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做人修煉(1 / 3)

第八章 做人修煉

一個擁有多種“唬人”頭銜的人就一定比一個普通百姓聰明嗎?不見得,專業領域的知識積累未必是聰明與智慧。

你或許會以為,一個人受過很高的教育,獲得了很高的文憑,或者在某一方麵成績突出,如數學、科研、文學、從政或經商等,他就比人家“聰明”。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我們會一刻不停地往自己頭腦中堆積各種先進的知識,埋頭於無窮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忽然有一天我們才發現,我們擁有了知識,但卻不會生活。

要主宰自己首先就要摒棄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甚至誤以為真的荒謬觀點。事實上,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更切實際的標準在於——你能否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真正幸福而快樂地生活。如果你能運用自己的實際條件,尋求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充分利用和享受生命的每一分鍾,那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人。

有的人盡管沒有什麼高學曆文憑,但卻機敏靈活,善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會有一種成功和滿足感。有時候有些困難難以解決,但如仍然能夠使自己保持精神愉悅,或至少不讓自己不愉快,那麼,這也是一種智慧。聰明的人懂得享受生活,甚至在苦中也能作樂,他成天都開心地笑著,滿足地唱著,而愚蠢的人可能有能力解決問題卻無法融人生活,找尋快樂。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一個人的大聰明大智慧說到底就是關於人生的學問,而不完全局限於一事一物,一個領域。可悲的是許多人在學校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技能、經驗,他們可以解決工作問題,擁有各種職稱頭銜,但卻領悟不到生命的真諦,永遠埋頭於無休止的事務追求中,無法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安寧,也無法領略生命的愉悅。

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曾在自傳中作過這樣的記述:

記得4年前在香港電視台要做一個關幹生活的節目,兩位主持人必須先在片頭詞上說一兩句對生活的感受,我想都不想就錄下這句話:“我希望我的生活是不斷快樂的積累。”

這是我的夢想,至今仍在努力實踐它。快樂是需要智慧的。高中時一位英文老師曾對全班說了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世界上什麼人最快樂?隻有高度智能不足者最快樂,因為他們單純地不明白什麼叫不快樂,但是在座的各位沒有這種單純快樂的能力,所以惟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聰明一點,懂得找尋人生的快樂!”

快樂是不假外求的,我有一位朋友十分聰明,而更讓我欣賞的是他對人生的堅毅和積極樂觀,他說他喜歡這樣一段話:“When you are over thirty years old,you’llnever get older but wiser”(當你年過30歲,你永遠不會再老了,隻會變得更聰明)。我把這段話送給所有害怕過生日,會老一歲的朋友。

所有的才幹、知識、學曆都是手段,生命的終極意義其實僅是“快樂”二字。所以無論高低貴賤,每天都開心地微笑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急功近利與厚積薄發

今天我都付出這麼多了,成功為什麼不能在明天早晨降臨呢?

在北京大學的一次講座上,一位同學向講演的著名律師請教問題,問他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

那位律師回答道:“咱們先別著急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我上大學時有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畢業以後就去了律師事務所工作,而另外一個則選擇繼續學習深造。他們畢業的時候,才23歲。轉眼10年過去了,那個參加工作的同學已經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師,而繼續深造的另一個同學也結束了學習生涯,跨人了律師的行業。到他們都是35歲的時候,這位33歲才成為律師的同學已經和做了12年律師的另一位同學做的一樣好,一樣有名。可是到了43歲,也就是他們畢業後的20年,後者由於10年深造積累的知識不斷地派上用場,生意越做越大;而前者卻受自己的知識所限,駐足不前,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日漸沉寂下來。現在不用我說,你們大家都知道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律師了吧?”

有人曾說,世界上隻有兩種人,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把他們區分開來。假設給他們同樣的一碗小麥,一種人會首先留下一部分用於播種然後再考慮其他問題;而另一種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麥全部磨成麵,做成饅頭吃掉。

我們每個人都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優秀的人,隻不過在饅頭的引誘下,我們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要講究儲備的,倉庫裏的東西越充足,成功的機會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遠。成功的路是那樣的遙遠與艱辛,路邊倒斃的每一具屍體都曾是一個在起點上充滿信心、躍躍欲試的活生生的年輕人,對這路的盡頭有無限的憧憬。口袋裏的饅頭固然可以令他們在啟程以後跑得飛快,不過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沒法指望下一頓了。饅頭中的卡路裏終究有一天會消耗殆盡,沒有播種我們就

沒有支持,沒有糧食的保證,我們將過早地凋謝。

人生的成功之路更像一場馬拉鬆賽跑而不是百米刺,前100米領先者不一定就能成為全程的優秀者,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這遙遠的征途上,基礎的積累將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覺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隨時給自己補充營養。

完美的形象

“上禮拜我遲到了五分鍾正好碰上公司領導,他會怎麼想呢?”“前天與老王吃飯時那句話說得可能不合適。”……

人有太多的時候都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生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努力想去扮演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形象。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當眾摔了一跤首先覺得不是疼痛而是感覺沒有麵子。其實一些小事,早就不值一提了,隻有你還記在心裏。

朋友們也許還記得契訶夫那篇著名小說《小公務員之死》吧。那個可憐的小公務員看戲時不幸與部長大人坐到了一起,又不幸打了個噴嚏把唾沫星子弄到了部長大衣上。這一下可不得了,無論他一次次地怎麼解釋、道歉,部長大人好像都沒有原諒他的意思,而且越來越不耐煩地對待他(為了這事兒成天去煩人家,能不煩嗎?),這個小公務員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竟然一命嗚呼了。

文學作品當然會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可是生活中許多此類的“小公務員”雖不致於就死去吧,也會在心裏把芝麻大的事兒裝上個十天半月而無心工作,寢食難安的。

其實,生活原本很簡單,許多事情都是自己給搞複雜了,一心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個完美無缺的形象,這怎麼可能呢?

別人怎麼看待你,那是他的事兒,有時盡管你很努力了,別人仍會覺著你如何如何,你總不能一輩子為了他而活吧?盡管有些人對你很重要,你越表現反而可能越糟糕,你就是你自己,有什麼好怕的?

再說,有些小小的失誤或偶然也就隨他去吧,真正的君子是不會計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而且也沒必要刻意去補救,你那樣做,別人還會說:這家夥怎麼這麼小心眼,這點小事他也沒完沒了?

孝 子

“等我有錢了,一定要讓我爸我媽過好日子,讓他們去旅遊,讓他們……”,許多孝順父母的年輕人這樣說。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父母為了,把我們養大成人,供我們上學深造等等,含辛茹苦,嘔心瀝血,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方百計地保證我們的用度開支。年幼的我們曾多少次在心底暗暗發誓:等我們長大,等我們學有所成,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鬥轉星移,當年的苦孩子已然大學畢業步人工作崗位了,他要結婚,要買房,要買車,要買電器,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子,要給孩子攢學費……生活陷入新的一輪循環中。而且好像雖然自己已經努力了,可還是同人家有不小的距離。

在這樣那樣的忙碌中,他忽視了遠在老家或退休住在城市另一個角落的雙親,他沒注意到他們的白發皺紋,沒注意到他們日益彎下的身軀,沒注意到他們還有什麼要求和想法。也許,他還在想:等我再有些錢,有些閑錢,就請他們上大飯店好好吃一頓,讓他們出去旅遊,給他們買個大電視……

在你去攢這些“閑錢”的過程中,忽然有一天,你發現這些“閑錢”已無法再花費出去了,你的父母已經不需要了。他們或者已不能再去吃海鮮,也許已不能再去旅遊,也許已不能再坐起來看電視,……也許他們已走了,永遠地離你而去。

有一種痛,永遠無法彌補;有一種傷口,永遠無法愈合。

季羨林老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賦得永久的悔》,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內心的深處,仍深深地感受著那永難彌補的苦痛: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其實,也許為人父母者根本就沒期望從子女這裏收獲多少回報,他們隻是憑本分、良心為我們做了一切,隻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活得比自己強而已。

但為人子女者,如何去獲取良心上的安寧呢?也許我們終生都難以賺取足夠讓我們快意恩仇的金錢,但這並不是回報父母的唯一方式。也許我們可以常回家看看;也許我們可以量力而行,花少許的錢讓他們做一次短途旅遊;也許……

錢沒有掙夠的時候,但人的生命卻有盡頭。有些事情,請不要再給自己尋找等候的理由。

人窮誌短

有些人不顧人格尊嚴地去占些小便宜,還自我解嘲說:人窮誌短嘛,等我們富起來就不會這樣了。

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朋友給我說:日本人骨子裏很瞧不起華人,盡管他在麵子上對你很客氣。這有日本人心胸狹窄的一麵,也有華人自己不爭氣的原因。在日本東京,華人居住集中的地方秩序最混亂,最難管理,很多黑社會組織、偷搶等都有華人的份兒。他說給他刺激最深的是一次在一位華人房間裏聊天,來了個日本人收有線電視費。這位華人說:我沒有電視。日本人明明可以看見屋子裏擺著的電視,但他還是連連彎腰說:對不起,打擾了。然後退出去。

無獨有偶,另一位去奧地利留學的朋友歸國時也說過類似的情況,隻不過電視換成了報紙。在維也納的街頭,到處都是無人售報攤,許多華人覺著有便宜可占,便經常拿了報紙不給錢。久而久之,當地人便撤去了華人居住區的這些報攤。他苦笑著說:這比抽中國人的耳光還難受,我們是窮,可也不能這樣啊!

人窮誌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在不顧尊嚴體麵去占些小便宜時也常這樣自我解嘲。他們認為:窮是原因,誌短才是結果,也是可以被原諒的。

錯啦,我的朋友,我的同胞!你知道這種想法、這種小便宜會讓我們付出多大代價嗎?會給你致富、進入上流社會帶來多少困難嗎?你的這些苟且行為會給主流社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他們會輕易給你機會,會輕易接納你嗎?惡性循環,你的“誌短”必定使你再窮下去,再落後下去!

每個人做事都追求效率,追求低投入高產出,一個單位、一個社會也是如此。而整個社會的高效率來自於健全的秩序、公平的交易原則、完善的運作體係等,這樣整個社會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才有可能降低,整個係統得以高效地運轉,那麼相應地也就提高了單個人作為個體的效率。

如果我們放任自己去占些小便宜,不去遵守這些遊戲規則,就會拖累整個機製的運轉效率,損壞這種公平與信任,從而也給自己設置起種種障礙,自己的效率也低下來。因為政府必然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限製、防止、製約各種“誌短”行為,增加的每一個環節,都意味著個人與社會的效率降低。

再比如說,美國紐約的地鐵無人檢票,是因為大家都自覺地在人口處讓電腦查票,又方便又快捷。如果逃票的人多了。那麼就得重新設置檢票員,仔細查你的票,你也不方便,政府又增加不必要的開支。

再如收有線電視費,如果“誌短”的人多了,那麼要麼是大家都不要看,要麼是增加收費人員,仔細檢查收費;無人售報也是一樣,要麼取消,要麼派人來售報。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因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那麼就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你想占點小便宜而損害他人的利益,他也窮也“誌短”一回,又損害別人,最後就是誰也別想先進,誰也別想有麵子。政府和社會組織不得已增加大量的運營成本,防賊似的盯住每個人,使他們該做的事也做不好。要知道,政府花的也是你的錢,有線公司也好,報社也好,地鐵公司也好,成本的增加還是會轉嫁到你的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