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要具備辦事的無形資本(1 / 3)

第一章 要具備辦事的無形資本

清代天下第一財神、紅頂商人胡雪岩,當他被朝廷宣判破產時說:“其實我無產可破,當初我的月俸隻有四兩銀子,僅夠養家糊口。” 當初他發家靠的是:

一、為人四海:一把算盤兩麵打,一麵為自己算,一麵為對方算,不是雙贏的生意他堅決不做。

二、做事仁厚:不靠精明,更不靠奸詐。他常說:“凡事先講理,再講情,不得已時使手段。”

三、說話守信:他身無分文,僅憑一句話,上海的朋友連夜為他籌齊一萬擔大米,並且幫他裝運上船,就是因為他一向言詞有信,一諾無辭。

四、生活在希望裏:為了幫助他人而被解雇後,四兩銀子的養家薪金斷了,但他心中的希望卻沒有斷,他常說“人要生活在希望裏”,這是他的生存信念。

其實說白了,上麵四條這也是我們立身辦事應具備的無形資產,你有嗎?

吃苦是辦事的本質資本

在吃上花的時間越多,得的病就越複雜;在玩上花的錢越多,人的壽命就越短;在抽煙上花的工夫越勤,死得就越慘;在權力上花的代價越大,受到的指責就越厲害;在女人身上花的精力越多,被女人騙去的東西就越豐厚;在孩子身上投人的溺愛越多,得到的孝順就越少。

金庸先生在杭州講學時曾概括人間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為什麼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說,一個人隻要認真地生活,就會遇到許多麻煩與苦惱。另外三苦,金大俠說得意味深長。一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東西(包括金錢、榮譽、地位),盡管費心費力,卻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二為怨憎會,俗稱冤家會,有的人生性凶悍好惡,言辭刻薄,工於心計,對這種人避之惟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為你的伴侶,怎麼辦?你必須忍耐。三為愛別離,一個人一生要遇到一個真心傾心相愛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卻要分手,豈不叫人肝腸寸斷痛徹肺腑?

人間七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摻雜苦澀。人活著就要接受許多挑戰,要麵對許多難題,所以生活的本質是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苦是一種警訊,它告訴自己有了難題,有了危險和困境。如果自己不願意正視它,設法解決眼前的難題,那些難題就會累積重疊,構成更嚴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導致生活的潰敗。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設法消除困境,解決問題,才能夠泯滅痛苦。

俗話說:“吃得菜根香,啥事皆可為。”

我國南方一所大學的校訓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宋代朱熹說:“某觀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於達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

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齊白石老人曾為《菜根譚》一書配繪過“雙想圖”,大師繪後加題十六字雲:“先人作過三代農夫,方知得此根有真味。”

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艱辛。一個人如果想 事業有成,則他必須經受得住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 誘惑以及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在這些考驗中,他應 該能行得正、走得穩。而且,他也應該經受得住實際 生活的痛苦和考驗。

史蒂芬遜是大家熟悉的火車發明家。1781年,史蒂芬遜出生於英國,雙親都是礦工,家境清苦,他十多歲便在礦場上班,18歲時,才有機會上學,畢業後,又到礦場當技工。由於從小目睹礦工工作的艱辛與危險,史蒂芬遜決定為礦工解決工作的難題。首先他發明了巧妙的礦坑安全燈,解決了采礦的照明問題,減少意外的災難發生。其後,他看到礦井底下運煤困難,又致力於火車的研究,希望幫助礦井工人運煤的辛勞。在當時想研究火車,需要大的經費投入,史蒂芬遜雖然每天過著清苦的生活,但追求成功的意誌鼓舞著他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取得成功。

不論做什麼事、經營什麼事業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我們都要懂得努力吃苦。惟有能麵對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錯誤立刻改正,才是成功之“道”。佛祖釋迦牟尼宣講佛法時說,人不隻是要養成一種真正吃苦的習慣,還要把它當做是一種修行。吃苦耐勞是精神生活的核心,這是佛教教義的基礎。至於中國儒家的精神,也是大力提倡勤奮,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態度!

我們要做到如下兩點:

(l) 要有苦幹實幹的精神

一個肯吃苦的人,才能享有福氣。在中國的傳統中,勤儉是一種美德;苦幹實幹,才能體會成長的喜悅。在一些成功的事例中,無論是事業上、學術上、工作上成功的人,都是以苦幹、實幹為基礎的。

(2)從積極想像著手

積極的人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麵,做事就不會畏縮,能朝著前進的方向去努力。你充滿著幹勁、朝氣,能勤奮地朝向目標努力,而且目標本身也會鼓勵著你向前邁進。

達亦不足貴,苦亦不足悲。前進的道路並非盡是坦途,隻有經過一番痛苦的磨練之後,做事才會真正有所收獲。

速決速斷是辦事的行動資本

兵家常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也。”實際上,猶豫不決,當斷不斷的禍害,不僅僅表現於戰場上,在現代的商業戰略上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商戰之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那你在商場上隻會一敗塗地,無立身之處。因此,斬釘截鐵、堅決果斷,已成為當代經營企業家的成功秘訣之一。當然,這裏說的當機立斷,首先,指的是認準行情、深思熟慮後的果敢行動,而不是心血來潮或憑意氣用事的有勇無謀。宋人張泳說:“臨事三難:能見,為一;見能行,為二;行必果決,為三。” 當機立斷的另一方麵,並非僅僅指進攻和發展。有時,按兵不動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種果敢的行為,該等待觀望時就應按兵不動。撤退時就應該撤退,這也是一種當機立斷的行為。

最讓人感慨的當是“夜長夢多”這一俗語了。夜長夢多,指的是做某些事,如果曆時太長,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問題。

“夜長”了,“噩夢”就多,睡覺的人會受到意外的驚嚇,反而降低了睡眠的效果。同理,做事猶猶豫豫,久不決斷,也會錯失良機。“失時非賢者也”。

《史記》中有“兵為凶器” 的說法。意思是說,不在萬不得已時,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戰速決。“勞師遠征”或“長期用兵”,每每帶來的都是失敗。

拿破侖窮兵贖武,征戰歐洲,不可一世,但後來卻有了“滑鐵盧”之悲劇;希特勒瘋狂於侵略他國,得到的卻是國破家亡,主權不保。這都是由於:

第一,他們沒有認清戰爭的害處;

第二,他們不懂得“夜長夢多”的真正外延。

中國人向來講究不溫不火,從容自若,慢條斯理的做事態度,大難臨頭,“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處之。能夠做到這樣,才算得上氣宇大度的君子。然而,這並不是說中國人就喜歡做事拖拉,或不善於抓住戰機。事實上,中國人在追求和諧、寧靜、優雅的同時,無時不在潛心於捕捉機遇。

有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從表麵上看,它似乎也是優哉遊哉的處世信條,但就其內涵,遠非字麵那麼淺顯。所謂“無為”並不是單純的“不為”,而是“陰謀詭計”之極為,它無時不在寧靜的外表下進行頻繁的權謀術數的操作。

打個比方,一個車輪,以無限的速度旋轉,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轉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轉,“無為”就是這種狀態,“無為”才能“無不為”。因此,做事應快速決斷,不要猶豫、踟躕。

有條理是辦事的邏輯資本

一位商界名家將“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沒有條理,同時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總會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夠。他們認為,隻要人多,事情就可以辦好了。其實,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條理、更有效率。由於你辦事不得當。工作沒有計劃、缺乏條理,因而浪費了大量員工的精力,但吃力不討好,最後還是無所成就。

沒有條理、做事沒有秩序的人,無論做哪一種事業都沒有功效可言。而有條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業也往往有相當大的成就。

一位企業家曾談起了他遇到的兩種人。

有個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遇見他,他都表現得風風火火的樣子。如果要同他談話,他隻能拿出數秒鍾的時間,時間長一點,他會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著他的時間很緊張。他公司的業務做得雖然很大,但是開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顛八倒,毫無秩序。他做起事來,也常為雜亂的東西所阻礙。結果,他的事務是一團糟,他的辦公桌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堆。他經常很忙碌,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東西,即便有時間,他也不知道怎樣去整理、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