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態度正確才無礙成功1(1 / 3)

第一章 態度正確才無礙成功1

要時刻尋找機會;在機會降臨時要果斷、及時地把握它;當機會握在手中時要善於利用它並去爭取成功——這是成功者必備的三種重要品質。

牛奶倒了,哭有什麼用?

莎士比亞說過:“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想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有一次,教我們生理衛生的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走進教室,把一瓶牛奶放在講桌的邊沿上,望著那瓶很可能掉下去打碎的奶瓶,我心裏猜想這跟上生理衛生課究竟有何關係。突然,保羅·布蘭德威爾站了起來,一掌把牛奶瓶打碎在水槽裏,就在我們驚詫之機,他大聲喊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後,他把我們所有人都叫到水槽跟前去,讓我們好好瞧一瞧那瓶漏掉的牛奶。“好好琢磨琢磨吧,”他對我們說,“我的目的是要你們一輩子都記住這一課,你們知道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親眼看到它已經漏光了。不管你們如何著急,如何抱怨,卻沒有辦法弄回來一滴。但是,我們隻要先用自己的腦袋想一想,預先做一點防範,牛奶瓶本可以不被打碎的。不過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掉,拋開這件事,努力做好下一件事。”

事過多年,雖然我連自己學過的拉丁文和幾何學都忘掉了,可是這次小小的表演卻始終讓我難以忘懷。事實上,這件事在實際生活中帶給我的教益,比我在高中階段學到的任何東西都要多得多,都要好得多。這件事教會我,如果有可能,就不要打翻牛奶瓶;萬一牛奶打掉,全都流光了的時候,要學會忘記,把這整個事情給徹底忘掉。

為什麼要浪費我們的眼淚呢?當然啦,犯錯誤和疏忽大意,原因的確在我們,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人的一生中,誰敢說他從沒犯過錯誤?就連拿破侖,這個不可一世的偉人,也在他所有重要的戰役中輸掉了三分之一。興許我們的平均紀錄並不比拿破侖更差,可又有誰知道呢?更重要的是,即使動用國王所有的兵馬也不可能挽回過去。所以需要我們牢記的就是:千萬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莎士比亞說過:“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想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著名的化學家、實業大亨、諾貝爾獎的設立者諾貝爾曾在一次試驗中,不慎引發了一場大火,他最親愛的弟弟在大火中不幸遇難。諾貝爾的內心充滿了自責,他覺得無法麵對母親、麵對家人,曾想就此放棄研究。所幸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的心裏平靜下來。他想,如果自己就此放棄事業,實在是愧對死去的弟弟。於是他重新走進了實驗室,總結了上次試驗失敗的經驗,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由著名演員梅麗爾·斯特裏普主演的奧斯卡獲獎影片《蘇菲的抉擇》,講述了一個從奧斯維新集中營裏出來的波蘭女人的故事。影片開始的時候,蘇菲已經來到了美國,可是她依舊生活在噩夢中。所有她愛的人,她的父親、母親、丈夫、情人、兒子、女兒都死去了,而她活了下來,她無法原諒自己。少女時代的蘇菲,每天都祈求上帝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可在時代的大動蕩中,蘇菲的生活變得麵目全非。自己崇拜的教授父親變成了一個納粹種族主義的狂熱信徒和倡行者;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被德國的蓋世太保所殺;而在集中營裏,德國人“恩賜”給她一個機會,讓她在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中選擇一個留下來(另一個則會被送進毒氣室),蘇菲絕望地說:“把我的女兒帶走吧!”在蘇菲的內心深處,她認為自己不配再擁有愛情、家庭和孩子,最後,她選擇了死亡。相信看過這部影片的人,沒有人會覺得蘇菲該受到譴責,即便她曾試圖討好德國人,曾選擇讓女兒去死。當麵對一個深愛她的、頭腦正常的年輕人的求婚時,所有的人都希望蘇菲能開始新的生活,然而她沒有照觀眾希望的那樣去做,恐懼、自責壓倒了她。能從集中營裏活過來的蘇菲,卻沒能戰勝自己,她聽從了死亡的召喚。而在另一部災難影片《泰坦尼克》中,人們卻看到了另一個結果:露絲在經曆了一場大劫難,痛失情人之後,選擇了新生。

雖然“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已是老生常談了,但是在這句話裏,包含了人類偉大的智慧和經驗。一個生活在追悔中的人,隻在乎痛苦的、不幸的過去,而忽視了充滿希望、健康的今天和明天。

拯救你一生的24個字

要把明天像昨天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你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整天憂心重重: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在1871年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他去世之後,記述他一生經曆的兩大卷書長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湯姆斯·卡萊裏所寫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42年之後的一個溫暖的春夜裏,在開滿鬱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我曾經在四所大學裏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你可能認為這是因為我有‘特殊的頭腦’所致。其實不然,我的好朋友都知道我的腦袋是‘普普通通’的。”

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認為是由於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艙裏按了一個按鈕,在一陣機器運轉的響聲後,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幾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爵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機製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一切。隻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確保安全。在駕駛艙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鈕,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麵,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組,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後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明天像昨天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你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麼,把船前船後的船倉都隔斷吧。準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裏”。