。公司20年,隻換了兩任CEO--陳義紅和張誌勇,而這兩人都是從公司內提拔。他和陳義紅友好分手的故事,在江湖恩怨味道濃重的中國企業界,宛如一個神話。
1996年,李寧整合了北京、廣東、煙台三地公司,建立李寧體育用品集團,並擔任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從一開始,李寧就不是一個事必躬親的老板,日常事務交給了常務副總經理陳義紅,為了給陳更好的空間,他請走了不少一同創業的隊友(他拿出股份,讓大家都有一個體麵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