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緣於捕捉機遇2
退是機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走向機會的道路上,有時需要邁開步伐前進,但有時也需要退守。
機會意味著進取、擴充、膨脹,機會的方向似乎總是向上、向前和向外。總之,機會容易給人錯覺,以為不斷擴展,勇往直前才是機會。其實,在適當時候退一下、停一下,暫時變方向為向後、向下或向內,也未嚐不是一種機會。
退,要成為機會,是“以退為進”的退。退是為了進,因為前麵無路,沒有了機會,隻能退一下,另找路途,或繞個圈子繼續前進。
在軍事上,退是一種戰術,通常是詐敗退卻,令敵人驕縱輕敵,陷人預設的陷阱之中。退也是一種戰略,己方的軍事力不足以和對方抗衡,就避開對方的鋒芒,采取忍讓的政策,爭取機會去壯大實力,等待時機再和對方周旋。
劉邦接受項羽的封贈,退居漢中,秘密練兵,便是善用退的戰略。等到實力壯大之後,從陳倉出兵,幾經戰陣,最後曆經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終於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劉邦一統天下,得以建立漢朝。
退,對於劉邦來說,無疑就是一次機會,一次改寫他一生曆史、乃至中國曆史的機會。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開創偉業,大展鴻圖,實現夙願之後,簡單地“一退”,避開了不必要的災禍到來。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大將軍範家在越王勾踐身為人奴之時,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長的屈辱之後,越王勾踐終於得以東山再起,一舉死掉了吳國,重建越國。
而立下赫赫功勞的範蠹在慶功宴上,卻悄悄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消失了。臨走前,他曾托人送過一封信給他的好友文仲,信上說:“你還記得吳王夫差說過的話吧,技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這人能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們隻能夠同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他共安樂。你現在不走,恐怕將來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件沒有聽其勸告,最後被勾踐逼死。臨死對天長歎,痛悔自己沒有聽範蠢的話,而落得“烹狗”的結局。
與文件相反,範家帶著西施和一些財寶珠王,棄官經商,改名換姓,跑到齊國去了,幾年後,即成為百萬富翁,後人稱其為商聖陶朱公。
範台和文仲的一退一進,正好說明了“退”的機會含義。範蠢的“退”,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而文仲的“進”其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在商業競爭中,適時的退卻,也是企業營運的重要手段。退是企業家、實業家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保留實力,在形勢不明朗時忍耐一會,不急進;在經濟不景氣,業務上作必要的收縮,保證能渡過難關,到經濟複蘇時,再擴大投資。
所以,退也可以看作是為了抓住更為巨大的機會所作出的必要的準備。
怎樣在逆境中保留實力,是企業家的一項挑戰。在順境時,擁有巨額資金,收購這個,買斷那個,何等意氣風發。順境中能攻,固然要講究眼光和魄力,同樣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講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稱得上是商界的全才。
要攻而獲利,需要準確的形勢分析,掌握有利時機;要退而保留實力,也要依靠準確的形勢分析。
李嘉誠投資房地產,能攻能守,對攻守時機判斷準確,已為業內人士所公認。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產陷入低潮之前,怎樣評估形勢,作出暫退的部署。
1982年到1984年,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對香港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工業衰退,股市暴跌,房地產一落千丈。結果,令投資房地產者蒙受了巨額的損失。
與此相反,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公司則采取穩健政策,暫時退卻,結果安然渡過了這次經濟危機,這完全依賴李嘉誠對形勢的判斷獨具慧眼。他預見到房地產業麵臨民辦經濟衰退和長期利息高漲的壓力,1982年將會大幅向下調整,並據此作出了暫時退卻的部署。
《李嘉誠成功之道》一書這樣寫道:“他一旦發覺形勢不妙,就從1980年開始,一方麵盡量減少。甚至停止直接購入地皮;另一方麵加速物業發展,盡快出售。”目的是令“各個公司的負債日益減少,現金充足,以應付任何意外的風波”。
李嘉誠在房地產上的這一退,令他在商界“更上一層樓”,這樣的退,又怎能不說是一種機會呢?
當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處時,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退”。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時候,往往能為我們開創出一片新的天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退”能夠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逆境是機會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總是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永遠都是非常巨大的,是足以改變人的一生的,所以,任何時候,對於逆境都應該抱著一種樂觀和歡迎的心態。
人生的際遇有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在順境中順流而上,抓牢機會,或許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但麵對逆境,許多人卻紛紛敗在陣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實上,任何逆境裏邊都孕育著機會,而且這種機會的潛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於抓住機會的老手,十分樂於在逆境中生存,因為他們知道,逆境將把他們推向又一個更高的起點。
艾柯卡,美國汽車業無與倫比的經營巨子。曾任職世界汽車行業的領頭羊——福特公司。由於其卓越的經營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節節高升,直至坐到了福特公司的總裁。
然而,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卻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職務,原因很簡單,因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聲望和地位已經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天改姓為“艾柯卡”。
此時的艾柯卡可謂是步入了人生的低穀,他坐在不足十平米的小辦公室裏思緒良久,終於毅然而果斷地下了決心,離開福特公司。
在離開福特公司之後,有很多家世界著名企業的頭目都曾拜訪過艾柯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被艾柯卡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心中有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從哪裏跌倒的,就要從哪裏爬起來!”
他最終選擇了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這不僅因為克萊斯勒公司的老板曾經“三顧茅廬”,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克萊斯勒已是千瘡百孔,瀕臨倒閉。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證明:我艾柯卡的確是一代經營奇才!
接管克萊斯勒公司後,艾柯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辭退了32個副總裁,關閉了16個工廠,裁員和解雇人員上千,從而節省了公司很大的一筆開支。整頓後的企業規模雖然小了,但卻更精幹了。另一方麵,艾柯卡仍然是用自己那雙與生俱來的慧眼,充分洞察人們的消費心理,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根據市場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車,從而逐漸與福特、通用三分天下,創造了一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樣震驚美國的神話。
1983年,在美國的民意測驗中,艾柯卡被推選為“左右美國工業部門的第一號人物。”
1984年,由《華爾街日報》委托蓋洛普進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經理”的調查中,艾柯卡居於首位。
同年,克萊斯勒公司營利24億美元,美國經濟界普遍將該公司的經營好轉看成是美國經濟複蘇的標誌。
有人曾經在這一時候呼籲艾柯卡競選美國總統。如果說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國王”,那麼在克萊斯勒的艾柯克無疑就是美國汽車業的“國王”。
艾柯卡之所以能創造這麼一個神話,完全是受惠於當年福特解職的逆境。正是因為這一邊境,才使艾柯卡的事業步人第二個春天。從文柯卡的經驗中,證明了一點:逆境也是一種機會。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也是因為逆境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羅曼·羅蘭與巴黎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小姐克洛蒂爾特·勃來亞結婚,由於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基礎不一樣,到1901年初,兩人終於離異,結束了同床異夢的痛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