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積極的思考是致富捷徑
致富的捷徑是:以積極的思考致富並且有積極的心,相信你能做到!不論你是誰,不管年齡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夠招徠財富,也可以走向貧窮。各行各業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考的價值。即使躺在床上,甚至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規劃,也能致富。
億萬富翁亨利·福特曾說過這樣的話:“思考是世上最艱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從事它。”“你的頭腦是你最有用的資產,但如果使用不當,它將會是你最大的負債。”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著過《思考致富》一書。為什麼是“思考”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致富?最成功的人士強調:最努力工作的人往往並不能富有。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項資產就是他們的思考方式與別人不同。如果你做別人做的事,你最終隻會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而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擁有的是多年的辛苦工作,高額的稅收和終生的債務。
致富是否有捷徑可走呢?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談致富捷徑之前,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捷徑的定義是什麼,捷徑是指比一般的途徑更直接且更快完成某件事情。
走捷徑的人必然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他必須走出去,不論中途遇到何種障礙,都必須繼續下去,否則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希爾列出了17項改變你的世界的成功法則。這些法則包括:設定目標;組織智囊團;培養吸引人的個性;應用信心;多付出一點點;創造個人進取心;培養積極心態;控製熱情;加強自律;正確思考;控製注意力;激發團體合作;從逆境和挫敗中學習;培養創造力;保持健康;預算時間和金錢;動用自然習慣的力量。
希爾強調:你在應用這些成功的法則時必須保持積極的態度,影響、運用、控製及協調所有已知及未知的力量,你要能夠為自己思考。
所以,致富的捷徑隻有簡單的一句話:“用積極的態度去追求財富。”
當你確實以積極的態度思考,自然會采取相應的行動,達成你所有正當的目標。
喬治·哈姆雷特曾在伊斯諾州的退伍軍人醫院療養,他有很多空閑時間,但是除了讀書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並不多。他懂得思考的價值,他對自己充滿信心。
喬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燙好的襯衣領加上一張硬紙板,防止變形。他寫了幾封信向廠商洽詢,得知這種硬紙板的價格是每千張4美元。他最初的構想是,在硬紙板上加印廣告,再以每千張1美元的低價賣給洗衣店,賺取廣告的利潤。
喬治出院後,立刻著手進行,並持續每天研究、思考和規劃。
廣告推出後,喬治發現客戶取回幹淨的襯衫後,幾乎沒有人會注意衣領的紙板,大都丟棄不用。
他問自己:“如何讓客戶保留這些紙板和上麵的廣告?”答案閃過他的腦海。
他在紙卡的正麵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廣告,背麵則加進一些新的東西——孩子的著色遊戲、主婦的美味食譜、或全家一起玩的遊戲。有一位丈夫抱怨他們在洗衣店的花銷激增,後來他發現妻子竟然為了搜集喬治的食譜,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襯衫送去洗!
喬治並未因自己取得的這點成功而沾沾自喜。他野心勃勃,要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把每千張1美元的紙板寄給美國洗衣工會,工會便推薦所有的會員采用他的紙板。因此,喬治有了另外一項重要的發現,給別人你所喜歡及美好的事物,你會得到更多!
縝密的思考和規劃為喬治帶來可觀的財富,他認為一段獨處的時間,是招徠財富必要的投資。
激發思維能力的三大秘訣
(1)不要忽視“理所當然”的事物
一名探險家史考特·拉夫曾說過這樣一句幽默名言:“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則不會躲入貓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聰明的貓,否則不會搜察自己的耳朵。”有時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珍貴的資料就在眼前,我們卻往往對它們視而不見。
以下所舉便是常見的“忽略理所當然的事物”的例子。如果我們對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間自行車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就會發現在初期階段前輪與後輪的大小是不同的,但逐漸地,前輪的直徑越變越大,而後輪卻越來越小。這是由於傳動齒輪尚未發明(還沒有人想到過),踏板直接裝設在前輪的。以致竟有前輪直徑長達15米的車型出現,是這類擴大前輪的車種發展的極致。
後來,這段曆史發生了奇妙的轉變。某些了解腳踏車結構的人尋找更優越、更安全的改良模式,於是聯想到將傳動鏈條的技術應用於後輪的轉動。第一個完成這種裝配的人便是H.J.洛遜。數年內,這種高安全性的便捷車型便廣為使用了。
(2)關注其他領域
很多卓越的創意都是創作者從自己的事業領域外找到資料,然後再輾轉運用到自己的範圍之內而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方的設計家借用畢加索和布拉克的立體派畫作,構想出槍炮所使用的迷彩;數學家約翰·佛洛伊曼分析玩撲克牌的人慣有的動機,進而開發出成為經濟模式的“遊戲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無法解讀”的美軍密碼,是以那巴赫族的語言為基礎;橄欖球教練庫努特·勒克尼在觀賞歌舞表演時,由隊伍的動態變化構思出著名的“四騎士”後衛防守戰略;布裏克林由會計學中獲得財務分析表的概念,從而設計出名為“維西卡爾容”的微電腦工業程式。湯姆斯·愛迪生為同事所作的建議的確饒有深意:“要培養經常注意是否有人正利用新鮮有趣的資料進行構思的習慣,至於要如何在自己的問題上活用新資料,則須在多方麵運用個人的獨創力。”
(3)找到更多的資料
兩度榮獲諾貝爾獎的萊那斯波林說:“獲得很多材料是得到好材料的最佳方法。”這句極富啟發性的話,最初的含義是美材難求。而更積極的詮釋則為:不論任何信息,對眼前的問題都可能會有所幫助,搜集越廣泛,便越接近目的地。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獲取大量的“正確答案”,即使未必全部派上用場,但請把判斷的工作交給法官執行吧,切莫因此壓抑探險家旺盛的活力。
通常,攝影工作者在重要的攝影活動中會采用大量拍攝的方式,可能30張、50張,甚至數百張或者更多。他們事先安排妥曝光、照明、濾鏡等變因,在不同的設定下大量拍攝,因為他們深知,可能隻有兩三張是真正出色的作品。誠如一位攝影師,坐上一艘捕鯨船,拍下近850張照片,但其中真正令他感到滿意並樂於向朋友展示的,竟隻有11張而已。
構想出“個人電腦”這個新語彙的電腦學者阿蘭凱,就堅信搜索大量材料的價值。他表示:“即使是平時眾所公認的強人,在酒後的閑談中也會吐露,在他所找到的材料中,20個裏麵可能有19個是派不上用場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想出超越一般人的少數卓見,主要在於優異的想象力,以及材料多寡的差距。”
作為一個好的發明家,必須時時如此警惕自己:“那的確是一個方法,但並非最好的。”並繼續鍥而不舍地追求。越不願以一而足的人,越能夠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
到奇想中尋找靈感
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奇思異想資源。奇想其實離現實並不是太遙遠,許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1895年,美國曾組織一批科學家預測20世紀的科技發展。整整100年過去之後,人們驚愕地發現,不少由奇想而激發的重要的科技創新,如:飛機、無線電、核能、電子計算機等,幾乎全在科學家們的預測之內。因此,創新思維專家推斷說:奇想往往是一種超前的科學幻想,科學家與發明家應善於在人類的奇想中尋找靈感。
奇想之所以稱奇,大多是因為奇想含有太多的荒誕,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有關太空的奇想。
國外有家廣告創意公司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突發奇想:打算推出奇異的“太空廣告”。他們設想並計劃用火箭將一幅一英裏長的巨型廣告牌射入太空中,並繞地球運行。該公司還打算在廣告牌上安裝超大反光鏡,以便讓地球上的消費者用肉眼也能看清他們的“太空廣告”。這種史無前例的創舉,人們自然翹首以待。
有幾位科學家正在設想研製一種“航天母艦”——所謂海上流動火箭發射場。用他們設想的“航天母艦”發射火箭既省錢又安全。廣闊的海域無人居住,因此用“航天母艦”發射火箭萬一出現事故,可以大大減輕其破壞程度和人員傷亡。若“航天母艦”開到赤道附近海域發射火箭,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地球自轉來獲得額外推力。不難想象,“航天母艦”這一奇想如果能實現,將為人類太空研究打開一扇新的“天窗”。
奇想其實離現實並不是太遙遠,許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達·芬奇不但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工程師。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從前線回家。達·芬奇抽空去看望朋友,並向朋友詳細詢問前線的情況。朋友傷心地告訴他:“且不說敵人的炮彈可能把人送上天,就是自己的大炮也不保險。”
“為什麼?”
“大炮在射擊時後坐力太大了,整個炮架往後跳,經常傷人。我的腳就差點被它撞斷。”
“那可以想辦法把後坐力消滅掉。”
“目前,專家們對此還沒有什麼辦法。”
“其實,這很簡單。把兩門炮的尾部對著,一齊發射,後坐力不就互相抵消了嗎?這種朝向相反的炮可以叫雙頭炮。”
“啊!這怎麼行!這不是有一門炮往自己陣地打嗎?”
確實,達·芬奇的想法荒唐可笑,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思路是正確的,即在後坐力產生的同時,用一個大小相等、作用相反的力將它抵消,這樣大炮發射時炮架就不會往後跳。他為後來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光陰似箭,轉眼4個世紀過去了。美國有一位名叫戴維斯的海軍軍官,在一份資料上看到了達·芬奇關於“雙頭炮”的設想。這引起他極大的興趣。
1914年,戴維斯經過深入的研究,在“雙頭炮”的基礎上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無後坐力炮。這門炮不是用兩門炮製成,而是將“雙頭炮”的兩根身管合二為一,並且將兩門火炮的發射藥背靠背地放在一起。也就是說用一根身管和一包發射藥,使炮彈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射擊。此外,他把向自己這方射的炮彈改為大型鉛彈。由於鉛彈的質量大,發射時隻會後飛行一小段距離。
戴維斯把達·芬奇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但他並沒有滿足於此,而是繼續往前挺進。後來,他又將鉛彈改為假彈,大炮的操作安全又提高了一步。改進後的大炮發射時,假彈變成許多碎片,散落在炮的後麵。
戴維斯發明的無後坐力炮受到軍隊的歡迎。但是士兵們在使用這種無後坐力炮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安全問題。因為往後發射的假炮彈有時會擊傷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