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善於與人合作2
把你的合作網絡化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網絡化的時代。隨著各種技術和迅猛發展。各種距離由於網絡的關係而日益縮短,包括我們的生活節奏在內。把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化,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緊湊、節拍更加有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首先,要營造你的關係網。
提起關係網,有時人們便會帶有某種貶義,這是片麵的。社會上的一些成功人士普遍指出:
“關係網本身沒有錯,它是中性的,關鍵看它是怎樣建立起來,是怎樣運用的。如果建立關係網,不違背一定的道德標準,運用關係網也沒有超出法律製度規定,那麼,這樣的關係網何罪之有呢?在我國,建立健康的、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和法律製度的關係網,對社會有利,對國家有利,對單位有利,對個人的成功更是不可須臾離開的。”
外國成功學有“友誼網”之說,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們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麵“交誼網”。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隻能好不容易為你提供一兩個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人,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合作方麵的差別。
生活現實中,成功的人大多是有關係網的人。這種網絡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關係網,才是一麵比較全麵的網絡,也就是說,在你的關係網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當然,你也要根據他們不同的需要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幫助。這才是關係網應當具有的特征。
“關係網”作為當今網絡時代的“一員”,有著它本身“網”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麵網上成員的構成應該有點有麵,分布均勻。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結交的範圍十分狹窄,分布十分不均。隻在自己熟悉的範圍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麵目標的關係網了。當然,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愛好會形成較大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名學者,你結交的學者朋友就是你的各種關係中最集中的人群;如果你是幹部,你周圍的許多朋友就是你的同行,即他們大多數也是幹部;其他各行各業都可以依此類推。這就是我們在編織關係網的時候,常常遇的到局限,這種局限關係到關係網的“使用價值”和其他質量。
假如你是一名幹部,你有沒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回答必然是肯定的。那麼,你有沒有必要結交理論界的“網民”?回答也必然是肯定的。因為,既然你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那麼,在理論界需要別人的幫助就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遇到很多僅靠自己的能量很難克服的困難。反之,假如你是一名學者,你有沒有必要結交政界的朋友?答案同樣是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由於傳統上知識分子受“清高”的影響,往往喜歡閉門謝客,喜歡孤軍奮戰,特別是對官場上的事情喜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政界的人物更是不願去與之進行交際。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對現代人的成功更為不利。如前所述,在中國要成功,離不開上級領導的信任和支持,而上級領導大多是官場上的人,你不主動與他們交往,他們對你不了解,你對他們也很陌生,你怎麼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呢?
另外合作中需要彼此間的優勢互補。本來,你有這方麵的優勢,同時就可能你有那方麵的劣勢。打個簡單的比方,你會著書立說,但你未必會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麵樣樣精通,那麼,你不精通的領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領域,就需要在那些方麵精通的人的幫助。如果,朋友的結構太單一,不能完全局限於自己的同行、具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人之間。所以,正是因為你在某一方麵有特長、有愛好、有優勢,才要有意地結識與你的特長、愛好、優勢有差別的人。這才符合網絡的結構和原則。
廣泛與人交往合作是機遇的源泉。你的這張網麵越廣,遇到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麵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
例如,某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蔡被選中了。原因就在於這位領導委托自己的一個下級王某為自己物色秘書,而王某和小蔡是同學和好朋友,他們都是北大中國語言文學係90屆畢業生。王某自然清楚,小蔡肯定勝任秘書職位,於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出來了。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蔡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在當時情況下當上領導同誌的秘書,是他的心願,也是他的成功的一個裏程碑。
這個裏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麼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決定了日後一個人的巨大成功,沒想到這種交往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廣泛,機遇就多,不可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冷漠這種交往。誰知道與誰的交往會帶來很大的機遇呢?張開你的合作網絡,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合作要有“親”有“疏”
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和範圍,否則如今的天下肯定已經大亂。與人交往亦如此理。
一位學子自深圳歸來,談起一種“深圳現象”:“相識容易相會難”。在那裏要認識一些新朋友並不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的每一位青年,都可能成為你的朋友,你隻須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去跟他打個招呼,肯定沒有人會拒絕你。但與你結交之後,盡管相距不遠,你也不可隨便去“騷擾”對方,如無事卻不能動輒登門拜訪以暢談為樂。
因此,在與合人的過程中,不要顯得親密無間,而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可能感到困惑,發出歎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道一句“人情淡薄世風日下”了。可人際心理學家的指教,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
每個人在準備和別人建立合作聯係時,心裏都有一種對“合作關係持續期”的估計。
第一類是“長期關係”。人們都渴望和自己家庭直係親屬的交往以及較近一些的親屬的交往能持續一輩子,如果造成這一關係破裂,你的心中準會感到內疚和不安。
第二類是“中期關係”,這類關係持續期的長短,可以因朋友關係,鄰居關係,同事關係,同學關係而相異。
第三類是“短期關係”,大部分服務性行業關係屬於這一類,如營業員,房管所的管理員,送奶人,理發師傅等。
在今天的生活中,隨著社會文明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開放與變革進程的加速,“快節奏”成了社會的顯著特征,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怪異的兩極現象:一方麵是人們的人際交往合作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在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平均持續期大大地縮短了。比如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鄰居關係也因搬遷次數而改變,因為職業流動,同事關係也因變換崗位而改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種變動的速度愈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持續期就往往愈加縮短,臨時性就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大特點。因此,要增加一個人生活中的接觸麵,就必須既能建立關係,又能割斷關係;既要會交往,又要會疏遠交往的那些適應性最強的人,也是社會上最吃得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